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的恶业天天减少,守戒的功德就不会损失,因为你不敢犯戒。当初都是发了心去受戒,怎么会犯戒呢?你要研究这个道理,放逸了。都是凡夫,以为受了戒就好像成佛了,再不要谨慎小心了,都是放逸犯了戒。因为外面的境界,都是我们凡夫犯戒的因缘,你一放逸犯戒,受的戒不能安住都丢掉了,不能安住受戒的功德,所以天天求忏悔,谨慎小心,甚勿放逸!甚勿放逸的人,不会犯戒,他受戒的功德都能安住。

  以上是忏悔业障,当下得了利益,一、能灭除三障,二、得依正具足,三、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复次,善男子!」叫当机者善财童子,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听着。「言随喜功德者」,「言」就是说过,「随喜功德者」,现在要详细解释,「功德」就是做佛的善事,社会上的人也做慈善事业,不懂佛法的人做的善事,结果不出人天福报。佛门里的善事怎么叫功德呢?就是修功积德,本来做善事,就是福德,因为你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都回向到佛果菩提,所做的大小善事,都变成功德。善事的功德无量无边,总说起来,就是上供三宝,下救众生。我们是佛弟子,在佛门里做功德,「上供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人家要建佛殿,要装佛像,这都是佛宝。寺院要印经、讲经,这都是法宝。寺院要打斋供众,供养大众僧吃饭,这是供养僧宝。上供三宝的事,都是做功德,你就随喜。「下救众生」,前面讲过,你行财布施,众生没有衣服穿,没有饭吃,你就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生病了,没有医药费,你就带他去看医生给他吃药。总而言之,应该财布施,你就财布施。再者就是要无畏布施,救灾救难,像台风来有人房子被吹倒,或下大雨淹大水,或发生大地震有人死伤,你都要去救济众生。众生遭了灾难,生了怖畏之心,我们去救他的灾难,就是布施他无畏,叫他得到安乐,叫无畏布施。法布施,众生需要听佛法的,就以法布施。你会讲一部经,就给他讲一部经;不能讲一部经,你讲一段经;一段经讲不好,给他说几句。我常常说:佛法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是不可以讲错。你要多来听经,要学讲经,比如你听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只有一页,很容易讲,《普贤行愿品》也是薄薄一本,你就学会讲。如果讲不来就讲一段,不能讲一段讲几句,这样不是与佛法相应吗?讲深讲浅都是属于法布施。上供三宝,下救众生,都是做功德。

  「随喜」两字,「随」是随缘帮助的意思,「喜」是欢喜,有自欢喜、他欢喜。人家要发起做功德,我们就随喜帮助他,成就人家的功德,人家欢喜,自己也很欢喜。

  怎么随喜呢?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前面忏悔业障讲过,业障是由身口意造出来的,现在你忏悔了业障,身口意都不做恶业,你就做功德。比如这里要修大殿,装佛像,有财力,多帮助;财力少,少帮助,随力随分,随自己的力量,随喜作功德。你如果没有钱,也不会讲法,人家在修大殿、造佛像,你就用身体帮忙,搬砖扫地都可以,这是身业随喜。口赞叹功德,是口业随喜,意业要发随喜的心,身口意三业,不造恶业,要造善业。随喜功德,就是造善业,如果有人发起印经送人,或者讲经需要经本,你随喜功德。有钱的多随喜,没有钱的随喜几块钱也可以,印经的功德有你一份,大家都这样随喜,印经的功德就成就了。如果你一块钱也没有,经印好了,你帮忙搬运送人,或送到邮局去寄,这是用身业随喜功德,这都是供养法宝。人家开讲经法会,请法师来讲经,这功德太大了,大家听了佛法,都开了智慧,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都发菩提心了,请法师讲经要花钱,你也是随喜。桌椅不够,发心去买,没有钱,用身体随喜。人家来听经,位置不够,你让位,没有椅子,找椅子让他坐下来听经,这都是随喜功德。《法华经》上说,人家在讲《法华经》,有人来晚了,你让给他半个座位,这个人听了《法华经》,功德就无量无边。为什么有这么多功德呢?因为这个人听了《法华经》,他种了成佛种子,将来成佛有分。如果没有人让位,他就走了,等于舍弃一个众生,也许他这一生再遇不到佛法的因缘了。讲经法会都有一定的时间,常听经的,时间到他就来了,来晚的,都是初发心的人,一看没位置走了,今生遇不到佛法了,你没让位,把这位众生舍弃了。遇到这种情形,你要赶快招呼他,找个位置让他坐下来,已经没有座位了,你让半个座位给他,这就是随喜功德。

  再说随喜供僧的功德,人家要打斋,请出家人吃饭,这是斋僧,我多少随喜几块钱,我有一份功德。如果没有钱,去帮忙买菜,买回来了,你会做菜最好,不会做,帮忙捡菜、洗菜,菜做好了,帮忙摆盘子、碗筷,等大众僧用餐完,你帮忙洗碗筷、收桌椅,这都是属于随喜供僧的功德。凡是佛门的善事都随喜,不要分大的功德、小的功德,不可以大的功德,你就随喜;小的功德,你就不随喜。

  另外要注意:不要随喜罪过,别人要造大的罪过,你不要随喜;小的罪过,你也不要随喜,不要随喜造业障。所以你要谨慎小心,是功德都随喜。你看到别人要造业,不仅不能参加,还要劝他不要造业。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这, 是随喜佛的功德,佛门讲的凡夫法界有六个,叫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圣人法界有两个,小乘圣人:声闻、缘觉。大乘圣人:佛、菩萨。一共十法界,分成三条道路,正中间,是菩萨、佛的大乘道路。这边是小乘圣人声闻、缘觉的道路,超出三界而不能完成佛果。另一边是凡夫道,六道凡夫超不出三界以外,脱不出六道轮回。

  你要是着了相,就落入凡夫道;不着相,而着空相,就落到二乘道,一定要跟佛的脚步走,没有成佛以前叫菩萨,走到结果成了佛,就是走中间这条道路。我们是佛弟子跟着佛走,不会走错路,不会偏到凡夫道,也不会偏到二乘道,一定会走到中间成佛的大道。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我要随喜佛的功德,随喜这么多的佛。「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佛跟我们一样是凡夫,他从初发心,为一切智,要修福报,甚至于不惜身命。佛经上讲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小乘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种智」是佛的智慧。这里不这样分,要看经的上下文来解释,这里「一切智」是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从初发心」就是为求佛的智慧。要记得,佛是福慧双修,求智慧,你没有福报求不到。为求一切智,要「勤修福聚」,「聚」者类也,福报求得很多叫「福聚」。他要精勤的修,他修福,不是求人天福报,是专为求佛的一切智,勤修福聚。这样求福求智,不惜丧失身命,绝不后悔,叫为法忘躯。忘躯,把身躯都忘记,死了不要紧,为佛法牺牲也没关系。下面经文总结起来,「我皆随喜」。因为经文太长,我们随时把它加上「我皆随喜」。佛从初发心,为求一切智,我们也随喜功德,学佛发心求一切智。佛勤修福聚,我们也随喜他的功德,也勤修福聚。佛为法忘躯,牺牲生命,我们也随喜他的功德,也为法忘躯,牺牲生命。

  下面经文,讲佛不惜生命求智慧、修福报,「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一一劫中」,在一切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为求智慧要修福报,长时间修行舍「头目手足」,众生要我的头,我就把头舍给他;众生要我的眼睛,我就把眼睛舍给他;众生要我的手足,我就把手足舍给他,舍了多少呢?「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这个功德我们也学着随喜。《法华经》上说:「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经过的时间长,舍的身命多,没有一个芥子许不是佛舍身命的地方,就是他舍的生命,徧于三千大千世界,头目手足,还是属于舍财。财有身内、身外之财,金、银、琉璃、玻璃七宝之类,乃至于现在的钞票,是身外之财。身内之财,就是头目手足。众生要我的身外之财,我都布施给他,这是培福。培福不是求人天福报,不是求二乘小果,我要求佛的一切智慧,这个功德我们都要随喜。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舍头目手足是受苦,这个苦行很难行,因为众生都有我执身见,把身体当成是我,你叫他舍生命,他不肯舍,舍一部分身体,也难做到,可是行菩萨道的人,要往难行苦行去做。十方诸佛都是这样做,我们要随喜他们的功德。但是我们初学佛法的人,听到这难行的苦行都害怕,但是你不要害怕,这是诸佛做到最高功夫的地方,行菩萨道行到最高的地方。舍头目手足做什么呢?利益众生。只要众生能得利益,头目手足都可以舍给他。现在我们是初发心菩萨,刚入学的佛弟子,你要舍头目手足,还没有接受的对象呢!譬如:道源现在发心要舍头目手足,你们在座这么多人,哪个要?我这个近视眼,老早就不好用了,要我给你们,有人要吗?手给你,拿刀来砍一只,你要吗?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不要害怕。要到你行菩萨道,行到高深的地方,有诸佛菩萨来试验你,才要完成难行苦行。现在你先学舍身外之财,金、银、琉璃、玻璃,七宝之类,乃至于钞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不要执着,你有福报,不会让你没饭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假如你天天造业不培福,再多的钞票也不够用,所以先学舍身外之财,当下就能利益众生。我们能利益的众生是凡夫,他们要的就是钱财,有了钱,可以…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道源法师生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