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同归集。宗镜录等。共数百卷。住持雪窦永明。课一百八事。精进以修西方。既坐化。焚毕为一塔。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其故。僧曰。我抚州僧也。因病至阴府。命未尽放还。见殿角有僧画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僧何人。主吏云。此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唯此一人。不经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故画于此供养。我闻之。故特发心来此绕塔作拜。以此见精修西方者。为阴府所重。
宋明州僧可久
可久。常诵法华经。故号久法华。平生修净土业。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却还说净土事。与十六观经所说一同。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府广教院熏法华。已生其中。又一金台标云。明州孙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台标云。久法华台。又一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台。语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又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盈空。
宋会稽金太公
太公名奭。网鱼为业。一日改业。持阿弥陀佛日万声。蔬素修行。不曾暂辍。后无疾告家人云。我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在门前。我今归净土也。次日又云。我已见金莲华来迎我矣。索香炉安坐捏印而化。乡村远近闻音乐异香。终日不散。时政和六年。
宋潭州黄打铁
黄打铁。本军中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阿弥陀佛不绝声。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印行。广劝人念佛。颂云。日夜叮叮当当。久炼成刚。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此颂广行湖南。人多念佛。
宋临安府仁和吴琼
吴琼。先为僧。后还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无所不为。常与人作厨子。每杀鸡鸭等物命。以手持起叫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遂杀之。连称佛数声。每切肉时。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常念佛不辍。教村中人念经修忏。及劝人念阿弥陀佛。后眼上生瘤。如鸡子大。乃忧怖。造一草庵。分散其妻子。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将用碗钵锅子尽与人。次日晚。报诸道友行婆云。琼去时将至。尽来与琼高声念佛相助。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
宋荆王夫人
元祐间荆王夫人。与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进。久之谓他妾云。吾今夜当生西方。其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云。昨夜梦化去之妾。托致起居云。夫人训责我修西方。今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云。使我亦梦。乃可信耳。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叙谢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华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其衣飘扬散去。宝冠璎珞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坐于华上。妾云。此马玕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许。遥望见一金坛。金碧照曜。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玕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已立化矣。
宋观音县君
县君姓吴氏。其夫都官员外郎吕宏。亦悟佛理。夫妇各斋戒清修。吴氏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勤力助为胜业。其一颇好禅理。既病犹怡然笑语而逝。如委脱然。其一奉戒克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咒观音净水一盏而已。忽见金莲捧足者三。又数日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又数日见其面目。其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其堂殿国界。皎如指掌。晓然知其为净土。问其详。则云。彼皆清净男子。经行游乐。无女人也。又问彼佛如何说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见问答指顾。而不能闻所说也。如是者三年。未尝一瞬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枝诵咒。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辄愈。所咒水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宋冯氏夫人
夫人名法信。赠少师许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少多疾。及嫁。疾尤甚。医者以为不可疗。往见慈受深禅师。问愈疾之方。深教以持斋念佛。夫人尽去荤血。及装饰之奉。衣扫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亦西方也。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十年间无惰容。心安体健。神气昌盛。人皆尊尚之。一日忽书偈云。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迭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党怪之。夫人云。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乃卧疾。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经及十六观经所说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不类人间。及三日茶毗。举尸如生。
龙舒净土文卷第五终
龙舒净土文卷第六
宋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修净土者。宜随其所以为善。以资进修之功。故此卷名特为劝谕。若不识字人。全赖慈仁君子。发菩萨心。为彼解说。此布施之大者。先后之序。乃自近及远。或自急及缓。不拘其人高卑。
劝士人
士人或有未深读书。遂登高科者。有深读书。终身尚不预荐者。岂非前世所种不同故。其报不同乎。虽然。使少年登科。涉华要。功业济一时。福报亦有时而尽。奉劝后生者。勤于学问笃于孝友。远念吾曾高以来。谁其存者。亦留心此道。日月长而积累之功多。久则自有可乐。及年高者。当念已往之事。皆如梦幻。日复一日。其谁免者。岂可不急留心此道也。不问老少。若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劝有官君子
有官君子。无非前世修种作福。故受此报。譬如春时下种。秋乃收获。若不修福。何缘得此。然此报有尽。若更修福行种种方便爱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则直出轮回之外寿乐无穷。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若切意斯民而不忍舍去。且生西方。了生死之后。却来此世界。现宰官身。以大兴功利。何有不可哉。若能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言重。必乐从之。据大慈菩萨偈。生世可以消灾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劝在公门者
在公门者。当自念云。彼为有官。我乃事彼。彼尊我卑。彼逸我劳。奉事常喜。得以无虞。或有触忤。加之谴责。是我前世所修不及于彼。故至于此。我但小心谨行以保此身。事无大小。随宜方便。目前人见欢悦。必无后患。积善不已。福及子孙。当思在公门者。其子孙荣显。必祖上积德。天道昭明。不可不信。更常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又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非徒现世获福。身后可中上品生。
劝医者
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以结人缘。以积己福。冥冥中自有祐之者。乘人之急。切意求财。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祸之者。吾乡有张彦明善医。僧道贫士军兵官员。及凡贫求医。皆不受钱。或反以钱米与之。人若来召。虽至贫下亦去。富者以钱求药。不问钱多寡。必多与药。期于必愈。未尝萌再携钱来求药之心。病若危笃。知不可救。亦多与好药。以慰其心。终不肯受钱。予与处甚久。详知其人。为医而口终不言钱。可谓医人中第一等人矣。一日城中火灾。周回爇尽。烟焰中独存其居。一岁水灾尤甚。而其庄上独全。此神明祐助之明效也。其子读书后乃预魁荐。孙有二三。厖厚俊爽。亦天道福善之信然也。使其孜孜以钱物为心。失此数者。所得不足以偿所失矣。同门之人。可不鉴哉。若常如是存心。回向净土。必上品生。若因人疾苦。而告以净土。则易生信心。使复发大愿。以广其传。以赎宿谴。以期痊愈。必遂所愿。若天年或尽。亦可乘上愿力。径生净土。常如是以化人。非徒身后上品化生。现世则人必尊敬。而福亦无穷流及子孙矣。
劝僧
僧家当自念云。我为出家人。了达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汨没俗尘。一日大限到来。有何倚赖。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如永明寿禅师。长芦赜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又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岂可不效彼哉。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纵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渐熟。久而自信若或便信。其利益大矣。常如此是化人。现世则为人所敬。己之善缘愈见纯熟。又能精心观想。不久必见佛之真身。此报身尽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矣。古语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
劝参禅者
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故予欲劝僧家上根器者。参禅之外。每日以顷刻之暇修西方。若参禅大悟。遂超脱轮回。尚去佛地极远。更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大悟。而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佛闻法。何患其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吉+吉]。皆汨没轮回。诚可畏者。详见第七卷。若不忽此道。精心修进。仍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为名僧。必乐从其言。其为利益无穷。己必上品上生。
劝富者
富者当自念云。我今生富足皆由前世修种。譬如今年所食之谷。乃去年所种也。然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徐徐营生。合有之数亦自然来。其来之迟乃可延寿。如…
《龙舒净土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