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圣众因缘集▪P12

  ..续本文上一页备数天的佐食。当一切都已准备妥当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所准备的“盐”,已经不够用了。在此临急之际,他就匆匆忙忙跑去向邻家借了一汤匙的盐,以便应急。

  可是,当他跑到邻家去借盐时,邻人刚好有事外出,家里没有人在。烧蔬菜没有盐又不行,怎么办呢?他心想:盐是本地出产的粗俗物,反正一汤匙盐,价值也不到一毫钱,拿人家一汤匙的盐回去应急,大概没有什么关系吧!于是他就私自走进邻家的厨房,随便拿了一撮盐。

  依照一般世俗来说,借一撮盐,是一件小事,所以这位居士根本就没有把借盐的这件事记在心里。因此,也就忘记把一撮盐送还给人家。

  借一撮盐虽然是件小事,但是“非予而取”,这在因果律上,已经构成严重的问题。因为佛说三毒之中,以贪为首。凡是一花一草,非予而取者,就是犯了偷盗之罪。

  居士借盐这件事,经过一年之后,他有一天在修法的定中,忽然看见面前有一大堆浓重的阴影,而且从此开始,每天都是如此。他仔细观察,发现这个阴影,并非别物,而是像山一般的盐堆。他一再详细研判,终于省悟昔日向邻家借盐的往事。

  他非常惊骇的说:“拿人家一汤匙盐,一年未还,利息竟然生了这么多!如果亏欠人家一块钱,一年的利息,可能会生出千万块钱,业债果报真是“一本万利”啊!”

  他急忙准备了很多钱,亲自到产盐区去购买数千包盐,盐价钱及运费,均一齐付清,嘱咐产盐的主人,把这如山的盐包,运到他昔日借盐的邻家之后园,说是偿还他的旧欠。

  “盐”债还清之后,浮现在他面前的盐山,即时消散无踪。从此以后,他的面前就不再浮现盐山了。此时,这位居士终于彻底了悟因果业报的严重,他经常把亲身体验的这件事告诉大家,使他们有所警惕,他说:

  “莫道小溪容易过,须防暗石也惊人。佛经上所说的“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一点也不会错。我向邻家拿一汤匙盐,忘记送还人家,想不到一年之后,一撮盐竟变成如山之大。如此一本万倍的严重利息,真使我心骇胆裂!好在“盐”是本地出产粗俗又便宜之物,否则如果是金钱或珍贵之物,那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居士又再郑重的劝告大家说:“拿俗家一撮盐,尚且有如此严重的因果,假如有人盗取三宝物(佛寺或精舍以及出家人的财物),那罪业就更加严重了。

  地藏菩萨说:“若有众生,侵损常住(佛寺或僧众常住的地方)......,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盗用“三宝物”的罪业,为何如此严重呢?原因是:佛寺或精舍以及所有“出家人”的财物,尽皆是十方众施主所共同布施供养的。拿出家人的钱财去做私人俗事,就是违犯不得忏悔的十方罪。此人死后,一定堕落无间地狱,惨遭无量剧苦。遭受千万亿年的惨苦之后,还要再堕落畜生道中去做牛,偿还所亏欠的业债。”

  诗曰:

  “僧家财物十方来,侵损当遭众苦灾;

  地狱出时还业债,为牛万劫更悲哀。”

  附注说明:

  (一)无论出家法师或在家居士,任何人偷三宝(僧祇)物,一律都是犯十方罪。十方罪是指违犯著众多的罪,因为“三宝物”是十方众善信所共施的财物。侵犯私人财物的罪,容易忏悔;如果违犯到十方众罪,不但无法忏悔,而且一定要堕落无间地狱去。宝梁经说:“宜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通常一般人在无意中很容易违犯大罪业的行为是:去到佛寺或精舍佛堂的时候,滥用常住财物,或乱取寺院所种的花木、水果等;或在佛寺精舍内,擅自拨长途电话,电话费由常住负担......。凡此种种都是违犯“盗用三宝物”的严重罪业。

  (二)古今有少数无知的人,因为他们的祖先是该佛寺的大护法——大施主,布施供养了很多财物及田地给佛寺。可是他的不肖子孙,妄把该佛寺当作祖厝,甚至想尽办法霸占寺产;并且派流氓在寺里,收取诸善信所供养的油香钱,把佛寺的常住出家人,当做是他们的佣人。罪大恶极,莫过于此!

  须知:凡是布施供养给佛寺的财物以及田地等,捐施之后,就变成三宝物,他人不得占用,否则造十方罪。而且这是先人所造的功德,与子孙无关,因为先人吃的饭,子孙不会饱。

  (三)在佛教中,常常发生“半路出家”的女众——尼师死后,她的儿女不肖,误认为该尼师所住的佛寺(或精舍)之财物,是她妈妈的遗产——纪念物。于是,这些不肖之徒,就当起老板来,而且把该佛寺(或精舍)的常住人众,扰乱得日夜不安宁。

  凡是出家僧尼之遗物,均属三宝物,在家俗人不得私人占有,否则造十方罪。更何况人生无常,死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为了贪图一时之享乐,逞一时之所能,而犯上十方大罪,让自己遭受千万亿年的业报惨苦呢?这未免太不划算了!

  二十五、竭诚供佛 四愿成就

  诗曰:

  “供佛虔祈四子生,商农学果俱圆成;

  财官富乐全能获,志愿出家度有情。”

  信佛和学佛,最重要的是,依照佛教的信、愿、行三资粮去行持。

  一、要有具足坚固的信心。信佛所说的教法,真实不虚;信佛、法、僧三宝,是一切众生的无上福田;信善恶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信修行学佛,能了脱生死轮回痛苦,获得涅槃寂静的永久安乐。

  二、要发百折不挠的誓愿。发愿修学佛法;发愿弘扬佛教;志愿成就佛道;誓愿广度一切众生,共证无上菩提佛果。

  三、对显密佛法精进行持。实行修行学佛,必须要亲近善知识明师,依照明师的指导去行持学佛,如说修行。

  下面这段因缘故事,就是实施佛教三资粮,而获得成功的史实传记。

  二千五百年前,也就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度众生的时候,印度有一位信佛虔诚的在家优婆夷(女居士——信女),她每天都竭诚恭敬到佛陀的座前,去供养佛陀和比丘僧众,从来没有一天懈怠或疏忽过。佛陀早就知道她心里的愿望,有一天,佛陀故意问她:“优婆夷!你每天如此竭诚的恭敬礼拜供佛,有什么愿望祈求呢?”

  优婆夷谨向佛陀恭敬礼拜,然后长跪合掌说:“世尊!我如果有福报,现世就可得到的话,我希望生四个儿子。”

  佛陀再问她说:“为什么希望有四个儿子?”

  优婆夷回答说:“佛陀!我如果有四个儿子,抚养他们长大,大儿子,我让他去经商,可以赚很多钱财;二儿子让他去务农,生产米谷等物,衣食所需,都能丰足;教三儿子用功求学,将来做官覆荫门户;第四儿子,我就让他去出家修行,精进修持佛法,将来得成圣果,救度父母,以及救度一切众生。我期望有四个儿子的用意,就是这样。”

  佛陀说:“好的!让你得到满愿。”

  优婆夷非常欢喜,向佛陀恭敬礼谢之后,就回到家里。经过不久,优婆夷就怀孕,生下一个相貌端严的男孩子,这个孩子的聪明智慧,与一般的小孩不同,所以父母特别宠爱。

  儿子长大以后,有一天,恭敬地请问母亲说:“妈妈!你为什么对我这样慈爱?世间当母亲的人,没有像妈妈你这样爱护儿子的。”优婆夷告诉他说:“孩子!我本来祈求生四个儿子,让你们各作一种事业。现在只有你一个,我就将爱护四个儿子的心合并起来放在你一个人身上。”她接著详细叙述“愿求四子”的用意。

  儿子听到母亲的话之后,时时谨记在心里。首先,他学习经商做生意,以他的聪明智慧,不到一年,就赚了很多的钱而成为钜富。随后,他又改行务农,耕种很多的农作物;由于他如法的勤劳灌溉,收获特别丰盛,远近的大农家,都非常羡慕和钦佩他。后来,他又研究学问,仕进求官,而且官居高位,一一均如愿成就。

  他娶妻之后,不久又生了男孩子,家门盛极一时。经过没几年,竟成为富贵之家,双亲均康泰在堂,可谓福禄寿三齐全,家庭非常圆满、安乐。

  有一天,儿子敬禀母亲说:“妈妈!你老人家要求四个儿子,发出四大愿要给四个儿子做,如今孩儿已完成妈妈三愿,只缺最后一愿。如果让我出家去修行,岂不是四愿都具足圆满了吗?”

  母亲暗忖:“我本愿求生四子,想让他们各做一种事业,但又担心他们会违反我意。如今这个孩子所作所为,均超出我的愿望之外,如果让他去出家学道,一定能够遂愿完成,得成圣果——成道。”于是即允许儿子去出家修行。

  儿子听到父母允许他出家学佛,非常高兴的割爱辞亲,拜别父母,前往释迦牟尼佛的座前,请求佛陀允许他剃度出家作沙门。

  佛陀即满他的愿,使他圆顶出家当比丘,并为他说法。他听闻佛陀的教法之后,日夜修精进行;由于他的精进用功,不久就证得大阿罗汉果。他成道之后,即回家为父母说法,度双亲出离苦海。他又在各地发扬佛教,广度一切众生,大家均得福得道,皆大欢喜。

  信、愿、行三资粮,好像宝鼎的三足,缺一不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贤圣,均由此三资粮而得成就。修学佛法,或造福发愿,其成就与不成就,均在我们的心志。而“志”是心中的指南针,南北一定,八方随之而定,此即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也。

  诗曰:

  “佛教资粮信愿行,能圆圣果自他成;

  无边福慧皆由得,精进修持妙觉生。”

  附注说明:

  (一)以上二十五个善恶因缘,大部份是佛教经典中的故事,个个都是为现在与未来一切的众生,现身说法。读者大德!请切勿等闲视之。

  (二)从本集的各因缘中,可以看出:得成就圣果,与堕恶道受苦,均皆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成的。

  (三)一切恶业,虽然是由于我们的身口意所造出来的,但其中造恶业的力量最大者,就是口业。口能造恶业如山之大,十分严重!因此我们应该要三思而后“说”,最好是守口如瓶,以免犯诸口业而堕恶趣。

  吉祥圆满

  诗曰:

  “吉日编成圣传书,祥云富乐赐盈渠;

  圆通佛法勤修学,满足安宁福慧如。”

  

  

《佛教圣众因缘集》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小常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