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手翻掌向上,不要超出頭,有的手伸得很長,不莊嚴,有時人很多,空間不夠,手會碰到前面的人,不禮貌。有的手翻過來,抱住自己的頭,頂禮是接佛足,不是抱自己的頭,所以手翻掌要放在頭的兩邊,才莊嚴好看。
如果拜佛時是一個人,無論出家、在家弟子就在地上拜,最好不要用拜墊。如果搭袈裟要保護它,地上土太多容易把袈裟弄髒,所以最好用席子。在家弟子有佛堂的,最好用草席鋪著,就不會把缦衣弄髒。但是大衆拜佛時,拜墊還是需要,那是過去祖師按中國人根性訂的規矩。因爲;上根的人不喜歡用拜墊,覺得太享受,不夠恭敬。中根的人有拜墊他就歡喜拜,沒有拜墊,他就不大肯拜。下根的人沒有拜墊,他不太肯拜,勉強拜時,行唱和禮,心裏根本不恭敬,大殿裏設有拜墊,可以使中下根的人肯拜佛。而上根的人,爲遷就中下根的人,還是使用拜墊。這樣下根的人,有拜墊慢慢拜,就不會覺得吃苦頭。爲普攝衆生,所以祖師研究在大殿裏擺拜墊,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在我們講堂擺的拜墊,用緞做的,還繡花,拜墊還做高,這是爲了莊嚴講堂,講堂以講經爲主,不以拜佛爲主。大衆拜佛,你要隨順中下根的人,一起用拜墊拜佛,不能做繡花拜墊。拜墊上繡花,是莊嚴道場,也是讓中下根的人生歡喜心,他看到拜墊好看,就喜歡拜佛。
第四、無相禮:《佛學大辭典》稱爲智淨禮,智慧清淨的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無相禮。拜佛不能著相,恭敬是對的,但是著恭敬的相,還是不對。不著什麼相呢?不著拜佛的相。拜佛至少有兩個相:一個能拜的,一個所拜的。所拜的佛像是空的,佛哪有相呢?這個道理聽大乘經的人,一聽就了解,沒有聽過不知道。我們凡夫作觀想,不要起執著,要以智慧觀察佛的境界,遠離「能禮」「所禮」之相,不要起禮佛的執著。要知道,所禮的佛是真空無相的,而能禮之智,也是真空無相的,這樣觀想,才能深入法性,得到禮佛的真實利益,這叫智慧清淨。能拜的相、所拜的相,統統把它觀空,這叫無相禮。
第五、起用禮:《佛學大辭典》稱爲徧入法界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起用禮。第四種無相禮,觀到真空的理體,真空的理體本來沒有相,不是斷滅,由真空的理體起妙用出來,徧入法界。你聽到《普賢行願品》的禮敬諸佛,就知道怎麼拜了。《普賢行願品》上說,我們所禮的佛是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無量諸佛,這就是徧法界的佛。我們能禮的身體,也是徧法界,就是由真空觀起出來的妙用。你不能作真空觀,妙用起不來;你能修真空觀,能禮、所禮都沒有相了。你起徧入法界的觀想,很容易起來,因爲有體就起用。
第六、內觀禮:《佛學大辭典》稱爲正觀修誠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內觀禮。正觀,不偏不邪,修最誠敬的禮。前面依體起用,你能禮的身體,徧入法界,禮拜徧法界的佛,但是無量數的佛,還在你心外。聽佛法重重無盡的道理,你要靜下心來聽,越聽越深,越聽越玄,越聽越妙,越聽越能明了清楚。你能拜的身體,分身無量數,所禮的佛,徧法界諸佛,我都禮拜了,是不是在心外呢?佛法是心法,心外哪有佛呢?把徧入法界的境界,收回來內觀,觀到我身體裏面就是佛。我拜佛,不拜心外的佛,是拜我內心裏面的佛,這樣就對了。
第七、實相禮:《佛學大辭典》稱爲實相平等禮,《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叫實相禮。實相者,無相也,實相無相,就叫真空理體。實相,無相無不相,這樣不妨礙你去拜佛,拜佛還沒有相。
前面七種禮,不對的兩種:我慢禮、唱和禮不算。從第叁種恭敬禮算起,一共有五種,在沒有相之中還不妨礙拜佛,就是拜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四種禮。第四種「無相禮」真空。第五種「起用禮」起用妙有,徧入法界。第六種「內觀禮」,我是能禮的人,佛是所禮的佛,有能、有所,有自、有他,能禮的是自己,所禮的是佛,徧入法界,是在心外。現在收回來在心內,有個內,就有個外對著。第七種「實相禮」,自他內外都平等了,這樣你一拜佛,就拜到實相理體上,實相平等,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不住于法,每一拜佛都入了實相觀,你不是成佛很快嗎?
我們拜佛從哪裏下手呢?從第叁種恭敬禮下手,身業、意業恭敬,你要口唱佛名,叁業虔誠,從這裏下手,一步一步加深。作觀想怎麼作呢?文殊菩薩傳授我們一個禮佛觀想偈:「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釋迦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這個禮佛觀想偈,是在《大悲忏》的文上,《大悲忏》流通很廣,大家常拜《大悲忏》,不過沒有注意到。
第一句「能禮所禮性空寂」,就是第四種「無相禮」。「能禮」是我能禮的人,「所禮」是所禮的佛,要觀想著:能禮的人與所禮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在真空理體上,沒有能禮、所禮之相,這就是先作真空觀。這觀想什麼時候作呢?恭恭敬敬的五體投地,伏到地上,就念觀想偈,隨著觀想偈觀想,沒有能禮的我,也沒有所禮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
第二句「感應道交難思議」,感在自己,應在諸佛,就是第五種「起用禮」。真空無相,不是斷滅,真空是個理體會起妙用,你越不著相,感應越大,能感的是我禮佛的人,應是在諸佛。感應之道相交,難思難議。我作真空觀起的感應,不是凡夫可以思、可以議的,因爲是從真空理體上起的妙用。
第叁句「我此道場如帝珠」,道場是修道之場,我在這裏拜佛就是修道,我的道場如帝珠。「帝」是帝釋天,就是平常我們講的玉皇大帝,《阿彌陀經》上講是釋提桓因,就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的天王,他有一個講堂叫善法堂,天花板上有一個莊嚴,就是有一千顆寶珠穿在一個網上,就像我們現在天花板上吊著一盞美術燈,叫「因陀羅網」,即帝釋天的寶網。一千顆寶珠,顆顆寶珠都有光明,每一顆寶珠能夠照出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映在這一顆寶珠裏面,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境界就不可思議了,每顆寶珠含有九百九十九顆寶珠的影子反射回去,反射到九百九十九顆寶珠裏面。但不是到第二層爲止,它是反射過來,再反射過去,每一顆寶珠裏面的寶珠影子,都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這叫「互攝互融」。一顆寶珠能夠含攝那樣多的寶珠,能融通那樣多的寶珠,形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華嚴經》所講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多無礙」,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境界。
華嚴境界,不是我們觀想得到的,用帝釋天的寶珠來譬喻,這個譬喻我們沒有看見,我們想找一千顆大寶珠也找不到。但是過去的祖師有大智慧,唐朝時是用銅鏡,現在可以用十面大玻璃鏡子來證明。四方四隅,用八面鏡子,上方用一面,下方用一面,中間點一盞燈,你看滿鏡子都是燈影。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海的「世界佛教居士林」,有一間房子就是用十面鏡子來莊嚴,中間供一個小寶塔,塔裏面有一尊佛像。我們進入房子,電燈一開,看到室內八方、上方、下方,玻璃所照的影子,現出來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的影子。佛像無量無邊,我們人也是無量無邊。
如果要莊嚴出來這一間玻璃做的佛堂,也不簡單。道源還有一個方便,可以用兩面鏡子來證明,找兩面小鏡子,兩面鏡子中間,點上一根蠟燭,看看鏡子裏面照出來的蠟燭有多少?我們預想:以爲鏡子裏面頂多兩根蠟燭,因爲一面鏡子照出來一根蠟燭,兩面鏡子,可能互相反射,裏面有兩根蠟燭。你們試驗一下,蠟燭在鏡子裏,會多得無量無邊,每一面鏡子裏面都有無數的蠟燭,真是不可思議!因爲是互相反射,這一面鏡子將這根蠟燭反射到對面鏡子,變成兩根蠟燭。再反射回來,兩根蠟燭變成四根蠟燭,再反射過去,反射的次數越多,蠟燭就愈多。這樣反射過來反射過去,到底是誰叫它反射的呢?鏡子並沒有動,蠟燭的影子就反射過來反射過去,照出來蠟燭影子,重重無盡、無盡重重。爲什麼有這麼多燭影呢?因爲互攝互入。
華嚴境界說得太玄太妙,我們試驗一下,兩面鏡子映照的境界重重無盡,譬喻帝釋天的寶珠影子重重無盡。「我此道場如帝珠」,我把道場觀空,現出來不可思議的境界,像是帝釋天的寶珠網一樣。
第四句「釋迦如來影現中」,比如我們拜釋迦牟尼佛作觀想,釋迦如來的影子現到顆顆寶珠裏面,寶珠裏面的影子就無量數。合到《普賢行願品》的境界,盡虛空、徧法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統統現出來。如果你拜阿彌陀佛,就觀想:「彌陀如來影現中」或「阿彌陀佛影現中」;你拜觀音菩薩,就觀想:「觀音菩薩影現中」,隨你所拜的那一尊佛菩薩,觀想佛菩薩的名號。
第五句「我身影現如來前」,我是能禮佛的人,觀想重重無盡的佛現出影子。我的身體也現出影子,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在那裏禮佛。這就合到《普賢行願品》所禮的佛重重無盡,能禮的自己也是重重無盡。
第六句「頭面接足歸命禮」,先講究身體恭敬,「頭面接足」,我的頭面要接住佛的腳。「歸命」,表示意業恭敬,拿我的生命來歸依,就是恭敬到無以複加,拿我的生命來禮拜佛,叫「歸命禮」。這合七種禮佛的第叁種「恭敬禮」,就是你作觀想,無論多麼玄、多麼妙,還是要從恭敬下手,禮佛時務必要恭敬。
自己拜佛才能作此觀想,若是大衆拜佛就不適合作此觀想。因爲大衆拜佛時,叢林裏有悅衆師在打引磬。悅衆師叫我們拜下去,我們就要跟著拜下去;悅衆師叫我們起來,我們就要起來。依著悅衆師打木魚、鍾鼓法器時作觀想:「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是作禮佛觀想偈的觀想,因爲時間不夠。
一個人拜佛時,可以念觀想偈,你如果是上根利智,依著觀想偈的道理去觀想,一觀想就成功。但是根機差的,談何容易呢?根機差的才應該努力精進,拜下去一定要用這六句偈作…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