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東來,經像偕至。據系栴檀像之第四刻者。
問:吾輩不獲親觌佛容,僅能于寺塔中瞻禮金色身像,敢問身像與真容爲同爲異。
答:身像本像佛而作,豈有不同。但相好不能盡現耳。
問:佛菩薩像赤足者何義。
答:有二義。佛勝應身千丈盧舍那,現于色究竟天。(色界最高之一天)天國土淨,天赤足,佛示同天身,故亦赤足。佛劣應身丈六,釋迦生于印度,印度炎熱,人赤足,佛示同人身,故亦赤足。菩薩則常隨佛學,依佛而住,人天二身,示現類佛,故亦赤足。此示同人天之義也。又佛身爲微秒清淨功德之聚,具足無邊相好,如叁十二相中足相有六,一足安平相,二千幅輪相,(足下紋相)叁足缦網相,(趾間相連)四足跟滿足相,五足趺高好相,六足柔軟相,如是諸相若不赤足,無由表顯,今生得益。又佛行住均有蓮華承足,以表佛士莊嚴之相,或行時足去地四寸,(八十好之一)今穢不能染,顯身清淨,不同人間,恐足汙損,必須著履。菩薩如系法身大士,分證實報身土,莊嚴類佛,故亦赤足。此表德益生之義也。
問:寺中正殿中供佛像,中釋迦佛否。
答:是釋迦佛。
問:有供叁佛像者何欤。
答:有說是叁世佛,有說是叁方佛。
問:何謂叁世佛何故盡供。
答:叁世謂過去現在未來也。若指一佛而言,則法身常住,故盡供以表之。若別指叁佛,則前爲迦葉佛,現爲釋迦佛,後爲彌勒佛。以表佛統源流,故盡供之。
問:何謂叁方佛,何故合供。
答:叁方,爲東方西方此土也。若指一佛而言,則法身圓滿遍于十方。舉叁攝十方,舉叁攝十,故合供之。若指叁佛,則東方爲淨琉璃世界樂師琉璃光佛,西方爲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此土娑婆世界即本師釋迦。蓋藥師彌陀均于此土接引衆生,助佛教化,故合供之。
問:佛旁左右立者何人。
答:亦有二說,一謂是左迦葉右阿難。一謂左舍利弗,右目犍連。
問:此二說各有何義。
答:前說以迦葉尊者是傳佛心印弟子,爲後世宗祖,阿難尊者是傳佛教法弟子,爲後世教祖故也。後說以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智慧第一,目連尊者是佛弟子神足第一,知行雙運,而佛法以宏故也。
問:諸佛菩薩聖像。或塑就金身,或印畫圖幅,頭面眉目耳鼻唇口入法身肢體,種種相好,端嚴無異。惟兩眉中間有一小圈,胸前有一卍字,不知喚何名色,有何作用。曆觀其他神像,非羅漢已上果位,皆無此圈,卍字獨佛方有。究是何故。
答:兩眉問小圈,爲眉間白毫宛轉之相,佛及大菩薩有之。胸前卍字相,惟佛獨有,是表佛萬德莊嚴之相,即名爲萬字。
問:佛菩薩像上,頭部有一圓圈,是否即是圓光。
答:佛身有光,頭部爲顯。故畫像以圓圈表之。
問:持梭之佛,普通鹹謂是藥師佛,或雲是過去七佛,持塔者乃藥師佛。未知孰是。答:藥師佛持一種藥果。所雲持梭,當是果形。
問:愚業瓷,有坐像佛叁尊,一手托金缽,一托金珠。一托金塔,未詳此佛爲何名。所持名物,其用意何在。坐位誰應居中誰左誰右。
答:此叁尊佛,似系釋迦托缽,藥師托珠,彌陀托塔。釋迦佛受四天王缽。合成一缽,藥師佛持如意珠,滿足衆生利益。彌陀佛托塔者,或是手執金臺耳。坐應釋迦居中,藥師避左,彌陀居右。農未見像相,姑作是解。
問:近不印送佛像單張。未始不善,無奈受之者未必皆敬,其中不免亵渎。亵渎固有應得之咎,而施與者恐亦難辭其責。未審是否。
答:佛像固應施與能供養之人,施者自應慎出之也。無已,則于像紙角上注[自己不供轉送他人勿置穢處致遭過咎]十六字可也。
問:凡送佛像者,如送畫者,須裱好送,石印者須八寸以上,再加鏡框送人,令人懸挂供奉,不至亵渎。再或彙集成帙,置諸案頭,亦不至汙壞。總之送像切不可以作宣傳品,必須擇人而送,方不至有亵渎之罪,然否。
答:所說甚是。
問:佛像張挂太久,已模糊,或蛀壞,欲更新者,其舊像當如何處置,祈示。
答:可化去。唯須恭敬,如送僧人阇毗然,當念佛恭送之。其灰即是法身舍利,可置淨器供佛壇上,或抛送大海中。
問:佛金身剝蝕,不知削金重裝,算出佛身血否。
答:不算。
問:有僧勸出資爲釋迦佛裝金,及裝成,方知將藥師佛手中之梭取去,改爲釋迦。事先未知,不知有無因果。
答:有心改裝不可。若其無心。或是因緣所在,功德如故也。
(五)佛身
問:佛是一種什麼東西,什麼物質。
答:此問甚奇。既信佛教而不知佛,真是迷信矣。今與子言之。經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又曰,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從此兩句觀之。佛即是心,則是一種精神。佛即是身,則是一種物質。合而言之,乃是精神物質不一不異的一種東西。故說佛有叁身應身者,同于我人之身也。報身者,同于我我之身,而偉大美妙者也。法身者,不具身相,而以一切法爲相者也。
問:娑婆爲大千世界之總號,何以佛不降生于他小世界,而獨降生于吾人所居之小世界。且他小世界之衆生永不得見佛聞法,豈不大可憐耶。
答:吾人所居之世界,乃一四天下中之南洲世界也統論娑婆是大千世界之都名,共有萬億四天下,此萬億天下中之衆生,鹹雲有佛降生,京鹹謂佛降生我世蜀中。其實有萬億釋迦同時降生,故曰千百億化身佛。言千百億者,即萬億數也。
問:俗語有雲,[千佛萬佛,只有一佛,]然欤否欤。
答:佛體常一,名曰法身。佛相亦一亦異,名曰報身。(自受用者同,他受用者異。)佛用千萬,名曰應身,隨方應現,各各不同。雖爲俗語,亦有足取。
問:佛涅槃後居何處,仍度人否。
答:佛證法身,住常寂光。涅槃之相,應化佛度人方便也。佛依本願,從法報身而垂應化,盡未來際,廣度衆生。菩薩發心求佛道者,正爲此耳。
問:梵網經雲,我今盧舍那,(自受用身即他受用身)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他受用身即勝應身)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未知入涅槃亦時耶,或隨機不定耶。彌勒成佛時,亦是舍那化身耶。或另有名號。方坐蓮臺雲雲。
答:百億國,即叁千大千世界。釋迦佛在一化境,如娑婆世界一時成佛,當亦一時入于涅槃。法身報身,佛佛道同。彌勒當不異釋迦也。
問:生身釋迦牟尼如來,與法身大毗盧遮那如來本願有別否。及其異同之黠。
答:生身即應身,乃法身之用。法身即應身之體。一實異名,故本願無別。
問: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一而不別言同耶,(如屋之內外空)是異而相似言同耶(如一室千燈)。
答:法身無相,當以空喻不當以灑喻也。
問:成佛何以必藉人身,而不能藉天身。彼釋迦彌陀都是凡間王子成佛,從未聞有帝釋或天帝太子抑在天上修行成佛者。蓋有則必具說于大乘經典矣。
答:佛有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者,佛自體也。應身者,化他之用也。應身又有勝劣二者。成佛時人道所見。則爲人身,此劣應身也。若二乘及地前菩薩所見,在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者,勝應身也。大乘經典中往往言之,又何嘗但現人身耶。又佛在人道成佛,所以爲人道示範故。蓋經叁途多苦,天道多樂,不暇修不肯修,均難成佛。惟人道苦樂得中,易于起修,成佛亦易。佛恩偏眷。凡我人倫,可不勉哉。
問:何謂化佛。
答:衆生有成佛之機,故諸佛菩薩感現,化佛身而爲說法,即所謂化身也。佛化現者,如阿彌陀佛光中化佛是。
問:應身與化佛有異否。
答:佛之應身,有胎生,有變化。故應身爲通名,化佛爲別號耳。
問:何謂報身佛。
答:菩薩修德成滿,于色究竟處(色界天盡處)示現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者爲報身佛,亦即菩薩所見佛身相好無邊者。
問:現身佛與法身佛有何區別。並作何解。
答:現身佛,經雲化身佛。因變化而現起,如世俗化裝然。又雲應身佛,因衆生所感而應現,如對人道則以人身應而現人身。法身者,一切事理統稱爲法,身積聚義,又依止義,此佛爲一切法所積聚,又一切法所依止者,故名法身佛。此其解釋也。至于區別,法身爲體,現身爲用。如某之身忽現黨員身,忽現醫士身。法身是實,現身是假。如天上月是實,水中月是假。法身是常,現身是暫。如江海之水是常,草頭之露是暫。
問:法性法身與方便法身若何分別,祈詳示之。
答:法性法身,即通法報身佛之體相也。方便法身,即應化身,佛之用也。亦稱法身者,用從體起故。
問:嘗疑如來般涅槃,舍利弗不妨視而先滅,牛司聞而同逝,慶喜心難自持,迦葉遠來奔臨,如喪考妣,而大菩薩如文殊彌勒籍屬五印,不見臨問,若無事者。豈菩薩所見者報身佛,視此化身之去來爲不足悲耶。彌勒偈曰,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或以相佛本無去來,而不作世俗態耶。
答:所論菩薩不作世態處,極爲合理。
問:在西方之彌陀佛,法身乎,抑報身乎。
答:佛佛皆具叁身。中下二品人往生者,見應身也。上品人往生者,見報身也。彼土法身大士所見者,法身也。
問:普賢行願品內,有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觀經內載無量壽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一則佛身大滿虛空,一則佛身小至微塵。豈即中庸所謂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乎。或曰,淨土依正莊嚴,雖不可以此土事理比例。然法藏比丘胎生肉體之身,必不如前述之高大。果爾如此高大肉身,豈不稀奇難信。文殊彌勒本在娑婆,而西方淨土亦有文殊彌勒,蓋法身聖人皆以法界爲身,無土不遍。所謂八萬四千陀羅尼爲發,第一義谛爲髻,種智爲頭,慈悲爲眼,無漏爲鼻,四辨爲口,四十不共法爲齒,二智爲手,如來藏爲腹,叁叁昧爲腰,定慧爲足,諸法聚而爲身,故大莫能容,毫繞五山,目如四海。非法藏比丘肉體之身,如前所述之高…
《古農佛學答問卷一 (四聖應化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