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的。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有问必答,善财童子来请问佛法,普贤菩萨就答复他。「善男子!」称呼善财童子。「言礼敬诸佛者」,「言」就是上面说过,这里再重说。我前面所说的「礼敬诸佛」的行门,现在我给你详细解释。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先说所礼敬的「诸佛」,不是一尊佛、两尊佛,究竟有多少呢?
「所有尽法界」,「尽法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广大境界。法界,有理法界、事法界。按理性上讲,法界就是一切法的本体,有法的所在都有理性在,尽一切法的理性,就是徧一切法。事法界,叫诸法之界,每一个世界,是一个事相的法。一尊佛,也是属于事相的佛,「尽法界」,就是尽有法之界。
下面再说「虚空界」,就是恐怕你们听不惯尽法界。「虚空界」就是尽虚空界。虚空是大而无外,佛剎都在虚空之内,尽虚空界内所有的佛剎都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统统包含起来。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剎,就是佛的世界。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四方,还有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方、下方,按空间讲有十方。「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按时间讲有三世。尽法界、虚空界里面,包括十方的诸佛世界,也包括三世的时间。「一切佛剎」,十方的佛世界,三世的佛世界,「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把这些佛剎都碎成「极微尘」,每一个极微尘都算一尊佛,叫「诸佛世尊」。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佛呢?因为本来就有这么多的佛,这是《华严经》上的境界。《华严经》上的境界是如证而说,释迦牟尼成了佛,他证得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呢?如他证得说出来的。他证得「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所以他就这样讲。
讲境界给我们听,有什么利益呢?叫我们悟到我们的真心、佛性。我们的真心、佛性,本来广大无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是我们凡夫硬起我执,把自己广大无边的心,执着成一个小小的心,局限到小身体里面。一个人还不小,有五、六尺高,要是转成蚂蚁,执着得更厉害,蚂蚁的心在哪里?在蚂蚁身体里面,越执着越小。现在告诉我们要成佛,得先发现自己本来有的真心,是广大无边,所以要说大的境界,叫我们把心放大。依着《华严经》说的境界,把你的心放大,那你就快开悟、快证果。
这就是叫我们修十大行愿,证得佛的殊胜功德,第一种行愿,礼敬诸佛,就可以得到不可穷尽的功德。我们都是佛弟子,我们都相信拜佛有功德,拜一尊佛有功德,假如拜两尊佛,不是加一倍的功德吗?假若拜的是尽虚空、徧法界的佛,功德不是尽虚空、徧法界吗?这是所礼的佛有这么多。
能礼的自己呢?普贤菩萨以身作则,他礼佛是怎么礼的?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我」是普贤菩萨自称。「普贤行愿」,因为菩贤菩萨,是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十大行愿,所以十大行愿,叫普贤行愿。
「深心信解」,「深心」是直达本源的心,解,是甚深的解悟。因为我跟过去的普贤如来学来大行大愿之力,我深心现前。由深心发甚深的信仰、甚深的解悟,相信尽虚空、徧法界,有那么多诸佛世尊。
「如对目前」,因为我深信不疑,深深解悟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不可说不可说的诸佛世尊,都在我的眼前。就像我们现在拜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我们眼前一样。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是讲能礼佛的人身口意三业。礼拜佛,属于身业;嘴里唱念着佛名,属于语业;存着恭敬心,观想佛的相好,属于意业。「身语意业」,都要清净,就是没有染污,凡夫贪、瞋、痴的意业,都把它清净了;口里妄言、绮语、两舌、恶口都把它清净了;身体上杀、盗、淫都把它清净了。「以清净身语意业」,来礼拜诸佛,礼拜诸佛不是短时间,「常修礼敬」。下面再起不可思议的境界。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因为「常修礼敬」,前面说所礼的佛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一一佛所」,我这个能礼佛的人,要去每一尊佛的所在,每一尊佛的世界,去现身。现多少身呢?「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我现的能礼佛的身体,不可说不可说。这是第一种观想。
「一一身,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每一个能礼佛的身体,徧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诸佛,这是第二种观想。
礼敬诸佛,要发广大心,还要发长远心。前面说「常修礼敬」,不是短时间拜一次就好,要长远的拜下去。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虚空没有了,虚空界消灭了,我才不要礼拜。「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虚空界不会没有,不会断灭,我礼敬诸佛,不会穷尽,永远礼敬,这才叫长远心。
我礼敬诸佛,不是求自利,我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是苦果报,众生的苦果没有了,我就不必再代众生礼佛了。「众生界尽」,众生的苦果是造业来的,因为众生造业才变众生,众生的业尽了,我就不必再礼敬诸佛了。「众生烦恼尽」,众生造业,是他有烦恼,众生没有烦恼,不造业,不转众生,我也不必再礼敬诸佛了。「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可是众生界不会尽,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都不会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要发长远心,代众生礼敬诸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让它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身语意业,不起疲厌心,我拜得太累了,我要休息,不会起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
我所礼敬的佛,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诸佛,这就是把我们的心放大。再代众生礼敬诸佛,众生界尽,我才不要礼敬。众生界不尽,我永远礼敬下去,把我们的心拉长。
普贤菩萨事实上做到这样,我们凡夫怎么作观想呢?我要拜佛,要拜尽虚空、徧法界诸佛;我要度众生,度无穷无尽的众生。把我们小的心,依愿力行门,把它放大,放大到横徧十方;把它拉长,拉长到竖穷三际。为什么要这样放大?我们的真心本来这么大、这么长。我们的真心,本来竖穷三际,横徧十方,所以你就依着自己的行愿,发愿做这个行门,你就证得竖穷三际,横徧十方的真心。
现在讲礼敬诸佛,我们凡夫可以做得到的,怎么下手?过去由西域来一位三藏法师,梵名勒那摩提,中国话叫宝意,他传授七种礼佛的方法,在《佛学大辞典》上有,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也有,名字不同,意思一样。七种礼佛的方法,前面两种是不对的,先料拣不对的。
第一、我慢礼:他在礼佛时,心存我慢,没有一点恭敬心,这样礼佛完全要不得。他觉得在这种场合,不礼佛好像过不去,实际他是拜不下去,因为被我慢障碍住了,这样的礼佛不仅没有功德,还有罪过。
第二、求名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求名礼,是拜佛时,没有拜佛的心,装模作样的拜佛,让人家赞叹他很认真在拜佛,实际不是在拜佛,而在求名。《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唱和礼,这是专对出家人说的,因为出家人必须做早晚课,做早晚课时大家都在拜,你就跟着拜,拜时心里不作观想,连恭敬心也起不来。虽然没有我慢,也没有恭敬,也没有观想,这样没有罪过,但功德很少,这样礼佛不是冤枉费力气吗?
第三、恭敬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称为恭敬礼,《佛学大辞典》称为身心礼,这种礼佛是对的。拜佛一定要起恭敬心,拜佛是身业,但是心里面要恭敬,所以称为身心礼,身体礼佛,心里也要跟着礼佛。如果身体礼佛,心里没有礼佛,那就是唱和礼,只是随众拜拜而已。恭敬礼,就是身心要恭敬,这种礼佛,无论上中下的根机都能学会。你拜佛时要起恭敬心,身体拜佛要如法,心里面要虔诚恭敬。
身心恭敬的礼佛,怎么拜呢?拜佛还是用身体拜,心里面恭敬是无相的。先要讲究身体合乎法则,就是礼佛时要五体投地,倒身下拜,把全身投到地上。可是我们中国儒家讲究礼节行「曲身礼」,把身体弯曲起来磕头。倒身下拜是最极恭敬,可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见惯,一般不信佛者,常常讥谤这是在摔筋斗,并且讥谤佛教是外国教,当时称为红人,就是外国的野蛮人,根本不懂文明,你看他们行礼是在摔筋斗。
过去的大祖师想,因为礼节让众生造口业不对,就请教西域来的三藏法师,中国儒家行曲身礼,他们认为最恭敬,我们佛教能否这样行礼呢?西域来的三藏法师说:佛教有两种行礼法,第一种礼是倒身下拜,第二种礼是曲身礼,我们现在行礼,就是第二种礼节。第一种倒身下拜,现在还可以看见,西藏来的喇嘛还是行第一种礼节。我们中国佛教都是倡行曲身礼,曲身礼拜,要讲究五体投地,五体,即是两手、两膝、一头顶要投地。身体虽然弯曲着,但是身体的五个部位要投地,拜下去要把两只手掌翻向上。拜佛时为什么要把两手掌翻过来呢?是要接佛的两脚,即是「接足礼」。因为要顶礼佛足,现在我们供的佛像高高在上,有的在佛龛里,我们拜佛足拜不到,只好作观想,把两手掌翻向上,观想是接佛的双足。要注意,头顶一定要投地,如果没有投地,就是第一种我慢礼。为什么拜佛时头不投地呢?就是心里存着我慢,要不得。另外双…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