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2▪P2

  ..续本文上一页道要门也。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清净法,一切善法从信而生。是以《百法明门论》十一种善法,信居其初。信心之前更无善法。《楞严经》明菩萨进修阶位,有五十五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十地、等觉。也是以信位为始,信位之前,别无信位。马鸣菩萨作佛法纲要的《大乘起信论》禅宗三祖僧灿大师作《信心铭》佛菩萨祖师皆强调信心,以信心一法,为入道要门故也。

  昔王仲回问于杨无为曰,念佛如何得不间断去。杨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杨梦仲回致谢,谓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净土矣。杨后见仲回之子,问及仲回去时光景,及去之时节,正杨得梦之日。噫,信之时义大矣哉。

  念佛一法,重在深信,不为他歧所惑,方得不间断地修下去,在不间断念佛中,得往生之益。今人于念佛法门,信心不纯,一闻别有他法,能更快入道,即放下念佛,又去从事其他活计。昔王仲回问杨无为,念佛如何能不间断。杨无为谓王曰,欲念佛得不间断,一信之后,更不再疑。王仲回奉教,深信不疑行去,果得往生。噫,信之义,大矣哉!

  法藏比丘,对世自在王佛,发称性四十八种大愿,依愿久经无量长劫,修习大行,至于因圆果满,自致成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之所以为弥陀者,深证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弥陀极乐,非自性弥陀,唯心极乐乎。

  据《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因地为转轮圣王,捐国异王,出家修道,法号法藏。在世自在王佛前,法藏比丘发愿欲建立一个超过十方佛土,能广度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佛土,世自在王佛知其志愿广大,为彼示现二百十一亿庄严佛刹。令彼一一得见,法藏菩萨经五劫思惟,取这些佛刹最极殊胜之处,结成自己成佛国土,在世自在王佛前,(时已证八地)发了四十八大愿,依愿经无央数劫修行,因圆果满,自然成佛,法藏转名弥陀,世界转名极乐。弥陀所以成佛者,证无别证,只不过彻证其唯心自性而已。自性是什么?或称佛性,或称实相,或称一真法界。证自性,就是彻证实相,最基本德能,就是无为法身,真实智慧。亦即寂照圆融的自性,无为法身,即自性寂,亦即无量寿。真实智慧,即自性照,亦即无量光。夫一切凡夫,亦具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性。因此一切众生,也具足无量寿、无量光。(此约性德说)佛无非彻证我们凡夫众生的自性。因此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岂非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乎。

  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自己的心,什么叫佛?能念心即是佛。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古德云:能念之心即是佛。(此约修德说)故知弥陀法身,即在我们念佛心中显现。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句是观经眼目,能理解此二句义,便会信心十足,老实念佛了。这句名号是建立在众生无量光寿之性上面,所以我们念佛,即与弥陀无量光无量寿之心相契,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似水投水,似空印空。此乃念佛的究竟实义也。

  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心属弥陀,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若以心属众生,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即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尽管众生通体烦恼,但佛性仍旧不生不灭,与佛无异,故此心性,不偏属佛,亦不偏属众生。若以此心属弥陀,(为主)则众生乃弥陀心中之众生(为伴)。若以此心属众生,(为主)则弥陀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为伴)若知同体,主伴不二,则念佛之心,倍感亲切,信心更足。以弥陀心中之众生,念众生心中之弥陀,岂众生心中之弥陀,不应弥陀心中之众生耶!

  但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但梦中之人,当不自认为真。亦不离梦中之人,别求醒时之人。唯应常忆醒时之人,忆之又忆,则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

  上说三无差别,乃约理性说,若约事相说,生佛天渊。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彻证自性。众生具足烦恼惑业,六道轮转。佛悟此心,如醒时人。众生迷此心,如梦中人。但生佛迷悟虽异,其性体无殊。离醒时人,无别梦中之人。(醒时人,就是梦中人)岂离梦中之人,别有醒时之人耶!(梦中人,就是醒时人)但梦中人,此比喻众生,当不自认梦境为真(即不执为实有)就是了。也不必离梦中人,去别求醒时之人。所谓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妄心若歇,歇即菩提。无别求也。唯应常常忆醒时之人,(喻忆念阿弥陀佛。)忆之又忆,将见大梦渐醒,而梦眼大开。(喻念佛得力,返迷归悟,豁破无明)即梦中能忆之人,便是所忆醒时之人(喻昔时忆佛念佛之人,即是现时成佛之人)而醒时之人,非梦中人也。(喻成佛之后,非是昔日之迷惑众生也)

  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十方诸佛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法尔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此段结归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常同常别,圆融无碍之理。梦中人众多,醒时人唯一者,此示一即多也。迷时,芸芸众生皆梦中之人,多也。悟时成佛,即醒时之人,一也。何以故?十方诸如来,所证是同,共同一法身,(同证法界圆融之体)一心(同大圆镜智)一智慧(同权实二智)十力、四无所畏,亦相同,故一也。诸佛多如微尘,而所证功德平等,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别之义也。此乃自然而然不可思议之法也。又:常同常别:诸佛果地功德相等,而因地发愿不同,亦同中有别,如诸佛之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十由旬、百由旬者,唯阿弥陀佛应身光明,照十方国,无有障碍。又:一即是多: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念阿弥陀佛一佛功德,与念十方诸佛功德相等。念佛道理,大概如此。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两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二句,全彰禅净不二,殊途同归宗旨。有一则宗门公案:天衣怀禅师一次在丈室中,问在座众弟子,至道不取不舍,若存取舍,则堕凡夫知见。而经中佛教众生舍此土娑婆,生西方极乐,是则有取有舍,然则二者如何会通?众弟子无语,良久,天衣怀禅师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二句,上句从事相上说,经说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行人念佛,求生极乐,决定得生。下句从理性上说,心体周遍,无有形相,虽有往生之事,实无来去之相,中论偈所谓“不来亦不去”是也。说去是事,说不去是理。说有去,往生极乐,是即理之事,说不去,无来去形相可得,是即事之理。克实而论,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意思是说,不能理解为仅有生的事相,事相亦寓理性;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意思是说,不能理解为仅有不去的理性,理性亦寓事相。由此可明白,若将此二句作一句来理解、观察,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若将此二句作二句,分割开来,孤立地理解,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

  若不合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虽为四句,义亦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一事理圆融耳。

  彻祖大慈悲心,为令学人明白,再加善巧开示说,若合此二句作一句看,犹不能领会,则可将此二句演化成四句,就是生则决定生(决定生是事),生(事)而无生(无生是理),去则实不去(实不去是理),不去(理)而去(去是事)。这样虽演为四句,义也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开合不同,总一事理圆融耳。

  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何也,以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以有生为生,则堕常见,以不去为不去,则堕断见。断常虽同一邪见,而断见之过患深重,故不若执事之为得。然总不如圆会二句为佳耳。

  此段总结评说之文。众生不解,或执理,或执事。均有其过。但执事之过小,执理之过大。与其执去则实不去,(执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执事)为有得。为什么?因为执事而不明理,犹不虚入品之功,不过莲品低些而已。若执理废事(不去念佛求生)便不免落空之诮。何以故,因为事相有偕(带起)理性之功,(比如念佛时,虽不晓能念是始觉,所念是本觉,始本合一,即究竟觉。念念即佛之理,而此理未尝不具也,)理无独立之能(理须依事而起)故也。凡夫不知,以有生为生,则堕常见,(执为实有)以不去为不去,则堕断见。(执断空)断常虽同一邪见,而断见之过患尤为深重。因尤其执理,还不如执事之为有得。(以不废入品之功故)然而总不如圆会二句(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佳耳。

  吾人现前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则生佛平等一空。若约无性缘生,则十界胜劣悬殊。阿祈达王临终,为驱蝇人以拂拂面,一念嗔心,遂堕为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其子堕水,因捞子故,与之俱没,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

  吾人现前介尔一念,缘生无性,无性缘生。即是说,我们当前的一念缘起,无有自性,能念念转变,这是妄心,是从真如性空的理体现起的,真如理体如如不动,是不变的。随缘的妄念,是从体起用,念念转换。即是人们常说的心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道理。心具十法界,因此缘念不出十界,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约缘生无性的性空理体而言,它是不变的,则生佛平等。若约无性缘生的随缘事相而言,则因念之悟迷净染不同,十界胜劣悬殊。昔阿祈达王临终一念嗔心,则堕大蟒蛇,一妇人渡河失手儿子堕水,因捞子故,与子俱溺,一念慈心,遂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随分,然则此临终缘生之一念,可不慎重乎哉!

  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

  若以此心缘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岂能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临终住于佛号的一念,不可侥幸得到,必须仗平日恳切持名,念得纯熟,临终方不致失落。所以我们对这句弥陀名号,千念万念,一天到晚,长年累月不间断地念者,无非为临终念熟此一句佛号而已。

  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果然将这一句佛号念得纯熟,则临命终时,自然只有此句佛念在心中,更无别的念头。何以故?因为万德洪名,是金刚种子,此种子一现,阿赖耶识之中,其他种子皆退避不显故。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说,临终一念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彻祖解释说,唯此一念弥陀在念,更无异念,岂非在定之心乎。若念头定于一句佛号上面,果能如是,则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我们信心不及,不肯死心蹋地老实念佛纯熟此一句佛号耳。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既举。则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义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犹不念佛者,则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何谓作佛?作佛就是观佛依正或者持佛名号。何谓是佛?就是心作佛时,此心当下就是佛。因为心具十法界,当作佛时,心具的佛法界自然现前。这二句的义趣既明,则言外心不作佛,心便不是佛的道理自明,心作九界,心便是九界的道理自显。宋画家李伯时,善画马,日日观摩马的状态,画艺名重一时,圆通秀禅师诫之曰,君日日画马,心摹手追,当心下世堕入马腹。时黄鲁直亦在傍,问秀禅师曰,某作词,然则来世若何?师曰:君以艳词绮语动天下人心,若不改过,当堕泥犁之报。鲁直剔然憬悟。心造极恶杀业,即是地狱法界。昔有一顽童,常上树掏鸟窠,捕雏破卵,杀生无数,一日有人至其家,谓童曰,有一树,树上鸟窠甚多,何不同去捕捉,童子欣然同去,至一处,有一城,乃生平所未见,城中隐闻笙歌之声,乃入其城,忽城中变成火场,地上都是烧红铁板,足履其上,脚底焦烂,乃大呼号,东西突走,奔至东门,东门忽闭,南西北门,亦复如是。此乃唯童自见,旁有农夫,唯见童子在田间来回奔跑呼号,疑其发狂,乃至童子家,告其父,父随至田间,见状果然,呼其儿名,童闻父唤,忽如梦醒,火城之境遂灭,童子倒地不能起,父视儿足底,已被火烧焦如炭矣。岂非心作地狱,心是地狱耶!彻祖喟然叹曰,噫!果明此心作心是之理,还不肯念佛者,吾亦无有办法矣。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