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叫堪忍世界。堪忍者,堪能忍苦,娑婆世界的众生有一种特性,娑婆世界是苦世界,这里的众生还不愿意离开这些苦,堪能忍受这些苦。其他世界没有这个特性,娑婆世界的众生难度在这里,佛警策我们要赶快脱离这苦海。

  「毗卢遮那如来」,梵语毗卢遮那,翻成中国话叫徧一切处,是法身佛的名字,但是《华严经》上翻译的报身佛,也叫毗卢遮那如来,我们还是把他当报身佛解释。娑婆世界是释迦佛教化的世界,是应化身佛教化的。毗卢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大了,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是什么样子?《华严经》前面画了一个图,华藏世界含有二十层无量世界,每一层都有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像我们中国倒立的宝塔。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第十三层。

  毗卢遮那佛应该住在华藏世界,怎么说在娑婆世界呢?因为娑婆世界在华藏世界之内,娑婆世界是应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而释迦牟尼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应化的,所以娑婆世界就是毗卢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因为这里的名相跟平常不同,我们要把它料拣清楚。

  「从初发心」,就是毗卢遮那佛最初发心。「精进不退」,他发菩提心我们要跟他学,他精进不退,我们也要跟他学。「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前面说难行苦行,是布施头目手足,这是用身命布施,布施多少身命呢?用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我们也要跟他学。「剥皮为纸」,把身上的皮剥下来当作纸用。「析骨为笔」,把自己的骨分析开,当作写字的笔。「刺血为墨」,把血刺出来当作墨。「书写经典」,书写多少经典呢?「积如须弥」,有八万四千由旬,像须弥山那么高。「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重法的缘故,不爱惜身命。这是说要跟佛学,毗卢遮那佛过去做过这些事,我们凡夫要尽我们能做到的做。「剥皮为纸,析骨为笔」,道源没有看见过。「刺血为墨」,《华严经》有八十卷,六十万字,我看过两位法师,用剃刀割舌头,用碟子接着血写《华严经》。前面是讲舍身内之财,身命都可以舍,何况舍身上的皮、骨头、血呢?

  再讲身外之财,「何况王位」,国王之位能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国王富有四海,城邑聚落,宫殿园林,都能舍掉。「一切所有」,都能舍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一段应化身佛都能做到,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做的,把王位舍掉,城邑聚落,宫殿园林,都能舍掉,去行种种难行苦行,尤其在大雪山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种种难行苦行,我们都得跟着佛学。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成了佛,就示现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示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就是开种种法会,像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多个法会,毗卢遮那佛,也是一样。「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开度菩萨的种种法会,比如开华严法会,只有菩萨在座,就是一切菩萨的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释迦牟尼佛后来就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讲小乘经十二年。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转轮圣王是最有福报的王,在人寿八万岁时出世,他感得一个果报,能统一四大部州。「小

  王」,比起转轮圣王是小王,是一个国家的国王,国王的眷属要开法会请佛说法,佛也去参加。

  「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剎利」是印度的贵族,「婆罗门」是一种净行种性,在印度地位比剎利还高,是第一种族,长者居士都是在家有身份的人,他们开法会佛去参加。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比如《地藏经》开法会是在忉利天宫开,或者到龙宫去开。「八部」鬼神请他说法。「人非人」,人是人道众生非人就是变化人,请佛说法,佛都要去。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就是各种法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佛说法是圆满的音声,像天上打雷一样震动。「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众生好乐听佛法,佛就跟他说法,结果使众生的善根成熟。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从佛初发心行苦行,到各种道场去说法,乃至示现涅槃,我都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华严经》的世尊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不是指释迦佛,因为释迦佛是应化身佛。「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先向世尊毗卢遮那佛学,还要跟十方三世一切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的解释,跟前面一样。

  常随佛学得什么利益呢?下面三个大愿得的利益是一样的。

  一、除狭劣障:「狭」是狭窄,「劣」是卑劣,我们凡夫的心量狭窄卑劣,能回向佛果菩提上,一切功德都变成至高无上的功德,就不卑劣了。我回向一切众生,众生无量无边,我的功德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功德,就不狭窄了,所以能除狭劣障。

  二、成就广大善法:你本来做了一点点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你的功德,变成徧法界的功德,能成就广大的善事。

  行普贤十大愿王利益表

  十大愿王   利益

  一者、礼敬诸佛 对治我慢障,令得尊贵身

  二者、赞叹如来 除恶口障,得无碍辩才。

  三者、广修供养 消除悭贪障,得大财富

   一、能灭除三障

  四者、忏除业障 二、得依正具足

   三、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一、除嫉妒障

  五者、随喜功德 二、起平等善

   三、得大眷属

  六者、请转*轮 一、能除慢法障

   二、得多闻智慧

  七者、请佛住世 一、除谤法障

   二、得慈善根

  第八愿常随佛学 一、除狭劣障

  第九愿恒顺众生 二、成就广大善法

  第十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是第九种大行愿,要先注意:第八愿常随佛学,第九愿恒顺众生,第十愿普皆回向,都是属于回向的愿。回向有三种:一、回向菩提,二、回向众生,三、回向真如实际。「回」是回转,「向」是趋向。我们所修的善法、所做的功德,把它回转过来趋向一个目的地,趋向什么地方呢?

  一、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我所修的行门、善法、功德,都属于因,叫因行,把它回转过来,趋向于佛果菩提,这叫回因向果。

  二、回向众生:我自己要成佛了,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回自己的功德,趋向于他人,这叫回自向他。

  三、回向真如实际:真如实际,就是真如理体。所修的行门、所做的功德,都是事相,事相不要执着,把它回向真如实际、真如理体,这叫回事向理。

  这三种回向,前面两种是随相回向,回向佛果菩提,有菩提的相;回向一切众生,也有一切众生的相。第三种回向真如实际,是离相回向,没有相的回向。

  佛法是越讲越高深,越讲越玄妙,但是听多了,你就知道应该这么高深玄妙。欢喜做善事、做功德的众生,都着求福报的相,一有所求,就落于人天福报,三界出不去。你要是回向二乘小果,成功到达目的地,落入偏空涅槃,超出三界,还是小乘果,被批评为焦芽败种,你发的菩提愿焦了,发的菩提种坏了,所以众生沾不到你的光,得不到你的利益。回向菩提、回向众生,这个心已经难得发了,发起来真正回向就高深了,不过还不玄妙。要回向真如实际,就是回向菩提,要离菩提相;回向众生,要离众生相,这样才叫玄妙。平常的人作恶不足一提,修善的人不闻佛法,也跟他谈不上话。我们佛弟子,有几个发心所做的功德,要回向一切众生?这样的佛弟子真是凤毛麟角,因为佛法还没学好,着了菩提相,着了众生相,所以一定要有第三种回向,回向到真如实际,回向到理体上,理体没有相,这才算高深、才算玄妙!

  这种高深玄妙的道理,在大乘佛法里还不算高深玄妙,《金刚经》是般若部,有说这个道理。《金刚经》一开始,须菩提长老请问:「云何安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开示他,你应该发愿度尽一切众生,都叫他入无余涅槃,都度他成佛,可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度众生成佛,是应该的,但是你不许着众生相,《金刚经》说得很清楚,我把众生都度入无余涅槃,怎么实无众生得灭度呢?因为你一着相就错了,不要着度众生的相。《金刚经》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们学佛,要先认识佛,谁是佛呢?三十二种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个就叫佛。你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你行了邪道,因为你着了佛的相,着了法的相。《金刚经》只是大乘初门,还不是最高深的,度众生,不着众生相;见了佛,不许着佛的相,也就是不着菩提相。讲得太高深,听得有点不耐烦,一个众生,难得发菩提心,想证得菩提果,着菩提相不是很好吗?众生难得发起度一切众生的心,着度一切众生相,不是很好吗?怎么要把这个相离开呢?因…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道源法师生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