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三世诸佛是我们的心造的,我为什么不造个佛,要造个凡夫出来,不是愚痴颠倒吗?

  明白我们人人有个不可思议的真心,可以成佛的妙法,所以我们要自尊自重,我们在座听佛法的人,大家都有信仰心,听到哪里,信到哪里,可是不相信的人,你向他说还是不相信,他说佛法谈来谈去都是空话,对于社会国家有什么利益?他如果问你这个问题,你怎样答复呢?人人不要做坏事,社会就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就富强。人人相信自己有个真心,能够成佛,自尊自重,还会做坏事吗?成佛,不是成阿罗汉,还要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苦难,人人都去帮他人的忙,就不会害人,社会安定,国家就富强,佛法怎么没有用?因为他不了解佛法是安定社会,利益国家的力量。拿事实证明:譬如志莲精舍现在讲经,警察不会来过问。又比如一个传戒的法会,每天打斋供众有一千多人,警察也不会过问,因为他们知道佛教在传戒,不会有问题。

  「妙法」,就是人人本具的心法,成佛的妙法,妙法二字讲好,再讲「莲华」二字,世间的花千差万别,各色各样,大概分三种:一、开花不结果,二、先开花后结果,三、花果同时。第一种开花不结果,只开花,花谢就没有了,没有结果。这是比喻外道,外道不是不修行,修行结果证不了圣果,好像世间的花,开花不结果。第二种先开花后结果,就是先修因后证果,等于人乘法、天乘法、二乘法。第三种花果同时,如莲花不开则已,一开里面有一个莲蓬果,中间有莲子,就是《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它是因果同时。

  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众生的心不可思议。众生心也不可思议,因为众生心里具有佛性,你只要明白即因即果,是心是佛,当下成佛。这个道理难懂,你看莲花就好懂,用莲花来譬喻妙法,来譬喻众生的心。莲花是从莲藕上生出来,莲藕在淤泥里面。单有淤泥,没有水,生不出来莲花,要有淤泥、水,才生出来莲花。但是莲花是超出淤泥,而且超出水面之上,它不但不沾淤泥,连水都不沾,太不可思议了。

  佛教讲的妙法,是超出空有的中道妙理。但独的中道,叫但中,是天台宗的专有名词。凡夫法是有法,有善有恶,有因有果,有事有理。二乘法是空法,要把一切法都空掉。大乘的佛法,讲的是中道,讲的是超空超有,超过凡夫法,而且超过二乘法。用莲花来譬喻,淤泥比喻凡夫法的有法,水比喻二乘法的空法。莲花不但超出淤泥,而且超出水面,超空超有,所以是妙法。

  但中,还不是妙法;圆中,圆满的中道,才是妙法。它是即空即有,莲花超出水面,离不开水;超出淤泥,离不开淤泥。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回光返照自己的心,我们凡夫就像在淤泥里,淤泥有莲花的种子在里面,就能开出莲花来,莲花一开,里面有莲蓬果。你只要悟到这个道理,立地成佛,叫做圆满的中道。

  以上讲的是理,事实上,要想成佛,你得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得度众生,众生在哪里?众生是凡夫,都在淤泥里。你天天就在淤泥里面度众生,你要是害怕淤泥染污了你,就落入二乘圣人,不是大乘圣人,那个法不妙。在淤泥里度众生,你自己不会染污,而且度来度去,你自己成了佛。因为你用六度法门度众生,劝导众生行布施,你自己也行布施,功德圆满,不成佛吗?你劝众生持戒,自己也持戒,一切恶不做,一切善奉行,因圆果满,不成佛吗?所以你在淤泥里面跟众生打滚,滚来滚去,自己滚到水面,开了一朵莲花,这个法不可思议,叫做妙法。

  「妙法」就是我们众生的心,众生的心是妄想心,但是妄想心没有本体自性,你把妄想心透过,本体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与佛无二无别,我们的心就是佛。众生的心,怎么叫做妙法呢?「是心是佛,心佛不二。」是心是佛,没有二法。心佛不二,就是平等无差别之义。我们众生的心,跟佛的心平等,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我们凡夫份上,真心虽然流转生死,它没有减少。圣人,就是指佛,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烦恼断尽,无明破尽,证得真心,还是众生的那个心,一点儿也没增加。不增不减,平等没有差别,所以叫做妙法。

  莲华是譬喻妙法,是即因即果,因果同时的花,它不开花则已,开花里面就有一个莲蓬果。花是因,莲蓬里的莲子是果,莲花之因,就是莲蓬的果。这是譬喻众生的心法,你闻到大乘佛法,相信自己有个真心,从今天起发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正因,将来一定成佛。成了佛,证得的还是最初发的菩提心,道理跟莲花一样,所以用莲华来譬喻妙法,叫做妙法莲华。

  「妙法莲华」,妙法是法,莲华是譬喻,法喻并举,这是别题。「经」字是通题,具足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诸佛的义理,摄是摄化众生的根机。常是三世不易,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个道理。法是十方皆准,此世界、他世界,共同作标准。梵语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略称为经,是一切经的通题。《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是上契诸佛之理,诸佛之理太高深,我们众生怎么够得上呢?如果众生够不上,这部经不会流通在世间。下契众生之机,跟我们众生的根机也是相合的,所以叫做契经,合起来名为《妙法莲华经》,这是总题,以上把总题讲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这一品的品题。先讲「观世音菩萨」,「菩萨」二字是通名,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都叫菩萨,比方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世音」是别名,这一尊菩萨,叫做观世音菩萨。「观」是能观之智,「世」是世间的众生,「音」是世间众生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音声。观世音菩萨以大智慧,观察到世间众生念他的名号,求他救苦救难的音声,所以叫做「观世音」。

  《普门品》由无尽意菩萨当机来请问:这一位菩萨为什么德号叫做观世音?释迦牟尼佛亲自解释:因为他能够观察世间众生念他的名号,求他救苦救难,能令众生解脱苦难,这是按他的果位上的功德解释。《楞严经》解释观世音的名号,是按他因位上的行门解释,观世音菩萨能够观察到,世间众生念他的名号,立刻就得到解脱。他为什么会有这果位上的功德呢?因为因位上他证得耳根圆通,才能够救度众生的苦难。世间的音声,是用耳闻,他应该叫做闻世音,为什么叫做观世音?观是由菩萨的心启发出来智慧,用智慧来观察。为什么不说他耳根闻到呢?因为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一根得圆通,六根都得解脱,可以互用。所以他用智慧观察,也就是用耳根去闻音声。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功夫,怎么证得呢?「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一时就得到耳根圆通。我们众生的耳朵,闻到外面的音声,是跟着音声奔驰,我们众生的苦恼就是六识,依着六根,攀缘六尘,被六尘所转。单讲耳根,听见好的音声,就动贪爱心;听见不好的音声,就动瞋恨心;听见不好不坏的平常音声,就动愚痴心。你随着音声起贪、瞋、痴,造了业受报,流转生死,无穷无尽。《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你的心能转物,就是如来;要是物转了你的心,就是凡夫。我们不能转物,常被物转,音声也是物的一种,常常被音声所转动。观世音菩萨用功,反观、反闻,闻他的自性。

  我们为什么会听到音声呢?用功就从这里下手。依佛经上讲,耳朵不能听音声,只是听音声的一个帮助,叫浮尘根,浮是不坚固,尘是色尘,根是耳根,它是不坚固的色尘之根。浮尘根里面还有一个净色根,它很清净,但还是色尘之一。无论浮尘根、净色根,都属于色法,不能闻。还有个耳识,属于五识之一,只能缘现量境,不能分别。能分别的,是与耳识同时起的第六识,叫同时意识,由同时意识起分别,分别好听或不好听。还有个第七识,给第六识做根,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我,连第八识也没有本体自性,那么究竟谁能闻音声呢?是我的本体自性,追到根啦!

  「反闻闻自性」,不要顺着声音之尘来闻,反过来,闻自己的自性。「入流」,入了能闻自性之流,入了真心之流。「亡所」,把所闻的声尘空掉。这个时候,外面好听的声音空了,不好听的声音也空了,完全闻到自己的本性上。按《楞严经》的功夫有次第,「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闻而思,由思而修,入了定,豁然贯通,才证到耳根圆通。

  反闻闻自性,是依着《楞严经》的注解解释的,圆瑛老法师对《楞严经》下过苦功,他注的《楞严经讲义》,在台湾有流通,道源在大陆曾亲近过他老人家,我向他请开示:反闻闻自性,要从哪里下手呢?他给我开示:你用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就是下手处。禅宗参话头,什么境界现前,你就问:「能知道境界的是谁?」你听到外面的声音,无论好听、不好听,这是你所闻的声音,你提起来一个话头:「能闻声音的是谁?」你要是得利,只有一个话头现前,外面的声音听不见了,很容易用这个功夫得利益,你们参过禅的,或者没有参过的,都可以试验试验。

  观世音菩萨得了耳根圆通,忽然间得了两种殊胜的功德:「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于是再展开十四种无畏,能够现出来三十二应身,普救众生的一切苦难,才有《普门品》果位上的功德。

  讲到这里,就知道他的德号为什么不叫闻世音?因为不是用耳根来闻,观世音得了耳根圆通,启发出来自己本具的大智慧,六根互通互用,是用智慧来观察。如果用耳根来观察,听到无量众生一起念他的名号,他分别不来。大智慧不要分别,任运自然都听得清清楚楚,是用智慧来观察世界的音声,所以叫观世音。

  别名「观世音」解释好了,再讲通名「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翻成觉,「萨埵」翻成有情,叫觉有情。这个菩萨是上求佛的觉道,下化一切有情的人。他是佛的大乘弟子,因为还没成佛,还要上求佛的觉道。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有情,所以叫下化…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