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了菩提心,就是要救度衆生。發菩提心要觀衆生苦,起大悲心,你因爲觀察到衆生苦,要拔除衆生苦,就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什麼要上求佛道?爲拔除衆生苦,爲救度這些苦衆生。衆生無數都在受苦,要把無數的衆生度盡,衆生無盡,你的菩提心也無盡,盡未來際度下去。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叫第一心。要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叫廣大心。衆生沒有度盡,盡未來際度下去,叫長遠心、無盡心。
以前講《普賢行願品》時,曾跟大家講過十大願王,每一條大願都是無盡心,一者禮敬諸佛,我要禮敬諸佛,盡虛空徧法界,塵塵剎剎,無量無數的佛,我都要禮敬,這叫做廣大心。禮敬諸佛,不是爲我個人了生死,是爲了要度無盡的衆生。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面前,先發了菩提心,才去五十叁參,每遇見一位善知識,都先請求:弟子善財已經發了菩提心,但不知道怎麼行菩薩行,請開示?五十叁參就是參學菩薩行,到最後普賢菩薩歸納起來,叫他發十條大願。他發了菩提心,還要發無盡心,禮敬諸佛無盡,稱贊如來也是無盡。
每一條大願都有一段結詞,「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虛空界盡,虛空沒有了,我的禮敬乃盡。衆生界盡,虛空裏面沒有衆生了,我的禮敬才盡。衆生業盡,衆生不造業了,我的禮敬才盡。衆生因爲起煩惱才造業,衆生的煩惱盡,我的禮敬乃盡。我是爲衆生禮敬諸佛,就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的禮敬乃盡。
「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明知道虛空界不會盡,衆生度不盡,衆生的業斷不盡,煩惱斷不盡,我禮敬諸佛永遠不盡,明知其不盡,一定要叫他盡,顯出菩薩發心的偉大!
「無盡意」是無盡的心,就是真心,《華嚴經》叫一真法界,就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心,真心無形無相,「橫徧十方,豎窮叁際。」橫著按空間說,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徧于十方,沒有邊際。豎著按時間說,窮于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真心的樣子。
你發菩提心要度衆生,以利他爲自利,大乘佛法叫妙法,就妙在這裏。你聽佛菩薩的開示,叫你發菩提心,就發菩提心;叫你行菩薩道,就行菩薩道;叫你度無量衆生,就學著度;叫你盡未來際,就學著盡未來際,就對了,你絕對不會吃虧上當。因爲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心,是橫徧十方,豎窮叁際,徧法界。但是凡夫衆生起了我執、法執,本來沒有我,執著有個我;本來沒有法,執著有個法,把徧法界的真心,執著到身體裏面。我們轉人有五、六尺高,橫著說,不出一碼那麼寬,真心徧我們的身體,就這麼大。若墮到蚊蟲、螞蟻,身體只有二、叁分長,一分寬。把橫徧十方,豎窮叁際的真心,擠到螞蟻身上,就一、二分那麼大。衆生的我執,真可憐!自己害自己。
這一執著,衆生在迷,沒有聞到佛法,不曉得真心,墮到畜生道愚癡苦,你跟螞蟻講,它怎麼聽得懂呢?幸好我們是人,還能聽得懂有個真心,但是無始劫來執著我,執著慣了,以爲我的身體以外,就不是我,其實我們的真心,橫徧十方,十方無數世界,在我心內。無邊的世界、無數的衆生,在我的心內。衆生造無量無邊的業,起無量無邊的煩惱,從自己的心裏起。所以度衆生,是度自己心裏面的衆生。依著大乘經講,了解了,做起來還是有人我執,總覺得我是我,衆生是衆生。
佛大慈大悲權巧方便開示我們,你發菩提心去度衆生,衆生無量無邊,你都得去度,盡未來際度。你聽了佛的開示,發了大心,要去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無量無邊是橫徧十方,你的心就擴大,不再局限五、六尺身體以內。你盡未來際,度無量無邊的衆生,把你的心拉長到豎窮叁際,放大到橫徧十方,結果證得一真法界,證得真心,這叫大乘的妙法。你本來爲度無量無邊衆生,盡未來際去度,實際是把自己無始劫來的我執、法執度掉了。衆生空了,衆生業空了,衆生煩惱也空了,一真法界清清淨淨現前,自己成了佛。
以上是按「無盡意」叁字,講發菩提心,行菩提道,要發廣大心、長遠心。
無盡意菩薩是在地藏菩薩之前發心,地藏菩薩當光目女的時候,母親死了,她悲痛不已,遇見一位羅漢來托缽化飯,她就供養這位羅漢,羅漢問:你有什麼願心要求?她回答說:我母親死了,不知道墮到哪一道?我心裏很悲痛,請師父指點迷津。這位羅漢入定,觀察到她母親墮在地獄裏受大苦,就告訴她怎樣供養佛、禮敬佛,超度她的母親,她的母親不久會來她家裏投胎,果然不久她的婢女生個小孩,後來光目女才發大願。福度光目女那位羅漢,就是無盡意菩薩,在地藏法會已經成了菩薩,那是無量劫以前的事情,他發心比地藏菩薩早,可是《地藏經》沒有說,光目女是跟無盡意菩薩學發菩提心,可能是受無盡意菩薩的影響。
地藏菩薩成了菩薩的時候,他就發願:「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叫大願地藏王菩薩。衆生要度盡,他才證菩提道;地獄要度空,他才成佛。明知道衆生度不盡,地獄度不空,他要發這個願,才叫做大願。這跟普賢菩薩開導善財童子十大願王,每一個大願的結詞:「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一樣,才叫願王。這就是中國人「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精神,明知道世界不能大同,一定要往世界大同做,這才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華。
我前面講到觀世音菩薩發菩提心,來救度衆生的苦難,我們要是單看《普門品》的經文,介紹這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就念他的名號,求他救苦救難,這樣把《妙法蓮華經》變成人天乘的凡夫法,連二乘的道理也沒有學到。古人研究經典有個評論:「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你學《楞嚴經》要能大徹大悟,才算得到楞嚴經的利益。《妙法蓮華經》上講的道理,是叫我們成佛,不是叫我們單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求救苦救難,就變成凡夫法了。所以你要學觀世音菩薩發心,你也去救苦救難,你發了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你也是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老早成佛,他是倒駕慈航,你不也是老早就成佛嗎?所以我們學大乘經,不發菩提心,天天修行,盲修瞎練,好像蒸沙做飯,盡未來際也蒸不出飯,所以你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我前面勸請諸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學了大乘佛法,得講大乘經給衆生聽。你說你講不好,講不好才要學,你要是講得好,就不用學。「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四弘誓願之一,發了菩提心,你不學講經,怎麼弘法?不弘法,怎麼利益衆生?你菩提心好不容易發起來,不能發空願,要「依願引行,以行填願。」你發了大願,要引起來菩薩行門,隨力隨分,腳踏實地行菩薩道,依著行門,填滿你的菩提大願。
我們沒有神通,不能到十方世界弘法,先在臺灣弘法。臺北請我講經,就到臺北講;臺南請我講經,就到臺南講;香港請我講經,我也講;美國請我講經,我也講,等于十方世界都講。講到什麼時候呢?我今年八十一歲了,沒有休息,還在講,盡形壽,講到一口氣不來,今生講完了,來生接著講,盡未來際講下去。要這樣發心,才算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然,你就學錯了!
這是勸請諸位學無盡意菩薩,請釋迦牟尼佛講經。我們也要學無盡意菩薩,在沒有學會講經前,知道哪位法師會講經,就代衆生請法,這樣你就是《普門品》的當機者∣∣無盡意菩薩。
以上把「無盡意菩薩」講好,下面接著消文。「即從座起」,因爲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時,菩薩都在各自的座位上聽,要出來請法,得由本座站起來。「偏袒右肩」,「偏」是一邊,「袒」是露出來。因爲坐著聽經的時候,袈裟是通肩披衣,兩個肩膀都蓋著,要出來請法的時候,得把右肩露出來。我們中國出家人的服裝有便服、長衫、海青,袈裟用不著通肩披,一披上就是偏袒右肩,就是我現在穿的這樣,右肩膀露出來,袈裟偏到一邊。「即從座起,偏袒右肩」,是佛弟子向佛請法的儀式,表示身業恭敬。「合掌向佛」,「合掌」表示一心恭敬,「向」是面對。恭敬之心,無形無相,合起掌來面對佛,請佛說法,表示意業恭敬。「而作是言」,表示口業恭敬。
「世尊!」稱呼一聲,就像弟子要跟師父說話,先叫一聲師父,這是禮貌。「世尊」二字是尊重佛的德號,佛是超九界以獨尊,九個法界是:叁乘聖人、六道凡夫。六道凡夫,屬于世間;叁乘聖人,屬于出世間。佛超出九界之上,不但爲世間所尊,也爲出世間所尊,爲世出世間之所尊,故稱「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出來請佛說法,他提出問題:我們這個法會裏,有一位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大菩薩,叫做觀世音菩薩,這一位菩薩,爲什麼取名叫觀世音呢?這是替衆生請問,不是無盡意菩薩不了解,因爲有佛在座,請佛金口宣揚,好令大衆生信仰心。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佛對于弟子說話叫下告,這是文字上的禮節。「善男子!」叫他一聲善男子,贊美他是一個有善根,善爲發心的男子,能替衆生請法。佛接著答複他提出來的問題:這位菩薩爲什麼叫做觀世音?「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億」是大數目名詞,不是一億、二億,而是「萬億」。不是一萬億、二萬億,而是「百千萬億」,再加「無量」,也是大數目。簡單說,就是有無量無數的衆生。
「受諸苦惱」,「諸」是衆多,「苦惱」,遭受災難,身受曰「苦」,苦逼其心曰「惱」。因爲他是衆生,在娑婆世界苦惱受得很多,所謂叁苦、八苦,無量苦患逼迫身心,他受了苦惱怎麼解脫呢?
「聞是觀世音菩薩」,「聞」,是聽說。這個苦惱衆生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只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