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头,有的手伸得很长,不庄严,有时人很多,空间不够,手会碰到前面的人,不礼貌。有的手翻过来,抱住自己的头,顶礼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头,所以手翻掌要放在头的两边,才庄严好看。
如果拜佛时是一个人,无论出家、在家弟子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垫。如果搭袈裟要保护它,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脏,所以最好用席子。在家弟子有佛堂的,最好用草席铺着,就不会把缦衣弄脏。但是大众拜佛时,拜垫还是需要,那是过去祖师按中国人根性订的规矩。因为;上根的人不喜欢用拜垫,觉得太享受,不够恭敬。中根的人有拜垫他就欢喜拜,没有拜垫,他就不大肯拜。下根的人没有拜垫,他不太肯拜,勉强拜时,行唱和礼,心里根本不恭敬,大殿里设有拜垫,可以使中下根的人肯拜佛。而上根的人,为迁就中下根的人,还是使用拜垫。这样下根的人,有拜垫慢慢拜,就不会觉得吃苦头。为普摄众生,所以祖师研究在大殿里摆拜垫,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在我们讲堂摆的拜垫,用缎做的,还绣花,拜垫还做高,这是为了庄严讲堂,讲堂以讲经为主,不以拜佛为主。大众拜佛,你要随顺中下根的人,一起用拜垫拜佛,不能做绣花拜垫。拜垫上绣花,是庄严道场,也是让中下根的人生欢喜心,他看到拜垫好看,就喜欢拜佛。
第四、无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智净礼,智慧清净的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无相礼。拜佛不能着相,恭敬是对的,但是着恭敬的相,还是不对。不着什么相呢?不着拜佛的相。拜佛至少有两个相:一个能拜的,一个所拜的。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相呢?这个道理听大乘经的人,一听就了解,没有听过不知道。我们凡夫作观想,不要起执着,要以智慧观察佛的境界,远离「能礼」「所礼」之相,不要起礼佛的执着。要知道,所礼的佛是真空无相的,而能礼之智,也是真空无相的,这样观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礼佛的真实利益,这叫智慧清净。能拜的相、所拜的相,统统把它观空,这叫无相礼。
第五、起用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徧入法界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起用礼。第四种无相礼,观到真空的理体,真空的理体本来没有相,不是断灭,由真空的理体起妙用出来,徧入法界。你听到《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就知道怎么拜了。《普贤行愿品》上说,我们所礼的佛是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无量诸佛,这就是徧法界的佛。我们能礼的身体,也是徧法界,就是由真空观起出来的妙用。你不能作真空观,妙用起不来;你能修真空观,能礼、所礼都没有相了。你起徧入法界的观想,很容易起来,因为有体就起用。
第六、内观礼:《佛学大辞典》称为正观修诚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内观礼。正观,不偏不邪,修最诚敬的礼。前面依体起用,你能礼的身体,徧入法界,礼拜徧法界的佛,但是无量数的佛,还在你心外。听佛法重重无尽的道理,你要静下心来听,越听越深,越听越玄,越听越妙,越听越能明了清楚。你能拜的身体,分身无量数,所礼的佛,徧法界诸佛,我都礼拜了,是不是在心外呢?佛法是心法,心外哪有佛呢?把徧入法界的境界,收回来内观,观到我身体里面就是佛。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是拜我内心里面的佛,这样就对了。
第七、实相礼:《佛学大辞典》称为实相平等礼,《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叫实相礼。实相者,无相也,实相无相,就叫真空理体。实相,无相无不相,这样不妨碍你去拜佛,拜佛还没有相。
前面七种礼,不对的两种:我慢礼、唱和礼不算。从第三种恭敬礼算起,一共有五种,在没有相之中还不妨碍拜佛,就是拜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种礼。第四种「无相礼」真空。第五种「起用礼」起用妙有,徧入法界。第六种「内观礼」,我是能礼的人,佛是所礼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礼的是自己,所礼的是佛,徧入法界,是在心外。现在收回来在心内,有个内,就有个外对着。第七种「实相礼」,自他内外都平等了,这样你一拜佛,就拜到实相理体上,实相平等,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不住于法,每一拜佛都入了实相观,你不是成佛很快吗?
我们拜佛从哪里下手呢?从第三种恭敬礼下手,身业、意业恭敬,你要口唱佛名,三业虔诚,从这里下手,一步一步加深。作观想怎么作呢?文殊菩萨传授我们一个礼佛观想偈:「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个礼佛观想偈,是在《大悲忏》的文上,《大悲忏》流通很广,大家常拜《大悲忏》,不过没有注意到。
第一句「能礼所礼性空寂」,就是第四种「无相礼」。「能礼」是我能礼的人,「所礼」是所礼的佛,要观想着:能礼的人与所礼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在真空理体上,没有能礼、所礼之相,这就是先作真空观。这观想什么时候作呢?恭恭敬敬的五体投地,伏到地上,就念观想偈,随着观想偈观想,没有能礼的我,也没有所礼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
第二句「感应道交难思议」,感在自己,应在诸佛,就是第五种「起用礼」。真空无相,不是断灭,真空是个理体会起妙用,你越不着相,感应越大,能感的是我礼佛的人,应是在诸佛。感应之道相交,难思难议。我作真空观起的感应,不是凡夫可以思、可以议的,因为是从真空理体上起的妙用。
第三句「我此道场如帝珠」,道场是修道之场,我在这里拜佛就是修道,我的道场如帝珠。「帝」是帝释天,就是平常我们讲的玉皇大帝,《阿弥陀经》上讲是释提桓因,就是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的天王,他有一个讲堂叫善法堂,天花板上有一个庄严,就是有一千颗宝珠穿在一个网上,就像我们现在天花板上吊着一盏美术灯,叫「因陀罗网」,即帝释天的宝网。一千颗宝珠,颗颗宝珠都有光明,每一颗宝珠能够照出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映在这一颗宝珠里面,这是第一层。第二层境界就不可思议了,每颗宝珠含有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射到九百九十九颗宝珠里面。但不是到第二层为止,它是反射过来,再反射过去,每一颗宝珠里面的宝珠影子,都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这叫「互摄互融」。一颗宝珠能够含摄那样多的宝珠,能融通那样多的宝珠,形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华严经》所讲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境界。
华严境界,不是我们观想得到的,用帝释天的宝珠来譬喻,这个譬喻我们没有看见,我们想找一千颗大宝珠也找不到。但是过去的祖师有大智慧,唐朝时是用铜镜,现在可以用十面大玻璃镜子来证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镜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间点一盏灯,你看满镜子都是灯影。过去在中国大陆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有一间房子就是用十面镜子来庄严,中间供一个小宝塔,塔里面有一尊佛像。我们进入房子,电灯一开,看到室内八方、上方、下方,玻璃所照的影子,现出来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的影子。佛像无量无边,我们人也是无量无边。
如果要庄严出来这一间玻璃做的佛堂,也不简单。道源还有一个方便,可以用两面镜子来证明,找两面小镜子,两面镜子中间,点上一根蜡烛,看看镜子里面照出来的蜡烛有多少?我们预想:以为镜子里面顶多两根蜡烛,因为一面镜子照出来一根蜡烛,两面镜子,可能互相反射,里面有两根蜡烛。你们试验一下,蜡烛在镜子里,会多得无量无边,每一面镜子里面都有无数的蜡烛,真是不可思议!因为是互相反射,这一面镜子将这根蜡烛反射到对面镜子,变成两根蜡烛。再反射回来,两根蜡烛变成四根蜡烛,再反射过去,反射的次数越多,蜡烛就愈多。这样反射过来反射过去,到底是谁叫它反射的呢?镜子并没有动,蜡烛的影子就反射过来反射过去,照出来蜡烛影子,重重无尽、无尽重重。为什么有这么多烛影呢?因为互摄互入。
华严境界说得太玄太妙,我们试验一下,两面镜子映照的境界重重无尽,譬喻帝释天的宝珠影子重重无尽。「我此道场如帝珠」,我把道场观空,现出来不可思议的境界,像是帝释天的宝珠网一样。
第四句「释迦如来影现中」,比如我们拜释迦牟尼佛作观想,释迦如来的影子现到颗颗宝珠里面,宝珠里面的影子就无量数。合到《普贤行愿品》的境界,尽虚空、徧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统统现出来。如果你拜阿弥陀佛,就观想:「弥陀如来影现中」或「阿弥陀佛影现中」;你拜观音菩萨,就观想:「观音菩萨影现中」,随你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萨,观想佛菩萨的名号。
第五句「我身影现如来前」,我是能礼佛的人,观想重重无尽的佛现出影子。我的身体也现出影子,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个我在那里礼佛。这就合到《普贤行愿品》所礼的佛重重无尽,能礼的自己也是重重无尽。
第六句「头面接足归命礼」,先讲究身体恭敬,「头面接足」,我的头面要接住佛的脚。「归命」,表示意业恭敬,拿我的生命来归依,就是恭敬到无以复加,拿我的生命来礼拜佛,叫「归命礼」。这合七种礼佛的第三种「恭敬礼」,就是你作观想,无论多么玄、多么妙,还是要从恭敬下手,礼佛时务必要恭敬。
自己拜佛才能作此观想,若是大众拜佛就不适合作此观想。因为大众拜佛时,丛林里有悦众师在打引磬。悦众师叫我们拜下去,我们就要跟着拜下去;悦众师叫我们起来,我们就要起来。依着悦众师打木鱼、钟鼓法器时作观想:「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是作礼佛观想偈的观想,因为时间不够。
一个人拜佛时,可以念观想偈,你如果是上根利智,依着观想偈的道理去观想,一观想就成功。但是根机差的,谈何容易呢?根机差的才应该努力精进,拜下去一定要用这六句偈作…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