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勸學▪P5

  ..續本文上一頁佛的學生,我們今天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菩薩、羅漢、祖師大德是我們的學長,他們修學已經有了成就,可以做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範,他代佛擔負助教的責任,他是佛的助教,我們依他就跟依佛沒有兩樣。他所依靠的是經典,他不能自己造一部經來教我們,這個不可以,那他就不是我們的善知識了,他所使用的教科書決定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他把他自己修學的經驗、修學的心得,爲我們說明,讓我們一起共享,如是而已!這個我們稱爲善知識,我稱他爲和尚,你要知道第一和尚(和尚是親教師),第一位和尚是釋迦牟尼佛,他們是代表和尚。孝親尊師,你要懂!

  自己修學有沒有成就,印光大師講得好,完全在你自己“誠敬”。在中國社會常講的“敬業”,你對學業、你對道業有沒有尊敬的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許許多多人經年累月學了多少年,十幾年、幾十年了,煩惱習氣一點都沒有斷。什麼原因?你對于這個道學沒有誠意。“我有誠意!”是的,你自己以爲有誠意,這個不是假的,你說的話不是假的;但是你那個誠意不是真的誠意,你自己都誤會了。自己不曉得自己的心是個妄心,妄心裏怎麼能出誠意,哪有這種道理!連儒家講誠意、講正心,也有條件的,不是隨便講的。

  儒家講“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格物是什麼?這是真正做功夫了,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做。物是物欲,用現代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五欲六塵的貪戀。你對于五欲六塵的貪戀有沒有放下?我常常勉勵同學們,你想真的學佛、想真有成就、想真正有把握往生,你必須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癡慢,貪瞋癡慢裏面就包括是非人我。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你的煩惱習氣就去了一半。你的智慧慢慢就會開了,經典裏面的話你就能聽得懂了,你能體會到裏面的意思;換句話說,你會嘗到法味,你會得法喜。就像六祖惠能大師見五祖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有沒有?如果你見到五祖,你跟他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你是凡夫!你學佛你沒有得道。

  佛法殊勝功德的利益你沒得到,你要得到的話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尤其我在講席裏常常說、常常提醒,爲什麼?大家都犯這個毛病!就是對一切人事物有控製的念頭、有占有的念頭,這就迷了;諸佛菩薩絕對沒有這種念頭。示現在世間,或者是住持佛法,他爲正法久住,爲利益一切衆生,決定沒有自私自利。這個自私自利的表現就是要控製一切人事物,要占有一切人事物,沒有這個念頭。所以他不生煩惱,他只生智慧,對人、對事、對物,決定遵守佛陀的教誨。佛陀給我們講的多半是原理原則,我們一切的作爲總是以這個爲標准,不至于太離譜。

  所以,用心用真誠心,煩惱不斷真誠心不能現前,我講的這個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去掉、放下了,你才有一點誠意。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二分誠敬、叁分誠敬,有了,有個兩、叁分的誠敬,那就很了不起,你學佛能得兩、叁分的受用!從此之後,你的功夫逐漸向上提升,境界愈來愈佳了。他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這是學佛真有受用,特別在現前這個時代,佛法衰微到極處。

  早年,九0年初那個時候,我每年都會到北京去一趟,去幹什麼?看黃念祖老居士。他在中國講《大乘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我在海外也是講這部經。前幾天,我把李老師傳給我的本子給江老師看,當時在座的許多人都看到了。這個本子五十年前李老師在臺中講的,在臺中法華寺,那個時候我跟他沒見過面。你看他的眉注,毛筆,規規矩矩,每一章、每一節、每一小段,他都注得很清楚。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他就把這個東西交給我。當時我一看到就非常歡喜,我給老師報告,我說老師,有你這樣這麼詳細的眉注,我學講這個經不會有障礙。老師笑笑:現在不可以講!我說:爲什麼?他說:你年歲太輕了,功力還不夠,如果遇到有人反對、障礙的時候,你抵不住!

  所以,我就把本子收下來,打消講這個經的念頭,到臺北去講《大佛頂首楞嚴經》。一直到李老師往生,我就又想起這個本子,這個本子許許多多的人沒有看見過,原本在我手上。所以我就發心印一萬冊,把這個功德回向給老師,增高品位!沒有想到這個本子印出來的時候,到處結緣,每個人看到都歡喜。于是乎都來找我,“法師!怎麼樣,講一遍給我們聽聽”,所以第一遍是在美國講的。從這個之後就講開了,講到現在是第十一遍,第十一遍是在新加坡講的。在此地我們是講《華嚴》,這兩次在新加坡講這個經,我去一次講五天,連續講五天,聽衆超過叁千人,法緣依然是很興盛。

  由此可知,歡喜聽這部經的人,這部經的緣分特別殊勝。這是《經》的功德,不是我的力量,我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怎麼知道?我講經講了很多,但是講任何一部經,聽衆總沒有講《無量壽經》聽衆那麼多。所以我就知道這不是我的功德,我沒有這個能力。如果是我講得好的話,應當我講任何經典都有這麼多的聽衆,沒有!只有講《無量壽經》,人就會那麼多,比講《華嚴經》的聽衆還多,感應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學習一定要認真努力,尤其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現在依《無量壽經》修行的人很多,每天念五遍、十遍,這還是做預備工作,你沒有真幹。什麼叫真幹?要把《無量壽經》上講的道理,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無量壽經》裏面的教訓,確確實實用它來改正我們身、口、意叁業的行爲。經本一展開,序分,還沒有到正宗分,序分就把修行叁個綱領提出來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你看看總綱領就提出來了,身口意叁業清淨,我們懂不懂這個道理。叁業清淨就是真誠的流露,真心,菩提心!真心是菩提心,它就透出來!這叫修行。

  跟《壇經》裏面能大師說的一樣,“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也有人說:法師,人都不見世間過,這人不變成白癡,不變成傻瓜了,怎麼他連個善惡都沒能力辨別,那是傻子、白癡,那是真修行人?這是你自己錯會了意思,經典、祖師沒說錯,他們有定、有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叫不見世間過?不把世間一切衆生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這叫不見,不是不知道,不知道變成白癡!爲什麼不放在心上?如果把世間一切衆生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自己的心不就變成垃圾桶了嗎?那就錯了。

  我們六道凡夫就是這樣的,喜歡把別人的過失,把一切不善放在自己心上,讓自己的心變成垃圾桶。心已經變成垃圾桶,你這個身還會健康嗎?心裏面有嚴重染汙,這個身受影響,身體就不健康。佛菩薩心清淨,決定不把一切不善放在心上。他怎樣?他跟我們相反,他把一切衆生的善放在心上,使自己的心純淨純善,淨生智慧,善生福德。所以,他的智慧、他的福德天天增長,高明!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人與人之間,六道凡夫裏頭,最大的毛病是什麼?情執!“這個人跟我很好,那個人我不喜歡”,情是迷!迷才會有執著。

  所以,生活是修行,處事待人接物,佛菩薩是用智慧,用真誠、清淨、平等心,用真實智慧表現出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做依靠;換句話說,慈悲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表現;裏面是真誠清淨平等覺,外面顯示的是一片慈悲,大慈大悲裏頭沒有情執。所以慈悲就是愛心,他的愛是清淨的,沒有染汙,就是沒有執著;他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分別;他的愛是覺悟的,沒有迷惑。用這樣的心過日子,用這樣的心辦事,用這樣的心處事待人接物,他樣樣做得圓滿,樣樣跟佛菩薩相應,這叫做學佛。我們懂不懂?我們會不會?如果不懂、不會,你要認真學!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現在我們來談談護法。佛陀的教育,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育在世間,佛門的術語叫正法久住,要真正做到正法久住必須要具足兩個條件,就是“弘與護”。正如同一個學校,學校裏面一定有兩種人,一個是教員,他專門負責弘法的;另外一個是職員,職員是專門擔任護法的。所以,有弘、有護,弘護是一體。護法比弘法更重要,弘法是教員,護法是校長。所有一切的職員,像學校講教務主任、訓導主任、總務主任,各個部門的管理人員,都是護法。佛法興衰,大權是在護法人的手上,不在弘法,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興旺,那個功德是護法的,不是弘法的。正如同學校辦得好,人才輩出,功勞是誰的?校長的,是教務主任,是訓導主任的,不是教員。教員是他聘請來的,是替他服務的、替他教學的,所以教育政策是出自于校長,這裏頭護法的這些人員有莫大功德。他既然是擔負著佛法興衰的重任,他的果報不可思議!佛法要興,他的功德、福德不可思議!佛法要衰,他背的因果也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同學不能不知道的。道場就是一個學校,你一定要懂得,這是社會教學的場所,不是普通場所。聖賢教誨的所在,到這裏面來,都是接受聖賢教誨的,你教了他什麼?

  爲什麼說護法比弘法的人功德還要大,護法的人也在教,他不用口教,他用身教。所以諸位要曉得,中國自古以來叢林寺院,護持的(就是執事),住持、當家、知客這些執事,是菩薩,不是凡人。雖然他不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有另外的法師),他完全做到。你看他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就是佛,就是菩薩,值得人尊敬,他是做出來給人看,所以他關系佛法的興衰。他護持兩大類人,一類的就是繼起的人才,我們今天講接班人。你自己做得再好,弘法、護法工作做得再好,如果後繼無人,你死了一切都結束,你的成績等于零,你的功德也等于零。這一點要懂!

  他要護持兩種人,兩種人都是接班人。一種是護法的…

《勸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師及教學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