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惡業天天減少,守戒的功德就不會損失,因爲你不敢犯戒。當初都是發了心去受戒,怎麼會犯戒呢?你要研究這個道理,放逸了。都是凡夫,以爲受了戒就好像成佛了,再不要謹慎小心了,都是放逸犯了戒。因爲外面的境界,都是我們凡夫犯戒的因緣,你一放逸犯戒,受的戒不能安住都丟掉了,不能安住受戒的功德,所以天天求忏悔,謹慎小心,甚勿放逸!甚勿放逸的人,不會犯戒,他受戒的功德都能安住。
以上是忏悔業障,當下得了利益,一、能滅除叁障,二、得依正具足,叁、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複次,善男子!」叫當機者善財童子,也就是叫我們要注意聽著。「言隨喜功德者」,「言」就是說過,「隨喜功德者」,現在要詳細解釋,「功德」就是做佛的善事,社會上的人也做慈善事業,不懂佛法的人做的善事,結果不出人天福報。佛門裏的善事怎麼叫功德呢?就是修功積德,本來做善事,就是福德,因爲你懂得大乘佛教的道理,都回向到佛果菩提,所做的大小善事,都變成功德。善事的功德無量無邊,總說起來,就是上供叁寶,下救衆生。我們是佛弟子,在佛門裏做功德,「上供叁寶」,叁寶就是佛、法、僧。人家要建佛殿,要裝佛像,這都是佛寶。寺院要印經、講經,這都是法寶。寺院要打齋供衆,供養大衆僧吃飯,這是供養僧寶。上供叁寶的事,都是做功德,你就隨喜。「下救衆生」,前面講過,你行財布施,衆生沒有衣服穿,沒有飯吃,你就給他衣服穿,給他飯吃。生病了,沒有醫藥費,你就帶他去看醫生給他吃藥。總而言之,應該財布施,你就財布施。再者就是要無畏布施,救災救難,像臺風來有人房子被吹倒,或下大雨淹大水,或發生大地震有人死傷,你都要去救濟衆生。衆生遭了災難,生了怖畏之心,我們去救他的災難,就是布施他無畏,叫他得到安樂,叫無畏布施。法布施,衆生需要聽佛法的,就以法布施。你會講一部經,就給他講一部經;不能講一部經,你講一段經;一段經講不好,給他說幾句。我常常說:佛法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你要多來聽經,要學講經,比如你聽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經文只有一頁,很容易講,《普賢行願品》也是薄薄一本,你就學會講。如果講不來就講一段,不能講一段講幾句,這樣不是與佛法相應嗎?講深講淺都是屬于法布施。上供叁寶,下救衆生,都是做功德。
「隨喜」兩字,「隨」是隨緣幫助的意思,「喜」是歡喜,有自歡喜、他歡喜。人家要發起做功德,我們就隨喜幫助他,成就人家的功德,人家歡喜,自己也很歡喜。
怎麼隨喜呢?用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前面忏悔業障講過,業障是由身口意造出來的,現在你忏悔了業障,身口意都不做惡業,你就做功德。比如這裏要修大殿,裝佛像,有財力,多幫助;財力少,少幫助,隨力隨分,隨自己的力量,隨喜作功德。你如果沒有錢,也不會講法,人家在修大殿、造佛像,你就用身體幫忙,搬磚掃地都可以,這是身業隨喜。口贊歎功德,是口業隨喜,意業要發隨喜的心,身口意叁業,不造惡業,要造善業。隨喜功德,就是造善業,如果有人發起印經送人,或者講經需要經本,你隨喜功德。有錢的多隨喜,沒有錢的隨喜幾塊錢也可以,印經的功德有你一份,大家都這樣隨喜,印經的功德就成就了。如果你一塊錢也沒有,經印好了,你幫忙搬運送人,或送到郵局去寄,這是用身業隨喜功德,這都是供養法寶。人家開講經法會,請法師來講經,這功德太大了,大家聽了佛法,都開了智慧,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都發菩提心了,請法師講經要花錢,你也是隨喜。桌椅不夠,發心去買,沒有錢,用身體隨喜。人家來聽經,位置不夠,你讓位,沒有椅子,找椅子讓他坐下來聽經,這都是隨喜功德。《法華經》上說,人家在講《法華經》,有人來晚了,你讓給他半個座位,這個人聽了《法華經》,功德就無量無邊。爲什麼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爲這個人聽了《法華經》,他種了成佛種子,將來成佛有分。如果沒有人讓位,他就走了,等于舍棄一個衆生,也許他這一生再遇不到佛法的因緣了。講經法會都有一定的時間,常聽經的,時間到他就來了,來晚的,都是初發心的人,一看沒位置走了,今生遇不到佛法了,你沒讓位,把這位衆生舍棄了。遇到這種情形,你要趕快招呼他,找個位置讓他坐下來,已經沒有座位了,你讓半個座位給他,這就是隨喜功德。
再說隨喜供僧的功德,人家要打齋,請出家人吃飯,這是齋僧,我多少隨喜幾塊錢,我有一份功德。如果沒有錢,去幫忙買菜,買回來了,你會做菜最好,不會做,幫忙撿菜、洗菜,菜做好了,幫忙擺盤子、碗筷,等大衆僧用餐完,你幫忙洗碗筷、收桌椅,這都是屬于隨喜供僧的功德。凡是佛門的善事都隨喜,不要分大的功德、小的功德,不可以大的功德,你就隨喜;小的功德,你就不隨喜。
另外要注意:不要隨喜罪過,別人要造大的罪過,你不要隨喜;小的罪過,你也不要隨喜,不要隨喜造業障。所以你要謹慎小心,是功德都隨喜。你看到別人要造業,不僅不能參加,還要勸他不要造業。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這, 是隨喜佛的功德,佛門講的凡夫法界有六個,叫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聖人法界有兩個,小乘聖人:聲聞、緣覺。大乘聖人:佛、菩薩。一共十法界,分成叁條道路,正中間,是菩薩、佛的大乘道路。這邊是小乘聖人聲聞、緣覺的道路,超出叁界而不能完成佛果。另一邊是凡夫道,六道凡夫超不出叁界以外,脫不出六道輪回。
你要是著了相,就落入凡夫道;不著相,而著空相,就落到二乘道,一定要跟佛的腳步走,沒有成佛以前叫菩薩,走到結果成了佛,就是走中間這條道路。我們是佛弟子跟著佛走,不會走錯路,不會偏到凡夫道,也不會偏到二乘道,一定會走到中間成佛的大道。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我要隨喜佛的功德,隨喜這麼多的佛。「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佛跟我們一樣是凡夫,他從初發心,爲一切智,要修福報,甚至于不惜身命。佛經上講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小乘的智慧。「道種智」是菩薩的智慧。「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這裏不這樣分,要看經的上下文來解釋,這裏「一切智」是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種智。「從初發心」就是爲求佛的智慧。要記得,佛是福慧雙修,求智慧,你沒有福報求不到。爲求一切智,要「勤修福聚」,「聚」者類也,福報求得很多叫「福聚」。他要精勤的修,他修福,不是求人天福報,是專爲求佛的一切智,勤修福聚。這樣求福求智,不惜喪失身命,絕不後悔,叫爲法忘軀。忘軀,把身軀都忘記,死了不要緊,爲佛法犧牲也沒關系。下面經文總結起來,「我皆隨喜」。因爲經文太長,我們隨時把它加上「我皆隨喜」。佛從初發心,爲求一切智,我們也隨喜功德,學佛發心求一切智。佛勤修福聚,我們也隨喜他的功德,也勤修福聚。佛爲法忘軀,犧牲生命,我們也隨喜他的功德,也爲法忘軀,犧牲生命。
下面經文,講佛不惜生命求智慧、修福報,「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一一劫中」,在一切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佛爲求智慧要修福報,長時間修行舍「頭目手足」,衆生要我的頭,我就把頭舍給他;衆生要我的眼睛,我就把眼睛舍給他;衆生要我的手足,我就把手足舍給他,舍了多少呢?「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這個功德我們也學著隨喜。《法華經》上說:「觀叁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舍身命處。」經過的時間長,舍的身命多,沒有一個芥子許不是佛舍身命的地方,就是他舍的生命,徧于叁千大千世界,頭目手足,還是屬于舍財。財有身內、身外之財,金、銀、琉璃、玻璃七寶之類,乃至于現在的鈔票,是身外之財。身內之財,就是頭目手足。衆生要我的身外之財,我都布施給他,這是培福。培福不是求人天福報,不是求二乘小果,我要求佛的一切智慧,這個功德我們都要隨喜。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舍頭目手足是受苦,這個苦行很難行,因爲衆生都有我執身見,把身體當成是我,你叫他舍生命,他不肯舍,舍一部分身體,也難做到,可是行菩薩道的人,要往難行苦行去做。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做,我們要隨喜他們的功德。但是我們初學佛法的人,聽到這難行的苦行都害怕,但是你不要害怕,這是諸佛做到最高功夫的地方,行菩薩道行到最高的地方。舍頭目手足做什麼呢?利益衆生。只要衆生能得利益,頭目手足都可以舍給他。現在我們是初發心菩薩,剛入學的佛弟子,你要舍頭目手足,還沒有接受的對象呢!譬如:道源現在發心要舍頭目手足,你們在座這麼多人,哪個要?我這個近視眼,老早就不好用了,要我給你們,有人要嗎?手給你,拿刀來砍一只,你要嗎?不能利益衆生,所以不要害怕。要到你行菩薩道,行到高深的地方,有諸佛菩薩來試驗你,才要完成難行苦行。現在你先學舍身外之財,金、銀、琉璃、玻璃,七寶之類,乃至于鈔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不要執著,你有福報,不會讓你沒飯吃、沒衣服穿、沒房子住。假如你天天造業不培福,再多的鈔票也不夠用,所以先學舍身外之財,當下就能利益衆生。我們能利益的衆生是凡夫,他們要的就是錢財,有了錢,可以…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