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P4

  ..续本文上一页法东来,经像偕至。据系栴檀像之第四刻者。

  问:吾辈不获亲觌佛容,仅能于寺塔中瞻礼金色身像,敢问身像与真容为同为异。

  答:身像本像佛而作,岂有不同。但相好不能尽现耳。

  问:佛菩萨像赤足者何义。

  答:有二义。佛胜应身千丈卢舍那,现于色究竟天。(色界最高之一天)天国土净,天赤足,佛示同天身,故亦赤足。佛劣应身丈六,释迦生于印度,印度炎热,人赤足,佛示同人身,故亦赤足。菩萨则常随佛学,依佛而住,人天二身,示现类佛,故亦赤足。此示同人天之义也。又佛身为微秒清净功德之聚,具足无边相好,如三十二相中足相有六,一足安平相,二千幅轮相,(足下纹相)三足缦网相,(趾间相连)四足跟满足相,五足趺高好相,六足柔软相,如是诸相若不赤足,无由表显,今生得益。又佛行住均有莲华承足,以表佛士庄严之相,或行时足去地四寸,(八十好之一)今秽不能染,显身清净,不同人间,恐足污损,必须著履。菩萨如系法身大士,分证实报身土,庄严类佛,故亦赤足。此表德益生之义也。

  问:寺中正殿中供佛像,中释迦佛否。

  答:是释迦佛。

  问:有供三佛像者何欤。

  答:有说是三世佛,有说是三方佛。

  问:何谓三世佛何故尽供。

  答:三世谓过去现在未来也。若指一佛而言,则法身常住,故尽供以表之。若别指三佛,则前为迦叶佛,现为释迦佛,后为弥勒佛。以表佛统源流,故尽供之。

  问:何谓三方佛,何故合供。

  答:三方,为东方西方此土也。若指一佛而言,则法身圆满遍于十方。举三摄十方,举三摄十,故合供之。若指三佛,则东方为净琉璃世界乐师琉璃光佛,西方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此土娑婆世界即本师释迦。盖药师弥陀均于此土接引众生,助佛教化,故合供之。

  问:佛旁左右立者何人。

  答:亦有二说,一谓是左迦叶右阿难。一谓左舍利弗,右目犍连。

  问:此二说各有何义。

  答:前说以迦叶尊者是传佛心印弟子,为后世宗祖,阿难尊者是传佛教法弟子,为后世教祖故也。后说以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智慧第一,目连尊者是佛弟子神足第一,知行双运,而佛法以宏故也。

  问:诸佛菩萨圣像。或塑就金身,或印画图幅,头面眉目耳鼻唇口入法身肢体,种种相好,端严无异。惟两眉中间有一小圈,胸前有一卍字,不知唤何名色,有何作用。历观其他神像,非罗汉已上果位,皆无此圈,卍字独佛方有。究是何故。

  答:两眉问小圈,为眉间白毫宛转之相,佛及大菩萨有之。胸前卍字相,惟佛独有,是表佛万德庄严之相,即名为万字。

  问:佛菩萨像上,头部有一圆圈,是否即是圆光。

  答:佛身有光,头部为显。故画像以圆圈表之。

  问:持梭之佛,普通咸谓是药师佛,或云是过去七佛,持塔者乃药师佛。未知孰是。答:药师佛持一种药果。所云持梭,当是果形。

  问:愚业瓷,有坐像佛三尊,一手托金钵,一托金珠。一托金塔,未详此佛为何名。所持名物,其用意何在。坐位谁应居中谁左谁右。

  答:此三尊佛,似系释迦托钵,药师托珠,弥陀托塔。释迦佛受四天王钵。合成一钵,药师佛持如意珠,满足众生利益。弥陀佛托塔者,或是手执金台耳。坐应释迦居中,药师避左,弥陀居右。农未见像相,姑作是解。

  问:近不印送佛像单张。未始不善,无奈受之者未必皆敬,其中不免亵渎。亵渎固有应得之咎,而施与者恐亦难辞其责。未审是否。

  答:佛像固应施与能供养之人,施者自应慎出之也。无已,则于像纸角上注[自己不供转送他人勿置秽处致遭过咎]十六字可也。

  问:凡送佛像者,如送画者,须裱好送,石印者须八寸以上,再加镜框送人,令人悬挂供奉,不至亵渎。再或汇集成帙,置诸案头,亦不至污坏。总之送像切不可以作宣传品,必须择人而送,方不至有亵渎之罪,然否。

  答:所说甚是。

  问:佛像张挂太久,已模糊,或蛀坏,欲更新者,其旧像当如何处置,祈示。

  答:可化去。唯须恭敬,如送僧人阇毗然,当念佛恭送之。其灰即是法身舍利,可置净器供佛坛上,或抛送大海中。

  问:佛金身剥蚀,不知削金重装,算出佛身血否。

  答:不算。

  问:有僧劝出资为释迦佛装金,及装成,方知将药师佛手中之梭取去,改为释迦。事先未知,不知有无因果。

  答:有心改装不可。若其无心。或是因缘所在,功德如故也。

  (五)佛身

  问:佛是一种什么东西,什么物质。

  答:此问甚奇。既信佛教而不知佛,真是迷信矣。今与子言之。经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从此两句观之。佛即是心,则是一种精神。佛即是身,则是一种物质。合而言之,乃是精神物质不一不异的一种东西。故说佛有三身应身者,同于我人之身也。报身者,同于我我之身,而伟大美妙者也。法身者,不具身相,而以一切法为相者也。

  问:娑婆为大千世界之总号,何以佛不降生于他小世界,而独降生于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众生永不得见佛闻法,岂不大可怜耶。

  答:吾人所居之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统论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万亿四天下,此万亿天下中之众生,咸云有佛降生,京咸谓佛降生我世蜀中。其实有万亿释迦同时降生,故曰千百亿化身佛。言千百亿者,即万亿数也。

  问:俗语有云,[千佛万佛,只有一佛,]然欤否欤。

  答:佛体常一,名曰法身。佛相亦一亦异,名曰报身。(自受用者同,他受用者异。)佛用千万,名曰应身,随方应现,各各不同。虽为俗语,亦有足取。

  问:佛涅槃后居何处,仍度人否。

  答:佛证法身,住常寂光。涅槃之相,应化佛度人方便也。佛依本愿,从法报身而垂应化,尽未来际,广度众生。菩萨发心求佛道者,正为此耳。

  问: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自受用身即他受用身)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他受用身即胜应身)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未知入涅槃亦时耶,或随机不定耶。弥勒成佛时,亦是舍那化身耶。或另有名号。方坐莲台云云。

  答:百亿国,即三千大千世界。释迦佛在一化境,如娑婆世界一时成佛,当亦一时入于涅槃。法身报身,佛佛道同。弥勒当不异释迦也。

  问:生身释迦牟尼如来,与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本愿有别否。及其异同之黠。

  答:生身即应身,乃法身之用。法身即应身之体。一实异名,故本愿无别。

  问: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一而不别言同耶,(如屋之内外空)是异而相似言同耶(如一室千灯)。

  答:法身无相,当以空喻不当以洒喻也。

  问:成佛何以必藉人身,而不能藉天身。彼释迦弥陀都是凡间王子成佛,从未闻有帝释或天帝太子抑在天上修行成佛者。盖有则必具说于大乘经典矣。

  答: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者,佛自体也。应身者,化他之用也。应身又有胜劣二者。成佛时人道所见。则为人身,此劣应身也。若二乘及地前菩萨所见,在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者,胜应身也。大乘经典中往往言之,又何尝但现人身耶。又佛在人道成佛,所以为人道示范故。盖经三途多苦,天道多乐,不暇修不肯修,均难成佛。惟人道苦乐得中,易于起修,成佛亦易。佛恩偏眷。凡我人伦,可不勉哉。

  问:何谓化佛。

  答:众生有成佛之机,故诸佛菩萨感现,化佛身而为说法,即所谓化身也。佛化现者,如阿弥陀佛光中化佛是。

  问:应身与化佛有异否。

  答:佛之应身,有胎生,有变化。故应身为通名,化佛为别号耳。

  问:何谓报身佛。

  答:菩萨修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色界天尽处)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

  问:现身佛与法身佛有何区别。并作何解。

  答:现身佛,经云化身佛。因变化而现起,如世俗化装然。又云应身佛,因众生所感而应现,如对人道则以人身应而现人身。法身者,一切事理统称为法,身积聚义,又依止义,此佛为一切法所积聚,又一切法所依止者,故名法身佛。此其解释也。至于区别,法身为体,现身为用。如某之身忽现党员身,忽现医士身。法身是实,现身是假。如天上月是实,水中月是假。法身是常,现身是暂。如江海之水是常,草头之露是暂。

  问: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若何分别,祈详示之。

  答:法性法身,即通法报身佛之体相也。方便法身,即应化身,佛之用也。亦称法身者,用从体起故。

  问:尝疑如来般涅槃,舍利弗不妨视而先灭,牛司闻而同逝,庆喜心难自持,迦叶远来奔临,如丧考妣,而大菩萨如文殊弥勒籍属五印,不见临问,若无事者。岂菩萨所见者报身佛,视此化身之去来为不足悲耶。弥勒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或以相佛本无去来,而不作世俗态耶。

  答:所论菩萨不作世态处,极为合理。

  问:在西方之弥陀佛,法身乎,抑报身乎。

  答:佛佛皆具三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见应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见报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见者,法身也。

  问:普贤行愿品内,有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观经内载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一则佛身大满虚空,一则佛身小至微尘。岂即中庸所谓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乎。或曰,净土依正庄严,虽不可以此土事理比例。然法藏比丘胎生肉体之身,必不如前述之高大。果尔如此高大肉身,岂不稀奇难信。文殊弥勒本在娑婆,而西方净土亦有文殊弥勒,盖法身圣人皆以法界为身,无土不遍。所谓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第一义谛为髻,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辨为口,四十不共法为齿,二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定慧为足,诸法聚而为身,故大莫能容,毫绕五山,目如四海。非法藏比丘肉体之身,如前所述之高…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