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撷要

  《彻悟禅师语录撷要》

  ◎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净心之要,无如念佛。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净心之要乎。一句佛号。俱摄悟修两门之要。举悟则信其中。举修则证在其中。信解修证俱摄。大小诸乘一切诸经之要。罄无不尽。然则一句弥陀。非至要之道乎。

  ◎ 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已无念心体惟佛独证。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无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无外故。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与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万德洪名相应。即念佛法界也。能与菩提心六度万行相应。即念菩萨法界也。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念缘觉法界也。以无我心。观察四谛。即念声闻法界也。或与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应。即念天法界也。若与五戒相应。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怀瞋慢胜负之心。即落修罗法界。若以缓蠕心。念下品十恶。即堕畜生法界。或以缓急相半心。与中品十恶相应。便堕饿鬼法界。若以猛炽心。与上品十恶相应。即堕地狱法界也。十恶者。即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瞋。邪见是。反此则为十善。当密自检点日用所起之念。与何界相应者多。与何界相应者猛。则他日安身立命之处。不劳更问他人矣。

  ◎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

  即其现处,当体即心。凡在有心。不能无境。不现佛境。便现九界之境。不现三乘之境。便现六凡之境。不现天人鬼畜之境。便现地狱境界。佛及三乘所现境界。虽有优降不同。要皆受享法乐而已。三界诸天所现之境。但唯用禅定五欲之乐。人道之境。苦乐相间。各随其业。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乐少。至于地狱。则纯一极苦。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当须观境。故曰。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果必从因。因必克果。茍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犹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吾不信也。

  ◎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语。一是佛言。何重何轻。何取何舍。学者但当尽舍旧习。虚其心。平其气。试一玩味而检点之。当必首肯是说为不谬矣。

  ◎ 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担。终必全身受用。

  ◎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于已往。此则无可奈何。所幸而发心与否。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哉。

  ◎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

  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活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

《彻悟禅师语录撷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净土十疑论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