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情。
菩薩有五十一個位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覺,五十一個位都叫菩薩,第五十二個位叫妙覺位,就是佛。前面五十一個都叫因位,第五十二個妙覺位是果位。觀世音菩薩是第五十一個位的菩薩,除了佛,就屬他最高了,叫做等覺菩薩。等覺者,與妙覺只差一等,還沒有成佛就是了。
但是觀世音菩薩,跟其他的等覺菩薩不同,他已經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因爲要度衆生,倒駕慈航,果後行因,現菩薩身。按他的本位是正法明如來,按他的迹門是菩薩。這位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隬陀佛,我們供養的西方叁聖,中間是阿彌陀佛,左邊是觀世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宏揚淨土法門的一位大菩薩。
觀世音菩薩無剎不現身,剎,就是世界,沒有哪個世界不現身,但是爲什麼對娑婆世界特別緣深,現身現得多呢?一是跟釋迦牟尼佛有師徒因緣,觀世音菩薩成了佛,當時釋迦牟尼還沒成佛,親近正法明如來,當苦行弟子,挑水、砍柴、掃地、擦桌子,做這些苦行。等到釋迦牟尼成佛,觀世音菩薩要輔佐釋迦牟尼佛,救度衆生的苦難,所以到娑婆世界來。釋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因爲要令衆生信仰之心一致,除了一尊佛,其他都叫菩薩,所以他在釋迦佛的座下示現作弟子,稱爲觀世音菩薩。我舉個互相做師徒的例證:比如道源在這裏講經,法座上不能同時坐兩位法師,我也講,你也講,聽衆怎麼聽經呢?聽衆只能聽一位法師講,你會講經,先坐在底下聽,就算我的弟子;等到你上來講經,我坐在下面聽,我就是你的弟子,這就是互爲師徒。
娑婆世界,梵語娑婆,翻成中國話叫堪忍,堪能忍苦的世界,在十方世界中娑婆世界最苦,但是娑婆世界的衆生,有特殊的性格,堪能忍受痛苦,不願意出去!難調難伏,難教難化,其他的菩薩都不願意來這個世界行教化,其他的佛也不願在這裏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看見娑婆世界的衆生太可憐,天天受苦,還不覺悟,不願意離開,太愚癡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發願在娑婆世界成佛,教化這些衆生。《阿彌陀經》上的六方諸佛,都出廣長舌贊歎釋迦牟尼佛,所以觀世音菩薩特別來輔佐他,在娑婆世界救度苦難的衆生。
剛才講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最高位叫等覺菩薩,最初位是十信位的初信。初發心發什麼心呢?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心,你一發菩提心,就是初發心菩薩。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這些難調難化的衆生;看到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接引我們這些苦惱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看到觀世音菩薩不辭辛苦來救苦救難,我們能無動于衷嗎?我們就得學佛,學菩薩發菩提心。你一發菩提心,你今天就是菩薩,就是成佛的正因。你將來成佛,就從你發菩提心成起。你要是沒有發菩提心,你想成佛,像蒸沙做飯。你想蒸飯,用沙來蒸,蒸無量劫還是沙子,因爲沙子不是飯的因。你要拿米蒸,很快就蒸成飯,因爲米是飯的因。你沒有發菩提心,想要成佛,不管怎麼修,都是無益苦行,不會成佛。
菩提心怎麼發起來呢?你觀察衆生苦,就發起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悲能拔苦,是個救苦的心,救苦的心發起來,就是發菩提心。你看《普賢行願品》有叁個次第,先觀察衆生苦,發大悲心,再由大悲心發菩提心。我們現在就觀察衆生苦,一切衆生都有成佛的真心,爲什麼不去成佛,天天造業,流轉生死,受無量苦呢?這樣觀察大悲心就生起來。你再觀察邪魔外道,他要修行,離苦得樂,但是沒有聞到佛的正法,修些無益的苦行,所以你要度這些外道,發了大悲心,就發了菩提心。
你再進一步觀察佛教徒,各個道場要是做法會,信徒很多很多,燒香、獻果、拜佛,但是沒有一個求成佛的,連求二乘,想超出叁界、脫出輪回的人都沒有,也沒有人想求來生來世生天,也沒有人想來生來世轉爲人。就是連人乘法、天乘法都沒有,只求現在平安,這樣不是可憐嗎?不信佛,信了外道就夠可憐!現在已經信了佛,佛法五乘法,連一乘都不求,不是太可憐愍了嗎?他怎麼不求?因爲沒有人講佛法給他聽,所以我們應該負責宏揚佛法。你的大悲心發起來,你的菩提心就發起來了,上求佛的覺道,去研究大乘法;下化一切有情,發心講經說法給衆生聽。這樣你就學會觀世音菩薩,將來成佛有份。
「觀世音菩薩」講好,再講「普門」,普是普遍,門是法門,是普遍救度衆生的法門。普遍救度衆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佛菩薩大慈大悲,但是觀世音菩薩偏重于救苦救難,所以叫「大悲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個衆生、二個衆生,乃是無量數衆生,都在受苦受難,觀世音菩薩救度衆生,要普遍救,所以他的悲心,叫大悲心。
大悲心怎樣發起來呢?剛才說過,觀衆生苦。究竟發大悲心是什麼樣子呢?舉個例證,就是母親疼愛兒女的心。母親叫慈母,不叫悲母,慈能與樂,她疼愛兒女,希望兒女得到快樂,有好吃的,就給兒女吃;有好看的衣服,就給兒女穿,她自己可以不吃,可以不穿,這叫慈心。但是如果兒女生病,母親心急如焚,寢食難安,急著帶兒女去看醫生,這叫做悲心,悲能拔苦之心。菩薩看見衆生苦,一定要拔除衆生的痛苦,就像母親看見兒女生病,一定要趕快請醫生醫治一樣。但是母親的悲心,不叫大悲心,大悲心是普遍平等行悲心,拔除一切衆生苦。世間母親的悲心,只拔除自己兒女的痛苦,隔壁鄰居的小孩子生病,就不管了,她的悲心不夠大。菩薩觀察一切衆生都是她的兒女,一切衆生受了苦,就像母親要趕快拔除兒女痛苦一樣,這個心才廣大。因爲無量無邊衆生的苦惱都要拔除,所以叫做大悲。
普遍救度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這個法門就是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立刻就救你的苦難,使你得解脫。無量的衆生有苦難,無量的衆生得解脫,所以叫做普遍救苦的法門。
「普門」二字講好,再講「品」字,品就是經文的一章,《妙法蓮華經》有二十八品,就是二十八章,這是第二十五章,叫做第二十五品,這一品專講觀世音菩薩普遍救苦的法門。
以上把品目講完,下面講翻譯經文的人。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是朝代名,中國叁國以後就是晉朝,晉朝分西晉、東晉,西晉時全國統一,到東晉就分裂了,晉朝的國都搬到南京。西邊的長安另外建立一個國家,叫秦國,因爲秦國的皇帝叫苻堅,故稱苻秦,苻堅想把東晉滅掉,統一中國。苻堅去滅東晉的時候,帶領百萬大兵,有上將千員,帶甲百萬,在安徽合肥打了一仗,這是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打敗了,苻堅跑回長安,被他手下一位大臣姚苌殺了,于是姚苌篡位當了皇帝,爲揀別不是苻秦,改叫姚秦。
「叁藏法師」,叁藏是經藏、律藏、論藏,貫通經律論叁藏,稱爲叁藏法師。叁藏法師是通名,誰能貫通經、律、論,就稱爲叁藏法師。翻譯經典,稱叁藏法師的很多,中國的高僧玄奘法師,也稱叁藏法師。
「鸠摩羅什」是別名,這位法師本來是中印度人,後來到了龜茲國,由龜茲國把他請到長安翻譯佛經,他翻譯的經典很多。「譯」是翻譯,把印度的梵文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鸠摩羅什」翻成中國話叫做童壽,爲何取這個名呢?因爲他十二歲就大徹大悟,講經說法,辯才無礙,全印度沒有不尊敬他的,童子的年齡而有高壽之德,所以尊稱他童壽法師。這一位法師跟中國的佛弟子特別有緣,從唐朝一直到現在,大家都喜歡念他翻譯的經。
我們中國大乘佛法有八大宗派,有一派叫律宗,唐朝有位道宣律師,他是律宗的開宗祖師,持戒律很精嚴,感動天人給他送供養,天人有神通,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翻譯經典的法師很多,爲什麼大家都喜歡念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呢?天人說:他不但翻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過去七佛的經典都是他當翻譯師,他發願哪一尊佛涅槃之後,經典流通到其他世界去,由他來翻譯,他是七佛以來的譯經師,他的功德特別大,翻譯的經典特別好,所以大家都喜歡念他翻譯的經。
講到這裏,把《妙法蓮華經》的經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品題,「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的譯題都講完了,現在開始講正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就是釋迦佛把《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妙音菩薩品》說完的時候。妙音菩薩是東方世界的菩薩,來參加法華會,釋迦佛說完妙音菩薩,再說西方的觀世音菩薩。全部《妙法蓮華經》的脈絡,是先有一位當機者出來替我們請法,第二十五品的當機者是「無盡意菩薩」。菩薩,是一切菩薩的通名。「無盡意」,是這位菩薩的別名。比如現在講經的都叫法師,法師二字是通名,每一個法師,另外有一個別名。這位菩薩爲什麼叫做無盡意呢?意,就是心,就是無盡的心。古德作有四句偈,解釋這位菩薩爲什麼叫無盡意:「世界無邊塵擾擾,衆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號爲無盡意。」「世界無邊塵擾擾」,虛空無邊,世界也無邊,都是塵勞擾擾。塵勞擾擾之中,世界是依報,正報是衆生。「衆生業茫茫」,茫茫,是無量無邊的意思。在無量無邊世界裏面,有無數衆生,衆生造的業也是無量無邊。「愛河無底浪滔滔」,衆生造業是因爲他有煩惱,叁個根本煩惱貪、瞋、癡之中,以貪煩惱、貪愛爲生死本,形容衆生的愛欲心,像一條大河甚深無底,波浪洶湧得厲害。因爲他的愛欲熾盛,造無量無邊的業,就在世界受無窮無盡的生死。衆生的生死無盡,需要菩薩來度,所以這個菩薩就發無盡的心,要度無盡的衆生,所以稱爲無盡意。
無盡意,就是無盡的心,前面跟諸位講過,我們要學菩薩發菩提心,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今天就叫菩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