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堪忍世界。堪忍者,堪能忍苦,娑婆世界的衆生有一種特性,娑婆世界是苦世界,這裏的衆生還不願意離開這些苦,堪能忍受這些苦。其他世界沒有這個特性,娑婆世界的衆生難度在這裏,佛警策我們要趕快脫離這苦海。
「毗盧遮那如來」,梵語毗盧遮那,翻成中國話叫徧一切處,是法身佛的名字,但是《華嚴經》上翻譯的報身佛,也叫毗盧遮那如來,我們還是把他當報身佛解釋。娑婆世界是釋迦佛教化的世界,是應化身佛教化的。毗盧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大了,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什麼樣子?《華嚴經》前面畫了一個圖,華藏世界含有二十層無量世界,每一層都有無量叁千大千世界,像我們中國倒立的寶塔。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都在華藏世界第十叁層。
毗盧遮那佛應該住在華藏世界,怎麼說在娑婆世界呢?因爲娑婆世界在華藏世界之內,娑婆世界是應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而釋迦牟尼佛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應化的,所以娑婆世界就是毗盧遮那佛教化的世界,因爲這裏的名相跟平常不同,我們要把它料揀清楚。
「從初發心」,就是毗盧遮那佛最初發心。「精進不退」,他發菩提心我們要跟他學,他精進不退,我們也要跟他學。「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前面說難行苦行,是布施頭目手足,這是用身命布施,布施多少身命呢?用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爲布施,我們也要跟他學。「剝皮爲紙」,把身上的皮剝下來當作紙用。「析骨爲筆」,把自己的骨分析開,當作寫字的筆。「刺血爲墨」,把血刺出來當作墨。「書寫經典」,書寫多少經典呢?「積如須彌」,有八萬四千由旬,像須彌山那麼高。「爲重法故,不惜身命。」爲重法的緣故,不愛惜身命。這是說要跟佛學,毗盧遮那佛過去做過這些事,我們凡夫要盡我們能做到的做。「剝皮爲紙,析骨爲筆」,道源沒有看見過。「刺血爲墨」,《華嚴經》有八十卷,六十萬字,我看過兩位法師,用剃刀割舌頭,用碟子接著血寫《華嚴經》。前面是講舍身內之財,身命都可以舍,何況舍身上的皮、骨頭、血呢?
再講身外之財,「何況王位」,國王之位能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國王富有四海,城邑聚落,宮殿園林,都能舍掉。「一切所有」,都能舍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這一段應化身佛都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做的,把王位舍掉,城邑聚落,宮殿園林,都能舍掉,去行種種難行苦行,尤其在大雪山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種種難行苦行,我們都得跟著佛學。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處于如是種種衆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衆生,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成了佛,就示現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示現種種佛身。「處種種衆會」,就是開種種法會,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多個法會,毗盧遮那佛,也是一樣。「或處一切諸大菩薩衆會道場」,開度菩薩的種種法會,比如開華嚴法會,只有菩薩在座,就是一切菩薩的衆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衆會道場。」釋迦牟尼佛後來就到鹿野苑去說四谛法,度五比丘,講小乘經十二年。
「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衆會道場。」轉輪聖王是最有福報的王,在人壽八萬歲時出世,他感得一個果報,能統一四大部州。「小
王」,比起轉輪聖王是小王,是一個國家的國王,國王的眷屬要開法會請佛說法,佛也去參加。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衆會道場。」「剎利」是印度的貴族,「婆羅門」是一種淨行種性,在印度地位比剎利還高,是第一種族,長者居士都是在家有身份的人,他們開法會佛去參加。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會道場。」比如《地藏經》開法會是在忉利天宮開,或者到龍宮去開。「八部」鬼神請他說法。「人非人」,人是人道衆生非人就是變化人,請佛說法,佛都要去。
「處于如是種種衆會」,就是各種法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佛說法是圓滿的音聲,像天上打雷一樣震動。「隨其樂欲,成熟衆生。」衆生好樂聽佛法,佛就跟他說法,結果使衆生的善根成熟。
「乃至示現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從佛初發心行苦行,到各種道場去說法,乃至示現涅槃,我都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華嚴經》的世尊是報身佛——毗盧遮那佛,不是指釋迦佛,因爲釋迦佛是應化身佛。「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隨學。」我先向世尊毗盧遮那佛學,還要跟十方叁世一切不可說不可說的諸佛學。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段經文的解釋,跟前面一樣。
常隨佛學得什麼利益呢?下面叁個大願得的利益是一樣的。
一、除狹劣障:「狹」是狹窄,「劣」是卑劣,我們凡夫的心量狹窄卑劣,能回向佛果菩提上,一切功德都變成至高無上的功德,就不卑劣了。我回向一切衆生,衆生無量無邊,我的功德都變成無量無邊的功德,就不狹窄了,所以能除狹劣障。
二、成就廣大善法:你本來做了一點點功德,回向菩提,回向衆生,你的功德,變成徧法界的功德,能成就廣大的善事。
行普賢十大願王利益表
十大願王 利益
一者、禮敬諸佛 對治我慢障,令得尊貴身
二者、贊歎如來 除惡口障,得無礙辯才。
叁者、廣修供養 消除悭貪障,得大財富
一、能滅除叁障
四者、忏除業障 二、得依正具足
叁、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一、除嫉妒障
五者、隨喜功德 二、起平等善
叁、得大眷屬
六者、請轉*輪 一、能除慢法障
二、得多聞智慧
七者、請佛住世 一、除謗法障
二、得慈善根
第八願常隨佛學 一、除狹劣障
第九願恒順衆生 二、成就廣大善法
第十願普皆回向
複次,善男子!言恒順衆生者:
這是第九種大行願,要先注意:第八願常隨佛學,第九願恒順衆生,第十願普皆回向,都是屬于回向的願。回向有叁種:一、回向菩提,二、回向衆生,叁、回向真如實際。「回」是回轉,「向」是趨向。我們所修的善法、所做的功德,把它回轉過來趨向一個目的地,趨向什麼地方呢?
一、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的果,我所修的行門、善法、功德,都屬于因,叫因行,把它回轉過來,趨向于佛果菩提,這叫回因向果。
二、回向衆生:我自己要成佛了,回向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都成佛。回自己的功德,趨向于他人,這叫回自向他。
叁、回向真如實際:真如實際,就是真如理體。所修的行門、所做的功德,都是事相,事相不要執著,把它回向真如實際、真如理體,這叫回事向理。
這叁種回向,前面兩種是隨相回向,回向佛果菩提,有菩提的相;回向一切衆生,也有一切衆生的相。第叁種回向真如實際,是離相回向,沒有相的回向。
佛法是越講越高深,越講越玄妙,但是聽多了,你就知道應該這麼高深玄妙。歡喜做善事、做功德的衆生,都著求福報的相,一有所求,就落于人天福報,叁界出不去。你要是回向二乘小果,成功到達目的地,落入偏空涅槃,超出叁界,還是小乘果,被批評爲焦芽敗種,你發的菩提願焦了,發的菩提種壞了,所以衆生沾不到你的光,得不到你的利益。回向菩提、回向衆生,這個心已經難得發了,發起來真正回向就高深了,不過還不玄妙。要回向真如實際,就是回向菩提,要離菩提相;回向衆生,要離衆生相,這樣才叫玄妙。平常的人作惡不足一提,修善的人不聞佛法,也跟他談不上話。我們佛弟子,有幾個發心所做的功德,要回向一切衆生?這樣的佛弟子真是鳳毛麟角,因爲佛法還沒學好,著了菩提相,著了衆生相,所以一定要有第叁種回向,回向到真如實際,回向到理體上,理體沒有相,這才算高深、才算玄妙!
這種高深玄妙的道理,在大乘佛法裏還不算高深玄妙,《金剛經》是般若部,有說這個道理。《金剛經》一開始,須菩提長老請問:「雲何安住其心?雲何降伏其心?」佛就開示他,你應該發願度盡一切衆生,都叫他入無余涅槃,都度他成佛,可是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就是度衆生成佛,是應該的,但是你不許著衆生相,《金剛經》說得很清楚,我把衆生都度入無余涅槃,怎麼實無衆生得滅度呢?因爲你一著相就錯了,不要著度衆生的相。《金剛經》第二十六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們學佛,要先認識佛,誰是佛呢?叁十二種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個就叫佛。你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你行了邪道,因爲你著了佛的相,著了法的相。《金剛經》只是大乘初門,還不是最高深的,度衆生,不著衆生相;見了佛,不許著佛的相,也就是不著菩提相。講得太高深,聽得有點不耐煩,一個衆生,難得發菩提心,想證得菩提果,著菩提相不是很好嗎?衆生難得發起度一切衆生的心,著度一切衆生相,不是很好嗎?怎麼要把這個相離開呢?因…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