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窮,不怕苦,只怕不明理。理明了,自然心地發光,處任何境界,無所畏懼。請聽我把這兩層意思,細細道來:人自出了娘胎,一直到死,不但苦自己作不了主,就是一生所經曆的窮通富貴,乃至禍福夭壽,那一項自己作得主呢?好像有一種潛在的勢力,把我們一生支配著,牽引著,任憑你怎樣的掙紮奮鬥,非但依舊跳不出那無形的圈子來,而且結果往往更糟。你若順著了他,依了他所暗示的路徑,不慌不忙地走去,前面也許有不少好的機會等候著。聊齋子不是說過的麼:“人生只須合眼放步,以聽造物之低昂而已。”這就是教我們,閉著眼放開了腳步,不管前面的路高低不平,迳自走去,即使跌了,立起再走,那種潛在的勢力,古人就把它叫做命運,也可以叫做自然勢力。你們看古來的聖賢,又何嘗不說樂天知命啦,克享天心啦,應天順人啦。尤顯著的,如孔子所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我亦爲之。”都是順著命運說話。即如易經一書,也只教人觀乎陰陽消長自然的道理,來安排預測人生的進退、黜陟、窮通、否泰。易經在古代文化中,爲首屈一指的書籍,其中所說的話,絕不會欺人。所以命運這樁事情,是萬不可不信的。我現在把命運的性質,和大家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命運所經過的曆程,不是常走直線,而走曲線的時候居多,這就是說,人不是一向富貴,也不是一向貧賤,貧賤的會變富貴,富貴的也會變貧賤。第二、命運要成就人的時候,常常先叫人吃苦,吃苦愈深,成就愈大,不過成效往往也愈遲。故老子雲:“大器晚成。”孟子亦雲:“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從第一種性質,就曉得過了好的日子,就應當過壞的日子。好像過了白天,就應當過黑夜,爲一日必經的曆程。那麼,命運的好順與壞逆,何嘗不是一生必經的曆程呢?既知命運好壞,是一生必經的曆程,逢到順境,自然不樂極而狂;逢到逆境,也不會苦極而悲了。從第二種性質,就曉得眼前的貧窮潦倒,即是將來的發憤有爲。愈是困苦,愈是努力,那裏還會灰心頹喪,而陷于自殺的末路?所以人到窮途,自應安分耐苦,格外努力。苟其問心無愧,即使流爲乞丐,也自不妨。古時楚大夫伍子胥,不是曾經乞食吳市麼?就像現在的暹羅,也稱新興之邦。那裏的百姓,幾乎無人不討過飯的。所以討飯,並不爲奇,無足爲恥。應知天不虧人,命運到來,每每出人意外,萬不可自退自落,想入非非。即如蘇秦失志,衣敝金盡,潦倒歸鄉的時候,那裏料得到將來有拜相的日子呢?又如韓信流落,受辱胯下,就食漂母的時候,也那裏想得到,將來有封王的日子呢?只因他們努力耐苦,所以終能得到最後勝利。若早自殺了,這樣美滿的結果,也就沒有了。即以現在一輩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而論,豈盡是才學超人?不過機會到了,飛黃騰達,就富貴起來了。所以要奉勸諸位,努力耐苦,勿爲境移。至要至要!
更進一層說,命運雖說是一種潛在勢力,好像在外面支配著我們的,實則並非外有,皆由自己所造。尚書雲:“天難谌、命靡常,永厥德,保厥位。”就是說:天理是難測的,命運也是無常的,苟能綿延厥德,祿位自然保了。可知人能務德,命運自然就好了。這就是“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輔”的意思。也就是孔子雖說是“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我亦爲之。”好像命運是一定的,不可改變的,然而下面便接著道:“如不可求,從我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從我所好,就是教人務德,因聖人所好惟德。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是說人苟能務德,結果必定是好的。好像冬天,風雪交加的時候,旁的樹木都枯萎了,惟有松柏長青,經歲不凋一般。那麼,命運又何嘗一定?何嘗不可改變呢?要知上面富而可求也,這些話,戒好事不做,專想妄求富貴的人,說是徒勞無益的。下面如不可求等,卻又教人不要灰心,種好因,決定得好果的。其余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以及“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一類的話,無非是說現在種什麼因,將來就得什麼果,顯然是一種定理。既然現在的因,就是未來的果,那麼現在的果,也必定是從前已種的因了。所以大家應該知道,目前所受的苦,無一不是以前自己所造,自當安心忍受。何必怨天尤人,更何必悲憤自殺,贻父母之憂,而爲天下人所笑呢?何況從此改善,命運可轉,前途希望,正未可量。一旦自殺,希望永絕,自暴自棄,可恥可鄙,還有過于此的麼?所以世界上稍具智慧的人,必能忍苦;較高的人,能忍苦且能達苦;尤高的人,既能達苦,更能革新。試問自殺的人,是否能當這叁種人之一種?但是這叁種人,還不是最高超的。
更有那箪食瓢飲,陋巷僻居,不改其樂的人,是怎樣(顔子)?更有那蓬戶瓦雍牖,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的人,是怎樣(原憲)?更有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成其大丈夫之志的人,是怎樣(孟子?)更有那氣度凝遠,神情高潔。登車攬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人,是怎樣(範滂)?更有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一己之悲爲悲,不以物性之可喜爲喜。志在利濟,功昭後世的人,是怎樣(範文正)?更有那山嶽可撼,此志不移,圊溷惡氣所不能侵,諸苦煩惱所不能逼,炳忠魂兮千古,攬正氣而長存的人,是怎樣(文天祥)?上面所說的幾種人,非是忠臣,即是賢士。皆志在利濟,惟道是從。所以苦樂全不關心,命運好壞,簡直不問,超然物表,何等自在!然而還是不造乎其極的人。
更有那“物來所照,物去不留”,苦樂不能系,命運不能囿,順人情而不即人情,超萬物而不離萬物,不言而化,無爲而治的人,是怎樣?更有所謂圓滿大覺是怎樣?前一人是聖人,聖人不凝滯于物,故命運苦樂所不能系,而能與世推移,故隨機作教,應化不窮。此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境界。後面所說的是佛,佛即一真法界,乃圓融不思議境界。
你們看了這些人的胸襟、志氣,和行爲,再看那匹夫匹婦自經于溝渎的行爲,試問心中作何感想?案:
命運並非中國獨創,歐美各國,也有定命之說。如羅馬之雪賽洛(Cicero)在他的定命(Divination)論文中,載有他弟兄昆脫(Quintus)關于命運的陳述雲:
“此爲定理,而任何人所不能不承認的。即宇宙間一切事物,悉受命運的支配。”
法國的拉伯蘭斯 Laplace 所著的或然的哲理 Essai Philosophique Surles Probabilites 亦言:
“宇宙的現狀,是他前因的果,亦爲他後果的因。故大至宇宙,小至原子,Atom 同在這因果律支配之下。”
康得 Immanual Kant 在他的純粹理性批評 Critique of Pure Reasco 中也寫著:
“能洞察心靈的內真及外用,而無纖毫之失,則人可知未來事,如日月之蝕不爽雲。”
叁、奢華浪費是人的大害,也是中國的大害
講了半天勸貧苦人的話,卻沒有論到所以致貧苦的原因,就是說人爲了什麼貧苦起來的。若然問到這一層,恐怕很不一致。但據報紙所載,一般年輕人,先因沈湎酒色,揮霍無度。直到金盡苦來,債戶四逼的時候,沒法擺布,以一死了之者,比比皆是。所以此中未嘗不有自己取敗的道理。因此有人道:雖說是青年自己不好,然而受了環境的影響,卻也不少。因爲科學的教化,說是人類應當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人人講究吃得好,穿得好,看得好。到了如今,竟然是奢華敗度的行爲了!我道:這是一般人的誤解。科學所謂滿足欲望,只是便利人的意思。譬如交通不便,發明了輪船、火車;人工不便,發明了汽機電機,那裏教人做奢華敗度的事情啊?青年們!切莫誤解了這一層意思。奢華是最要戒絕的。但是我要勸你們戒絕奢華,不得不講些奢華的害處,與你們聽聽。現在的人,爲了奢華,以致産業蕩盡、家敗身亡,不但報紙常載,而且你們自己,也都看到,固不必說了。就是現在,中國弄到這樣的糟,世界弄到這樣的糟,也莫非就在這奢華二字。報紙所載程滄波先生的演講稿裏面,也說到現在的窮,已成了世界問題。不要說旁的地方,就像美國紐約,可稱世界第一大都會了。然而,在那裏最熱鬧的市場,也站著整千整百無數乞丐似的窮人,都搖尾乞憐的,要人家周濟。紐約如此,旁的地方可想而知了。因此就有人論致窮的原因。有的說受了歐戰影響的緣故;有的說爲了人口加多而且人口密度不平均的緣故;有的說爲了機器太發達,以致生産過剩的緣故。議論紛纭,莫衷一是。雖所說都有些道理,卻都不是根本原因。就是說生産過剩,爲致貧的一大原因。可是生産過剩,何嘗單爲了機器太發達呢?根本原因,還是在奢華二字。請看我慢慢地寫來。世界既受了科學的影響,都走到這奢華一條路上去;但是一奢華,弊病就百出了!何以故呢?因爲:
第一:要耗費物産。譬如從前的人,一件衣服,總要穿到幾年才肯換掉;現在的人,一年中間,非辦幾件新衣服不行。從前的人,食不兼味;現在的人,動辄一飯要費去十樣八樣的菜!像這一類物産的消耗,今昔相較,不知要多出幾倍。
第二:奢華要耗費人工。從前的人,所住居處,所用器具,非常簡陋;現在的人,專講裝飾。不但居處富麗,所用大小器具,往往雕畫刻镂,非常精致。但是富麗精致不要多費人工麼?更有一層,從前人穿布的多;現在人穿綢的多。從前人用棉花;現在人用絲絨。綢與絲絨,較棉花與布爲難得,無形中又多費了人工不少。(難得要得,所以多費人工)所以現在所費的人工,比較從前,又不曉得要多出幾倍。
第叁:奢華了要多耗土地。因爲現在的人,都歡喜寬暢舒服。除了市場的地方,人多地貴,沒法子想。在普通地方,不論公家機關,乃…
《請珍惜自己的生命 —認清自殺的真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