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为实际理地,一法不立。讲到真如实际理体上,一个法不许建立。建立一个法,就被一个法所染污,你理体不清净。你建立一个成菩提的法,就被菩提法所染污;你建立一个度众生的法,就被度众生的法所染污。这当然跟凡夫五欲之乐的法,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它还是个法相,还是染污了清净的理体,这个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你证了菩提,要离菩提相;度尽众生,要离众生相,叫离相回向。

  有人还要辩论:三种回向,前面两种随相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这是难得发的心,难得起回向的愿,《金刚经》说,这是行邪道,这不是吓死人吗?因为你一着相,就落于凡夫,你证不了佛果菩提,你不能度一切众生成佛;因为你一着相,所有功德都落于人天福报,变成有漏的福德,这不是走邪道吗?这就是佛法难学,要细心、要谨慎,不可依着自己的见解,要依着佛的见解,他怎么解,我们怎么学,不细心,解错了,还是走错路。

  第八愿「常随佛学」,也是属于回向,是回向菩提的愿,我常随佛学,我就求证菩提果,我所做的功德,所有的因行,都回向佛果菩提,这是回因向果。第九愿「恒顺众生」,我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一切众生,这是回自向他。第十愿「普皆回向」,应该是回向真如实际,经文没有说回向真如实际,没有说回事向理。你要知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圆教经典讲事事无碍法界,事事都合于真如实际,它怎么会生障碍呢?

  以上把大意讲完了,下面讲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这是第九种大愿,「恒」是恒常,「顺」是随顺。恒顺众生,不是跟着众生去造恶业,是随着众生的根机,去度脱这些众生,使他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有一句话叫应机说法,你说法不应机,众生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要观机逗教,你看他是什么根机?你说的法迎合他的根机,当下就得到佛法的利益。说个譬喻,叫应病与药,你是个医生,先看众生得的是什么病?你能应他的病下药,他的病好了,那个病人得了你的利益。反之,你的药再好,不对病人的病,也没有用。比如治疗感冒,你用贵重的人蔘给他吃,感冒不是更加重吗?「药无贵贱,对症则良」,对症则为良药。「法无高下,应机则妙」,佛法平等,没有高下,只要能应众生的机,都是妙法;不能应众生的机,再妙的法,也没有用。恒顺众生,就是恒常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机,叫他得到佛法的利益。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下面讲众生多,众生以差别为性,根机差别也多。「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剎」就是世界,世界无量无边,像大海一样。海是个譬喻,形容十方的世界多,世界多众生也多。「所有众生」,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以差别为性,有种种的差别。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受生的方法有四种不同,有的是「卵生」,如鸡、鸭。「胎生」,人、牛、羊、猪、马,都是怀胎生出来的。「湿生」,由水里生出来的众生。「化生」,生到天上的众生,都是化生的。畜生里面也有化生,如夏天树上叫得很大声的蝉,是土里的虫脱壳,变成有翅膀的蝉飞到树上。还有蚊子,是水里的孑孓,变成有翅膀的蚊子。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活住的所在不同。我们人也是依着地、水、火、风安住,我们内在的身体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外面住的大地世界,也是地、水、火、风成就的,叫内四大、外四大。「或有依空」,天界有二十八天,只有第一层天、第二层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是依着地住的。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离不开山。可是第三层天以上,都在虚空住着。「及诸卉木而生住者」,「卉」是草的总称,「木」是树木,像花神、草神、树神,都是依着花卉草木住的,这是住的地方不同。

  「种种生类」,众生千差万别,种种生类各个不同。「种种色身」,身体不同。「种种形状」,形状不同。「种种相貌」,相貌也不同。「种种寿量」,寿量也不同,比如人活几十年,有的小虫朝生暮死,天人到色界天,活几大劫。「种种族类」,各有一族,各有一类,比如人是人类,畜生是畜生类。详细分,人还有各种族,畜生也有各种族。「种种名号」,有其相,必有其名,名号不同。「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不是佛性,佛性现不出来。众生的心性是妄想心,习性不同。「种种知见」,众生的妄想知见,也是种种不同。「种种欲乐」,众生的欲望好乐,各有不同。「种种意行」,意就是我们的妄想心,心行各有不同,心里种种的念头也不一样。「种种威仪」,威仪就是行、住、坐、卧的举动不同。「种种衣服」,穿的衣服也不一样。「种种饮食」,吃的饮食也不一样。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人住的村庄营地,「聚落」是村庄,「城邑」是城市,甚至国王住的「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不一样,都是种种不同。「天龙八部」,天、龙是两部,因为八部以天众、龙众为最高,还有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八部护法善神,各有不同。「人」是人道众生。「非人」是变化人,各有不同。「无足、二足,四足、多足」,这是足的不同,有「无足」,像蛇没有脚,用腹部走路。「二足」,我们人有两只脚,畜生也有两只脚的。「四足」,牛、马、猪、羊等牲畜。「多足」,有八只脚、十二只脚、一百只脚,众生的脚都不一样。「有色、无色」,这是色身分别,欲界、色界都有色身,色就是身体。可是无色界,没有色身。「有想、无想」,按心想分别,「有想」,心里有思想。「无想」,色界天的无想天,入无想定,心里没有思想。「非有想非无想」,生到无色界天,修非想非非想定,叫非有想非无想。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像前面说的种种差别,把它总结起来。「我皆于彼随顺而转」,「彼」就是指如是等类众生。「随顺而转」,转就是教化,随顺着众生个别的根机而来教化,你得恒顺众生,要跟众生结好缘,有一句话:「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你未成佛道,先与众生结缘,怎么结缘呢?「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承事」就是尊重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还要供养一切众生。如恭敬我的父母一样,如奉侍我的师长一样,又等于供养阿罗汉,乃至供养佛一样,我都是发最虔诚的心,来承事、来供养。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要行菩萨道,怎么利益众生?众生有病苦,你给他作良医,给他治病,施医舍药,救他的病苦。「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众生走路时迷路了,你要指导他,为众生作导师,引导他走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众生在夜里走路,没有路灯,你造个路灯,给他照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是看不见隐伏着,「藏」是含藏之意,「伏藏」就是地下埋有金银七宝。七宝含藏在地下,让贫穷的人挖掘出来,不是发财了吗?现在可以做到,比如你懂得开矿的学问,引导众生去开金矿、银矿,众生发财改善生活,就是令得伏藏。

  现在人家批评佛教徒都是消极份子,不肯为社会做慈善事业、福利事业。你要知道,不是佛经上没有这个道理,而是佛教徒没人做,你开医院,贫穷人来看病,吃药不要钱,这不是行菩萨道吗?但是不能赔钱,有钱的人多出一点来补助贫穷的人。

  把它总结起来,「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不起差别心。众生差别,菩萨要以平等心,多多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为什么要利益一切众生呢?诸佛出世就为度一切众生,你能随顺供养一切众生,就等于供养如来一样。第九大愿,跟第三大愿广修供养是一样的,第三大愿,恐怕最初发大愿,要你布施供养一切众生,你发不起这种大愿,先叫你供养诸佛。到了第九大愿,才要你供养一切众生。「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如果能尊重一切众生,不轻视众生,服务一切众生,「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就是尊重服务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如果能使众生心生欢喜,就使一切如来心生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为什么呢?诸佛如来成佛,以大悲心为本体,大悲心是成佛的本体。没有大悲心,不能成佛,可见大悲心是多么重要。大悲心怎么生起来?「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为有众生,才生起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为有大悲心,才生起菩提心;因为有菩提心,才成正觉、才成佛。因为有众生才成佛,所以要报佛的恩,先报众生恩。下面是个譬喻…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道源法师生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