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于煩惱真實已斷。佛于生死真實已盡。故說我一切漏盡。而無所畏。是謂漏盡無所畏。
問:何謂說障道無所畏。
答:障道有二。障如理智。曰煩惱障。障如量智。曰所知障。佛說諸障真實詳盡而所畏。是謂說障道無所畏。
問:何謂說盡苦道無所畏。
答:盡苦道者。爲出世間法也。佛說是法。能令行者決定脫苦而無所畏。是謂說盡苦道無所畏。
問:何謂十八不共法。
答: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此十八者。乃仍極地之法。不與凡夫二乘乃諸菩薩共有。故曰不共法。
問:何謂身無失。
答:佛無量劫來。常用戒定慧慈悲經修于身。此諸功德滿足故。諸罪根本拔故。所謂一切不善煩惱習氣俱盡也。一切身業隨智慧行。故身無失。
問:何謂口無失。
答:無失因緣。如身無失中說。但彼是身業。此是口業。
問:何謂念無失。
答:佛四念處心。長夜善修故。善修諸深禅定。心不散亂故。善斷欲愛及法愛故,諸法中心無著故,得第一安穩處故。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故念無失。
問:何謂四念處。
答:觀身不淨,身念處也。觀受是苦,受念處也。觀心無常,心念處也。觀法無我,法念處也。
問:何謂無異想。
答:佛于一切衆生,無分別無遠近異想。平等普度,心無簡擇,如日出普照萬物。是謂無異想。
問:何謂無不定心。
答:佛心盡離一切微細亂,常在禅定。故無不定心。
問:何謂無不知已舍。
答: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無有一法不經心知而舍者。故名無不知已舍。
問:何謂欲無減。
答:佛離具足衆善,而常欲習諸善法,欲度一切,心無厭足。故曰欲無減。
問:何謂精進無減。
答:佛身心二種精進滿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進無減。
問:何謂念無減。
答:佛于叁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故,滿足無減。是名念無減。
問:何謂慧無減。
答: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成就圓極。故名慧無減。
問:何謂四無礙智。
答:知諸法義,了達無滯,義無礙智也。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法無礙智也,殊方異語,辯說無礙,辭無礙智也,隨生樂聞,演說無盡,樂說無礙智也。
問:何謂解脫無減。
答:佛具二種解脫,故名解脫無減。
問:何謂二種解脫。
答:一有爲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解脫也。二無爲解脫。謂一切煩惱都盡無余也。
問:何謂解脫知見無減。
答: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了了分別。故名解脫知見無減。
問:何謂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答:佛先知,然後隨知起一切身業,故有所現處,無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業隨智慧行。
問:何謂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答:如身業中分別。
問:何謂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答:如身業中分別。
問:何謂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答:佛智慧照知過去世,盡過去際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遍知無礙也。
問:何謂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答:佛智慧照未來世,盡未來際,遍知諸法無礙也。
問:何謂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答:佛智慧照現在世,盡現在際,遍知諸法無礙也。
問:何謂大慈。
答:佛住大慈心中, 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衆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雲慈能與樂。若四無量慈中,雖心念與樂,而衆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慈也。
問:何謂大悲。
答: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衆生世間苦, 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雲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雖心念救苦,而衆生實未得脫苦,不名大悲也。
問:佛與樂拔苦,何以能盡一切衆生。
答:此有二種,一能作與拔之因,謂佛住大慈大悲叁昧,慈悲之力,冥熏衆生,隨所應得樂應免苦者,各得安樂無害。一能作與拔之緣,謂因慈悲叁昧之力,普現叁業,隨有應得樂免苦者,若見若聞,各獲安樂無害。
問:何謂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
答:分段生死者,分段身之生死也,凡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謂之分段身,此爲凡夫及未斷人我執之菩薩,又未入涅槃之羅漢,皆具此身。變易生死者,變易身之生死也,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謂之變易身,此爲已斷人我未斷法我執之菩薩身,又名意生身。
(叁)佛相
問:佛身相好莊嚴如何。
答:應化佛身,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爲莊嚴。
問:叁十二相請次第說。
答:一曰足平安相。謂足下安立,皆悉平滿。猶如盒底也。二曰足下千輻輪相。謂足下毂網輪紋,衆相圓滿,有如千輻輪也。叁曰手指纖長相。謂手指纖細圓長,端直庸好,指節參差,光潤可愛,勝余人也。四曰手足柔軟相。謂手足極妙柔軟。勝余身分也。五曰手足缦網相。謂手指中間缦網交合,文同绮畫,猶如鵝王之足也。六曰足跟滿足相,謂足之踵圓滿具足也。七曰足趺高好相。謂足之趺高起,如真金之色,趺上之毛,青琉璃色,種種莊飾妙好圓滿也。八曰喘如鹿王相。喘股也,謂足喘漸次纖圓,如彼鹿王之喘纖好第一也。九曰手過膝相。謂雙臂修直,不俯不仰,平立過膝也。十曰馬陰藏相。謂陰相藏密,猶如馬陰不可見也。十一曰身縱廣相。謂身儀端正,豎縱橫廣,無不相稱也。十二曰毛也生青色相。謂身諸毛孔,一孔一毛,生相不亂,右旋上向,青色柔軟也。十叁曰身毛上靡相。謂身諸毫毛皆右旋向上而偃伏也。十四曰身金色相。謂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衆相莊嚴,微妙第一也。十五曰身光面各一丈相。謂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也。十六曰皮膚細滑相。謂皮膚細膩滑澤,不受塵水,不停蚊蚋。十七曰七處平滿相。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十八曰兩腋滿相。謂左右兩腋,平滿而不窊也。(窊不滿貌)十九曰身如師子相。謂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師子王也。二十曰身端直相。謂身形端正平直,不伛曲也。二十一曰肩圓滿相。謂兩肩圓滿而豐腴也。二十二曰四十齒相。謂常人恒有叁十六齒,唯佛具足四十齒也。二十叁曰齒白齊密相。謂四十齒皆白淨齊密,根複深固也。二十四曰四牙白淨相。謂四牙最白而大,瑩潔鮮淨也。二十五曰頰車如師子相。謂兩頰車隆滿,如師子王也。二十六曰咽中津液得上味相。謂咽喉中常有津液,上妙美味如甘露流注也。二十七曰廣長舌相。謂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而至于發際也。二十八曰梵音深遠相。謂音聲弘雅,近遠皆到,無處不離也。二十九曰眼色如金精相。謂眼目清淨明瑩,如金精色也。叁十曰眼睫如牛王相。睫目旁毛也,謂眼睫殊勝,如牛王也。叁十一曰眉間白毫相。謂兩眉之間,有白玉毫,清淨柔軟。如兜羅綿,右旋宛轉,常放光明也。叁十二曰頂肉髻成相。謂頂上有肉,高起如髻,亦如無見頂相。謂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皆不能見故也。
問:何謂八十種好。
答:相好義類,而有總別之異。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經雲,劫初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治世。)釋梵(釋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梵謂大梵天王。)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言好者,可愛樂也。以八十種好莊嚴身,爲天人一切之所愛樂,故雲好也。
問:八十種好,其名若何。
答: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好孔不現相。叁眉如初月绀琉璃色。四耳輪輻相埵成。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首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薄而細澤。十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叁身不曲。十四指長纖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叁住處安無能動。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叁十言音深遠。叁十一臍深圓好。叁十二毛右旋。叁十叁手足滿。叁十四手足如意。叁十五手文明直。叁十六手文長。叁十七手文不斷。叁十八一切惡心衆生見者和悅。叁十九面廣姝好。四十面淨滿如月。四十一隨衆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手孔出香氣。四十叁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叁毛軟淨。五十四廣長眼。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花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叁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長。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衆生。六十八不輕衆生。六十九隨衆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衆生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報衆聲。七十叁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衆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問:佛出自印度迦毗羅,現屬何國。現印度人甚是黑醜,佛及諸弟子有叁十二相,種種莊嚴,是何種族。
答:迦毗羅,現在泥泊爾境內。印度人是棕色人種,與金色近,故佛弟子都有金色身者。
問:何謂閻浮檀紫金光手。
答:閻浮檀,此雲勝金。金之以産地名也。佛手金色而有光,故曰紫金光手。
(四)佛像
問:佛像何時創造,造者何人。
答:佛在世時,往忉利天爲母說法,優填王不見佛容,渴想無已,欲以栴檀木刻佛像而供養之,目連尊者知王心意,乃攝叁十二匠往彼天宮,瞻視佛容,而爲雕作,叁返乃成。此爲世間有佛像之始。嗣後仿作。漢明帝時,佛…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