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情。
菩萨有五十一个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觉,五十一个位都叫菩萨,第五十二个位叫妙觉位,就是佛。前面五十一个都叫因位,第五十二个妙觉位是果位。观世音菩萨是第五十一个位的菩萨,除了佛,就属他最高了,叫做等觉菩萨。等觉者,与妙觉只差一等,还没有成佛就是了。
但是观世音菩萨,跟其他的等觉菩萨不同,他已经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为要度众生,倒驾慈航,果后行因,现菩萨身。按他的本位是正法明如来,按他的迹门是菩萨。这位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隬陀佛,我们供养的西方三圣,中间是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宏扬净土法门的一位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无剎不现身,剎,就是世界,没有哪个世界不现身,但是为什么对娑婆世界特别缘深,现身现得多呢?一是跟释迦牟尼佛有师徒因缘,观世音菩萨成了佛,当时释迦牟尼还没成佛,亲近正法明如来,当苦行弟子,挑水、砍柴、扫地、擦桌子,做这些苦行。等到释迦牟尼成佛,观世音菩萨要辅佐释迦牟尼佛,救度众生的苦难,所以到娑婆世界来。释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因为要令众生信仰之心一致,除了一尊佛,其他都叫菩萨,所以他在释迦佛的座下示现作弟子,称为观世音菩萨。我举个互相做师徒的例证:比如道源在这里讲经,法座上不能同时坐两位法师,我也讲,你也讲,听众怎么听经呢?听众只能听一位法师讲,你会讲经,先坐在底下听,就算我的弟子;等到你上来讲经,我坐在下面听,我就是你的弟子,这就是互为师徒。
娑婆世界,梵语娑婆,翻成中国话叫堪忍,堪能忍苦的世界,在十方世界中娑婆世界最苦,但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特殊的性格,堪能忍受痛苦,不愿意出去!难调难伏,难教难化,其他的菩萨都不愿意来这个世界行教化,其他的佛也不愿在这里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看见娑婆世界的众生太可怜,天天受苦,还不觉悟,不愿意离开,太愚痴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发愿在娑婆世界成佛,教化这些众生。《阿弥陀经》上的六方诸佛,都出广长舌赞叹释迦牟尼佛,所以观世音菩萨特别来辅佐他,在娑婆世界救度苦难的众生。
刚才讲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最高位叫等觉菩萨,最初位是十信位的初信。初发心发什么心呢?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你一发菩提心,就是初发心菩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这些难调难化的众生;看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接引我们这些苦恼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看到观世音菩萨不辞辛苦来救苦救难,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就得学佛,学菩萨发菩提心。你一发菩提心,你今天就是菩萨,就是成佛的正因。你将来成佛,就从你发菩提心成起。你要是没有发菩提心,你想成佛,像蒸沙做饭。你想蒸饭,用沙来蒸,蒸无量劫还是沙子,因为沙子不是饭的因。你要拿米蒸,很快就蒸成饭,因为米是饭的因。你没有发菩提心,想要成佛,不管怎么修,都是无益苦行,不会成佛。
菩提心怎么发起来呢?你观察众生苦,就发起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悲能拔苦,是个救苦的心,救苦的心发起来,就是发菩提心。你看《普贤行愿品》有三个次第,先观察众生苦,发大悲心,再由大悲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就观察众生苦,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真心,为什么不去成佛,天天造业,流转生死,受无量苦呢?这样观察大悲心就生起来。你再观察邪魔外道,他要修行,离苦得乐,但是没有闻到佛的正法,修些无益的苦行,所以你要度这些外道,发了大悲心,就发了菩提心。
你再进一步观察佛教徒,各个道场要是做法会,信徒很多很多,烧香、献果、拜佛,但是没有一个求成佛的,连求二乘,想超出三界、脱出轮回的人都没有,也没有人想求来生来世生天,也没有人想来生来世转为人。就是连人乘法、天乘法都没有,只求现在平安,这样不是可怜吗?不信佛,信了外道就够可怜!现在已经信了佛,佛法五乘法,连一乘都不求,不是太可怜愍了吗?他怎么不求?因为没有人讲佛法给他听,所以我们应该负责宏扬佛法。你的大悲心发起来,你的菩提心就发起来了,上求佛的觉道,去研究大乘法;下化一切有情,发心讲经说法给众生听。这样你就学会观世音菩萨,将来成佛有份。
「观世音菩萨」讲好,再讲「普门」,普是普遍,门是法门,是普遍救度众生的法门。普遍救度众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佛菩萨大慈大悲,但是观世音菩萨偏重于救苦救难,所以叫「大悲观世音菩萨」。不是一个众生、二个众生,乃是无量数众生,都在受苦受难,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要普遍救,所以他的悲心,叫大悲心。
大悲心怎样发起来呢?刚才说过,观众生苦。究竟发大悲心是什么样子呢?举个例证,就是母亲疼爱儿女的心。母亲叫慈母,不叫悲母,慈能与乐,她疼爱儿女,希望儿女得到快乐,有好吃的,就给儿女吃;有好看的衣服,就给儿女穿,她自己可以不吃,可以不穿,这叫慈心。但是如果儿女生病,母亲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急着带儿女去看医生,这叫做悲心,悲能拔苦之心。菩萨看见众生苦,一定要拔除众生的痛苦,就像母亲看见儿女生病,一定要赶快请医生医治一样。但是母亲的悲心,不叫大悲心,大悲心是普遍平等行悲心,拔除一切众生苦。世间母亲的悲心,只拔除自己儿女的痛苦,隔壁邻居的小孩子生病,就不管了,她的悲心不够大。菩萨观察一切众生都是她的儿女,一切众生受了苦,就像母亲要赶快拔除儿女痛苦一样,这个心才广大。因为无量无边众生的苦恼都要拔除,所以叫做大悲。
普遍救度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这个法门就是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立刻就救你的苦难,使你得解脱。无量的众生有苦难,无量的众生得解脱,所以叫做普遍救苦的法门。
「普门」二字讲好,再讲「品」字,品就是经文的一章,《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就是二十八章,这是第二十五章,叫做第二十五品,这一品专讲观世音菩萨普遍救苦的法门。
以上把品目讲完,下面讲翻译经文的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朝代名,中国三国以后就是晋朝,晋朝分西晋、东晋,西晋时全国统一,到东晋就分裂了,晋朝的国都搬到南京。西边的长安另外建立一个国家,叫秦国,因为秦国的皇帝叫苻坚,故称苻秦,苻坚想把东晋灭掉,统一中国。苻坚去灭东晋的时候,带领百万大兵,有上将千员,带甲百万,在安徽合肥打了一仗,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打败了,苻坚跑回长安,被他手下一位大臣姚苌杀了,于是姚苌篡位当了皇帝,为拣别不是苻秦,改叫姚秦。
「三藏法师」,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贯通经律论三藏,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法师是通名,谁能贯通经、律、论,就称为三藏法师。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的很多,中国的高僧玄奘法师,也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是别名,这位法师本来是中印度人,后来到了龟兹国,由龟兹国把他请到长安翻译佛经,他翻译的经典很多。「译」是翻译,把印度的梵文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鸠摩罗什」翻成中国话叫做童寿,为何取这个名呢?因为他十二岁就大彻大悟,讲经说法,辩才无碍,全印度没有不尊敬他的,童子的年龄而有高寿之德,所以尊称他童寿法师。这一位法师跟中国的佛弟子特别有缘,从唐朝一直到现在,大家都喜欢念他翻译的经。
我们中国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有一派叫律宗,唐朝有位道宣律师,他是律宗的开宗祖师,持戒律很精严,感动天人给他送供养,天人有神通,道宣律师就问天人:翻译经典的法师很多,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念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呢?天人说:他不但翻译释迦牟尼佛的经典,过去七佛的经典都是他当翻译师,他发愿哪一尊佛涅槃之后,经典流通到其他世界去,由他来翻译,他是七佛以来的译经师,他的功德特别大,翻译的经典特别好,所以大家都喜欢念他翻译的经。
讲到这里,把《妙法莲华经》的经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品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译题都讲完了,现在开始讲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就是释迦佛把《妙法莲华经》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萨品》说完的时候。妙音菩萨是东方世界的菩萨,来参加法华会,释迦佛说完妙音菩萨,再说西方的观世音菩萨。全部《妙法莲华经》的脉络,是先有一位当机者出来替我们请法,第二十五品的当机者是「无尽意菩萨」。菩萨,是一切菩萨的通名。「无尽意」,是这位菩萨的别名。比如现在讲经的都叫法师,法师二字是通名,每一个法师,另外有一个别名。这位菩萨为什么叫做无尽意呢?意,就是心,就是无尽的心。古德作有四句偈,解释这位菩萨为什么叫无尽意:「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号为无尽意。」「世界无边尘扰扰」,虚空无边,世界也无边,都是尘劳扰扰。尘劳扰扰之中,世界是依报,正报是众生。「众生业茫茫」,茫茫,是无量无边的意思。在无量无边世界里面,有无数众生,众生造的业也是无量无边。「爱河无底浪滔滔」,众生造业是因为他有烦恼,三个根本烦恼贪、瞋、痴之中,以贪烦恼、贪爱为生死本,形容众生的爱欲心,像一条大河甚深无底,波浪汹涌得厉害。因为他的爱欲炽盛,造无量无边的业,就在世界受无穷无尽的生死。众生的生死无尽,需要菩萨来度,所以这个菩萨就发无尽的心,要度无尽的众生,所以称为无尽意。
无尽意,就是无尽的心,前面跟诸位讲过,我们要学菩萨发菩提心,我们今天发了菩提心,今天就叫菩萨,…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