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认清自杀的真相▪P9

  ..续本文上一页穷,不怕苦,只怕不明理。理明了,自然心地发光,处任何境界,无所畏惧。请听我把这两层意思,细细道来:人自出了娘胎,一直到死,不但苦自己作不了主,就是一生所经历的穷通富贵,乃至祸福夭寿,那一项自己作得主呢?好像有一种潜在的势力,把我们一生支配著,牵引著,任凭你怎样的挣扎奋斗,非但依旧跳不出那无形的圈子来,而且结果往往更糟。你若顺著了他,依了他所暗示的路径,不慌不忙地走去,前面也许有不少好的机会等候著。聊斋子不是说过的么:“人生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这就是教我们,闭著眼放开了脚步,不管前面的路高低不平,迳自走去,即使跌了,立起再走,那种潜在的势力,古人就把它叫做命运,也可以叫做自然势力。你们看古来的圣贤,又何尝不说乐天知命啦,克享天心啦,应天顺人啦。尤显著的,如孔子所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都是顺著命运说话。即如易经一书,也只教人观乎阴阳消长自然的道理,来安排预测人生的进退、黜陟、穷通、否泰。易经在古代文化中,为首屈一指的书籍,其中所说的话,绝不会欺人。所以命运这桩事情,是万不可不信的。我现在把命运的性质,和大家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命运所经过的历程,不是常走直线,而走曲线的时候居多,这就是说,人不是一向富贵,也不是一向贫贱,贫贱的会变富贵,富贵的也会变贫贱。第二、命运要成就人的时候,常常先叫人吃苦,吃苦愈深,成就愈大,不过成效往往也愈迟。故老子云:“大器晚成。”孟子亦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第一种性质,就晓得过了好的日子,就应当过坏的日子。好像过了白天,就应当过黑夜,为一日必经的历程。那么,命运的好顺与坏逆,何尝不是一生必经的历程呢?既知命运好坏,是一生必经的历程,逢到顺境,自然不乐极而狂;逢到逆境,也不会苦极而悲了。从第二种性质,就晓得眼前的贫穷潦倒,即是将来的发愤有为。愈是困苦,愈是努力,那里还会灰心颓丧,而陷于自杀的末路?所以人到穷途,自应安分耐苦,格外努力。苟其问心无愧,即使流为乞丐,也自不妨。古时楚大夫伍子胥,不是曾经乞食吴市么?就像现在的暹罗,也称新兴之邦。那里的百姓,几乎无人不讨过饭的。所以讨饭,并不为奇,无足为耻。应知天不亏人,命运到来,每每出人意外,万不可自退自落,想入非非。即如苏秦失志,衣敝金尽,潦倒归乡的时候,那里料得到将来有拜相的日子呢?又如韩信流落,受辱胯下,就食漂母的时候,也那里想得到,将来有封王的日子呢?只因他们努力耐苦,所以终能得到最后胜利。若早自杀了,这样美满的结果,也就没有了。即以现在一辈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而论,岂尽是才学超人?不过机会到了,飞黄腾达,就富贵起来了。所以要奉劝诸位,努力耐苦,勿为境移。至要至要!

  更进一层说,命运虽说是一种潜在势力,好像在外面支配著我们的,实则并非外有,皆由自己所造。尚书云:“天难谌、命靡常,永厥德,保厥位。”就是说:天理是难测的,命运也是无常的,苟能绵延厥德,禄位自然保了。可知人能务德,命运自然就好了。这就是“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辅”的意思。也就是孔子虽说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我亦为之。”好像命运是一定的,不可改变的,然而下面便接著道:“如不可求,从我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从我所好,就是教人务德,因圣人所好惟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说人苟能务德,结果必定是好的。好像冬天,风雪交加的时候,旁的树木都枯萎了,惟有松柏长青,经岁不凋一般。那么,命运又何尝一定?何尝不可改变呢?要知上面富而可求也,这些话,戒好事不做,专想妄求富贵的人,说是徒劳无益的。下面如不可求等,却又教人不要灰心,种好因,决定得好果的。其余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以及“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一类的话,无非是说现在种什么因,将来就得什么果,显然是一种定理。既然现在的因,就是未来的果,那么现在的果,也必定是从前已种的因了。所以大家应该知道,目前所受的苦,无一不是以前自己所造,自当安心忍受。何必怨天尤人,更何必悲愤自杀,贻父母之忧,而为天下人所笑呢?何况从此改善,命运可转,前途希望,正未可量。一旦自杀,希望永绝,自暴自弃,可耻可鄙,还有过于此的么?所以世界上稍具智慧的人,必能忍苦;较高的人,能忍苦且能达苦;尤高的人,既能达苦,更能革新。试问自杀的人,是否能当这三种人之一种?但是这三种人,还不是最高超的。

  更有那箪食瓢饮,陋巷僻居,不改其乐的人,是怎样(颜子)?更有那蓬户瓦雍牖,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的人,是怎样(原宪)?更有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成其大丈夫之志的人,是怎样(孟子?)更有那气度凝远,神情高洁。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人,是怎样(范滂)?更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一己之悲为悲,不以物性之可喜为喜。志在利济,功昭后世的人,是怎样(范文正)?更有那山岳可撼,此志不移,圊溷恶气所不能侵,诸苦烦恼所不能逼,炳忠魂兮千古,揽正气而长存的人,是怎样(文天祥)?上面所说的几种人,非是忠臣,即是贤士。皆志在利济,惟道是从。所以苦乐全不关心,命运好坏,简直不问,超然物表,何等自在!然而还是不造乎其极的人。

  更有那“物来所照,物去不留”,苦乐不能系,命运不能囿,顺人情而不即人情,超万物而不离万物,不言而化,无为而治的人,是怎样?更有所谓圆满大觉是怎样?前一人是圣人,圣人不凝滞于物,故命运苦乐所不能系,而能与世推移,故随机作教,应化不穷。此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后面所说的是佛,佛即一真法界,乃圆融不思议境界。

  你们看了这些人的胸襟、志气,和行为,再看那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渎的行为,试问心中作何感想?案:

  命运并非中国独创,欧美各国,也有定命之说。如罗马之雪赛洛(Cicero)在他的定命(Divination)论文中,载有他弟兄昆脱(Quintus)关于命运的陈述云:

  “此为定理,而任何人所不能不承认的。即宇宙间一切事物,悉受命运的支配。”

  法国的拉伯兰斯 Laplace 所著的或然的哲理 Essai Philosophique Surles Probabilites 亦言:

  “宇宙的现状,是他前因的果,亦为他后果的因。故大至宇宙,小至原子,Atom 同在这因果律支配之下。”

  康得 Immanual Kant 在他的纯粹理性批评 Critique of Pure Reasco 中也写著:

  “能洞察心灵的内真及外用,而无纤毫之失,则人可知未来事,如日月之蚀不爽云。”

  三、奢华浪费是人的大害,也是中国的大害

  讲了半天劝贫苦人的话,却没有论到所以致贫苦的原因,就是说人为了什么贫苦起来的。若然问到这一层,恐怕很不一致。但据报纸所载,一般年轻人,先因沉湎酒色,挥霍无度。直到金尽苦来,债户四逼的时候,没法摆布,以一死了之者,比比皆是。所以此中未尝不有自己取败的道理。因此有人道:虽说是青年自己不好,然而受了环境的影响,却也不少。因为科学的教化,说是人类应当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人人讲究吃得好,穿得好,看得好。到了如今,竟然是奢华败度的行为了!我道:这是一般人的误解。科学所谓满足欲望,只是便利人的意思。譬如交通不便,发明了轮船、火车;人工不便,发明了汽机电机,那里教人做奢华败度的事情啊?青年们!切莫误解了这一层意思。奢华是最要戒绝的。但是我要劝你们戒绝奢华,不得不讲些奢华的害处,与你们听听。现在的人,为了奢华,以致产业荡尽、家败身亡,不但报纸常载,而且你们自己,也都看到,固不必说了。就是现在,中国弄到这样的糟,世界弄到这样的糟,也莫非就在这奢华二字。报纸所载程沧波先生的演讲稿里面,也说到现在的穷,已成了世界问题。不要说旁的地方,就像美国纽约,可称世界第一大都会了。然而,在那里最热闹的市场,也站著整千整百无数乞丐似的穷人,都摇尾乞怜的,要人家周济。纽约如此,旁的地方可想而知了。因此就有人论致穷的原因。有的说受了欧战影响的缘故;有的说为了人口加多而且人口密度不平均的缘故;有的说为了机器太发达,以致生产过剩的缘故。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虽所说都有些道理,却都不是根本原因。就是说生产过剩,为致贫的一大原因。可是生产过剩,何尝单为了机器太发达呢?根本原因,还是在奢华二字。请看我慢慢地写来。世界既受了科学的影响,都走到这奢华一条路上去;但是一奢华,弊病就百出了!何以故呢?因为:

  第一:要耗费物产。譬如从前的人,一件衣服,总要穿到几年才肯换掉;现在的人,一年中间,非办几件新衣服不行。从前的人,食不兼味;现在的人,动辄一饭要费去十样八样的菜!像这一类物产的消耗,今昔相较,不知要多出几倍。

  第二:奢华要耗费人工。从前的人,所住居处,所用器具,非常简陋;现在的人,专讲装饰。不但居处富丽,所用大小器具,往往雕画刻镂,非常精致。但是富丽精致不要多费人工么?更有一层,从前人穿布的多;现在人穿绸的多。从前人用棉花;现在人用丝绒。绸与丝绒,较棉花与布为难得,无形中又多费了人工不少。(难得要得,所以多费人工)所以现在所费的人工,比较从前,又不晓得要多出几倍。

  第三:奢华了要多耗土地。因为现在的人,都欢喜宽畅舒服。除了市场的地方,人多地贵,没法子想。在普通地方,不论公家机关,乃…

《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认清自杀的真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戒淫修福保命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