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上)▪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针对贪、瞋、散乱与慢等增胜烦恼而加以特殊对治的方法。例如:欲心炽盛,要多修不净所缘(不净观),观内身不净、外身不净、内外不净等。瞋心炽盛,对众生冷漠无情,要多修慈愍所缘(慈心观),学习着让心量扩大,分享快乐给所有众生。痴心太重而不明事理,应多修缘性缘起所缘(因缘观),学习善观因缘。散乱心重,要多修安那般那(念息法),使心专注于出入息的单纯境相。慢心炽盛,应多修界分别观,观身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相,觉知色身不过就是四大聚合,生灭迅速,空界、识界亦然。此中不见有一法可以独立、恒存,值得好乐、执持,如此降伏慢心。

  其次,善巧所缘的所缘境,不外乎五蕴、六处、六界、缘起、处非处等;其中观五蕴与六界重在观色等法之一一自相,以体悟其“无常、苦、空、无我”之共相;观六处则重在体悟根、境、识三和合,不实而生,生已即灭的共相──空相。处非处善巧是指对因果律的印证,确实观见行善与造恶将到达是处(善趣)或非处(恶趣)。善巧所缘,是要于蕴等诸法中,善巧体证诸法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并于差别相底里印证共通的法则,在这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现象与法则的体悟中,获得圣证解脱。

  净惑所缘之“惑”,分成所伏与所断之惑,即暂时压伏的烦恼,与从根源上断除的烦恼。依此分为世间道与出世道两种净惑所缘境事。四禅、八定等共世间定,是为“世间道净惑所缘境事”。上达每一定地,都必须要压伏下地的麤性而欣慕上地的静性。未入初禅,要有压伏欲界麤相并获证初禅静相的强烈意愿,是为“厌下欣上”;进入初禅已经压伏欲界麤相之惑,但与二禅静相相较,初禅依然有着定力未深的“麤相”,因此必须要厌离此一“下地”而欣慕二禅“上地”,如此“厌下欣上”,才能继续往二禅修学。二禅生三禅,三禅生四禅,乃至生四空定都是如此,一定要有“厌下欣上”的驱策力,让下地之惑加以净除而进入到上地,所以叫做净惑所缘境事,这所净除的惑由于未能根除,所以属于世间道的净惑所缘境事。至于出世道的净惑所缘境事,就是以四谛、缘起为所观境以根断诸惑的修持。

  前三种所缘境事,严格而言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就是为了净惑。以声闻地而言,是要断除烦恼,而不只是伏除烦恼,是出世道而不是世间道。如何达到这个境界?这要有观照蕴、界、处、缘起、是处或非处等的善巧方便。一般初修者或许会有欲、瞋、痴、慢、散乱严重等问题,所以要先针对强盛的烦恼来作矫治,以净其行。所以这三种所缘境事的目标一致,都以“净惑”为目的。

  回顾第一种遍满所缘境事的四类: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事边际性所缘境事(或事边际所缘境事),所作成办所缘境事。

  所谓有分别影像,就是对于所缘境有所分别的“毗钵舍那”,这属于慧观而非定境。这必须善思维佛所说法,将所缘境作正法的观照、拣择、寻思、伺察的内容。这“正法”,包括了以上所说的不净观、慈愍观、缘性缘起观、界分别观、安般念、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在净惑所缘中,以下地粗性、上地静性、苦集灭道等作为所缘境而起胜解,专注地印证、寻思、伺察、简择,就叫做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

  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即是对于所缘境,不作印证、拣择、寻思、伺察等之作意分别,只是专注于独一所缘境而达心一境性,令“奢摩他”成就。禅观心中不会没有影像,但修奢摩他时,对此影像是不作分别的;一旦作意分别,就不是在修止,而是进入慧观。无论是止是观,都不能没有专注力;但前者入于安止定,于所缘境不作分别;后者则是可在欲界未到地定与中间禅,以定的余势来对所缘境作强而有力的观照。

  事边际所缘境事,依《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所述,即诸法之“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尽”就是穷尽,穷尽了所有的所知事——蕴、处、界等。如色蕴之外更没有其他的色法,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对“有情事”业已穷尽所知。如果确知受用境界只是根境识三和合的因缘生法,这就对有情受用境界的“受用事”业已穷尽所知;将感官、境界与心识分成十二处或十八界,这也穷尽所有能知、所知、能缘、所缘的四个边际的“一切事”,所以名为“事边际性”,这是“尽所有性”。

  “如所有性”者,“如”就是真如,或称法性、空性、无自性,一切法皆缘生性空,是为诸法“真实事”之“如所有性”。

  尽所有性与如所有性,都名为事边际性。一切所知事,以蕴、处、界、缘起等法则归纳,已经穷尽边际,没有尚未被归纳到的成分,是为“尽所有性”。若于诸法建立最高的共相,那就是空性。没有一法不是无自性空以为其性,因此“如所有性”同样是事边际性。事边际性的所缘境事,无非是以这一切事或真实事为所缘境,两者都属事边际性,因为这两种所缘境事,都已穷尽事与理的边际。

  所作成办所缘境事,是指对止与观的修习圆满,于有分别或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所有作意都能够圆满成就,于是获得转依——转杂染依身而为清净依身,转执迷而为启悟的心理状态,此时一切麤重都将消灭。这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世间道的所作成办,如证入初、二、三、四禅乃至四空,在定中所获致的种种禅支,可说即是世间道中净惑功能的所作成办。这是配合著前述世间道“净惑所缘境事”。另一种所作成办,是一切麤重息灭而获得转依,包括声闻行者证得初、二、三、四果,包括菩萨证入初地,乃至于地地增进,最后证得究竟菩提,都可说是所作成办。

  [未完待续]

  原文刊于《东宗的呼唤:2010赖鹏举居士逝世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市:台北艺术大学,2011年1月

  缩简版刊于《西南民族学报》(CSSCI)第三十二卷第二期,四川:西南民族大学,2011.2

  --------------------------------------------------------------------------------

  [1] 《解深密经》卷三,唐•玄奘译(T16, 697c)。

  [2] 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页634~637。

  [3] 《瑜伽师地论》卷二六,T30,427c。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