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于烦恼真实已断。佛于生死真实已尽。故说我一切漏尽。而无所畏。是谓漏尽无所畏。
问:何谓说障道无所畏。
答:障道有二。障如理智。曰烦恼障。障如量智。曰所知障。佛说诸障真实详尽而所畏。是谓说障道无所畏。
问:何谓说尽苦道无所畏。
答:尽苦道者。为出世间法也。佛说是法。能令行者决定脱苦而无所畏。是谓说尽苦道无所畏。
问:何谓十八不共法。
答: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十八者。乃仍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乃诸菩萨共有。故曰不共法。
问:何谓身无失。
答:佛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慧慈悲经修于身。此诸功德满足故。诸罪根本拔故。所谓一切不善烦恼习气俱尽也。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故身无失。
问:何谓口无失。
答:无失因缘。如身无失中说。但彼是身业。此是口业。
问:何谓念无失。
答:佛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故,诸法中心无著故,得第一安稳处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
问:何谓四念处。
答:观身不净,身念处也。观受是苦,受念处也。观心无常,心念处也。观法无我,法念处也。
问:何谓无异想。
答: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如日出普照万物。是谓无异想。
问:何谓无不定心。
答:佛心尽离一切微细乱,常在禅定。故无不定心。
问:何谓无不知已舍。
答: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故名无不知已舍。
问:何谓欲无减。
答:佛离具足众善,而常欲习诸善法,欲度一切,心无厌足。故曰欲无减。
问:何谓精进无减。
答: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进无减。
问:何谓念无减。
答: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故,满足无减。是名念无减。
问:何谓慧无减。
答: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圆极。故名慧无减。
问:何谓四无碍智。
答:知诸法义,了达无滞,义无碍智也。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法无碍智也,殊方异语,辩说无碍,辞无碍智也,随生乐闻,演说无尽,乐说无碍智也。
问:何谓解脱无减。
答:佛具二种解脱,故名解脱无减。
问:何谓二种解脱。
答: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
问:何谓解脱知见无减。
答: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别。故名解脱知见无减。
问:何谓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答: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故有所现处,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业随智慧行。
问:何谓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答:如身业中分别。
问:何谓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答:如身业中分别。
问:何谓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答:佛智慧照知过去世,尽过去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问:何谓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答:佛智慧照未来世,尽未来际,遍知诸法无碍也。
问:何谓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答: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遍知诸法无碍也。
问:何谓大慈。
答:佛住大慈心中, 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能与乐。若四无量慈中,虽心念与乐,而众生实未得乐,故不名大慈也。
问:何谓大悲。
答: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实拔一切众生世间苦, 分段生死苦,及变易生死苦,故云悲能拔苦。前四无量中悲,虽心念救苦,而众生实未得脱苦,不名大悲也。
问:佛与乐拔苦,何以能尽一切众生。
答:此有二种,一能作与拔之因,谓佛住大慈大悲三昧,慈悲之力,冥熏众生,随所应得乐应免苦者,各得安乐无害。一能作与拔之缘,谓因慈悲三昧之力,普现三业,随有应得乐免苦者,若见若闻,各获安乐无害。
问:何谓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
答:分段生死者,分段身之生死也,凡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谓之分段身,此为凡夫及未断人我执之菩萨,又未入涅槃之罗汉,皆具此身。变易生死者,变易身之生死也,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谓之变易身,此为已断人我未断法我执之菩萨身,又名意生身。
(三)佛相
问:佛身相好庄严如何。
答:应化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为庄严。
问:三十二相请次第说。
答:一曰足平安相。谓足下安立,皆悉平满。犹如盒底也。二曰足下千辐轮相。谓足下毂网轮纹,众相圆满,有如千辐轮也。三曰手指纤长相。谓手指纤细圆长,端直庸好,指节参差,光润可爱,胜余人也。四曰手足柔软相。谓手足极妙柔软。胜余身分也。五曰手足缦网相。谓手指中间缦网交合,文同绮画,犹如鹅王之足也。六曰足跟满足相,谓足之踵圆满具足也。七曰足趺高好相。谓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种种庄饰妙好圆满也。八曰喘如鹿王相。喘股也,谓足喘渐次纤圆,如彼鹿王之喘纤好第一也。九曰手过膝相。谓双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过膝也。十曰马阴藏相。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十一曰身纵广相。谓身仪端正,竖纵横广,无不相称也。十二曰毛也生青色相。谓身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乱,右旋上向,青色柔软也。十三曰身毛上靡相。谓身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十四曰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十五曰身光面各一丈相。谓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十六曰皮肤细滑相。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十七曰七处平满相。谓两足下,两手,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也。十八曰两腋满相。谓左右两腋,平满而不窊也。(窊不满貌)十九曰身如师子相。谓身体平正,威仪严肃,如师子王也。二十曰身端直相。谓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二十一曰肩圆满相。谓两肩圆满而丰腴也。二十二曰四十齿相。谓常人恒有三十六齿,唯佛具足四十齿也。二十三曰齿白齐密相。谓四十齿皆白净齐密,根复深固也。二十四曰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莹洁鲜净也。二十五曰颊车如师子相。谓两颊车隆满,如师子王也。二十六曰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谓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曰广长舌相。谓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而至于发际也。二十八曰梵音深远相。谓音声弘雅,近远皆到,无处不离也。二十九曰眼色如金精相。谓眼目清净明莹,如金精色也。三十曰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谓眼睫殊胜,如牛王也。三十一曰眉间白毫相。谓两眉之间,有白玉毫,清净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放光明也。三十二曰顶肉髻成相。谓顶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如无见顶相。谓一切人天二乘菩萨皆不能见故也。
问:何谓八十种好。
答:相好义类,而有总别之异。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经云,劫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治世。)释梵(释谓忉利天主释提桓因,梵谓大梵天王。)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言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为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
问:八十种好,其名若何。
答:一无见顶相。二鼻高好孔不现相。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四耳轮辐相埵成。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首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现。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十膝骨坚著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长纤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乐观。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姝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手孔出香气。四十三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广长眼。五十五孔门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花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报众声。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七十五观无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问:佛出自印度迦毗罗,现属何国。现印度人甚是黑丑,佛及诸弟子有三十二相,种种庄严,是何种族。
答:迦毗罗,现在泥泊尔境内。印度人是棕色人种,与金色近,故佛弟子都有金色身者。
问:何谓阎浮檀紫金光手。
答:阎浮檀,此云胜金。金之以产地名也。佛手金色而有光,故曰紫金光手。
(四)佛像
问:佛像何时创造,造者何人。
答:佛在世时,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不见佛容,渴想无已,欲以栴檀木刻佛像而供养之,目连尊者知王心意,乃摄三十二匠往彼天宫,瞻视佛容,而为雕作,三返乃成。此为世间有佛像之始。嗣后仿作。汉明帝时,佛…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 (四圣应化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