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槃智”之讨论
——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
编按:本文之中,共有四封论辩法义的函件,这是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之间,在民国九十二年八月间的往覆函。开印法师,马来西亚沙巴寂静禅林住持,曾研究印顺导师思想,并受学于帕奥禅师,不定期来台宏法。
一、2003.8.14 开印法师致悟殷法师函(副本致昭慧法师)
悟殷法师,您好!
印公导师的“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我也认为是与原来经论有出入的论断。第一次读该书时,我就有一种感觉,觉得它与在南传道次第不合,也与《瑜伽师地论》有出入,因两者皆认为:必依法住、涅槃二智方证得慧解脱。实际上,南传佛教“种姓智”是以近分定见涅槃,之后,即使纯观行者也必以相当初禅的出世间安止速行所证得涅槃。现在福严研究部同学是以《大毗婆沙论》的未至定与根本定的分别来支持导师的论断,我觉得不够明确直接,且对这部论著有误解之处。据我所知,至今为止,还没有直接又明确的论据支持该一观点。
慧解脱阿罗汉只有法住智,在南传佛教论义中是极不可思议的!还有导师对见井水喻的判断也与南传觉音的注释及《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的注解不同。也许,这是导师为了施设人间菩萨行的忍而不证有些关连。
这是多年前发现的,两年前也曾与吕胜强老师大概讨论了一下。这次是因福严研究部同学论文提及,我希望同学勿先入为主以为导师的这论断已是佛教界定论,导师说的“在佛教界”四个字,让不少同学以为是定案(说不定还是诤论的开始?)。我现在能做的,是就所知的“异见”与同学分享而已。
我赞同,这一问题不必昭告大众说是导师有误,不妨“保留”,或私下先讨论,待日后拥有更肯定文献及研究成果呈现时再说,说不定到时导师是“另有密意”?
不知昭慧法师和性广法师所收集到的资料如何?我乐于恭听!(副本:昭慧法师)
颂禅安!
开印合十
二、2003.8.19 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一)
开印法师法鉴:
您八月十四日致悟殷法师,并将副本转寄给我的大函敬悉!由于近日非常忙碌,所以只能延到今(十九日)晚,方才详细拜读大函,并且逐一答覆。敬祈谅察是盼。
大函指称:“印公导师的“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我也认为是与原来经论有出入的论断。第一次读该书时,我就有一种感觉,觉得它与在南传道次第不合,也与《瑜伽师地论》有出入,因两者皆认为:必依法住、涅槃二智方证得慧解脱。实际上,南传佛教“种姓智”是以近分定见涅槃,之后,即使纯观行者也必以相当初禅的出世间安止速行所证得涅槃。”
“慧解脱阿罗汉只有法住智,在南传佛教论义中是极不可思议的!还有导师对见井水喻的判断也与南传觉音的注释及《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的注解不同。”
大函提及您在福严佛学院研究部与学僧们讨论此一看法,而产生异议之时,说道:“我希望同学勿先入为主以为导师的这论断已是佛教界定论,导师说的“在佛教界”四个字,让不少同学以为是定案(说不定还是诤论的开始?)。我现在能做的,是就所知的“异见”与同学分享而已。”
我认为,整个问题出在,您自己错解了印顺导师的意思。导师在此一议题上,并没有说过“在佛教界”四字,也没有说过这是“佛教界定论”或“定案”,乃至于,《空之探究》的原文,也并没有“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的说法。导师该书在相关议题上的原文是这样的:
须深出家不久,听见有些比丘们说:“生死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却不得禅定(35.009),是慧解脱prajn~A-vimukti阿罗汉。须深听了,非常疑惑。佛告诉他:“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dRSTidharma-nirvANa的体验,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余支例此)。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法住智,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这样的缘起——依缘而有无、生灭的法住性,怎能说是无为呢!(《空之探究》页二二一~二二二)
因此我认为,导师于《空之探究》中,之所以会肯定地说慧解脱阿罗汉“没有见法涅槃的体验”(注意:不是“没有涅槃智”),其“见法涅槃”者,是专指有灭尽定而相似于涅槃的经验而言。因为有灭尽定经验而未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名之为“身证”,可得不还果,但慧解脱阿罗汉并无灭尽定之经验。因此,导师认为他们没有“现法涅槃”的经验,可是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涅槃智”。请注意,慧解脱阿罗汉知法寂灭之智(涅槃智)当然是有的,但“现法涅槃”的体证,却因灭尽定之不具足,所以尚未有之。您将“涅槃智”等同于“见法涅槃”,其实,此二名相的意义,是不相等的。但我也不否认:由于导师数度将“涅槃智”紧邻于“见法涅槃”而作论述,所以读者确实容易产生“两者相同”的错觉。您就是因此而以为导师说“慧解脱阿罗汉无涅槃智”的。
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页七二~七三)中,导师如此分别两种阿罗汉:
佛法中的阿罗汉arhat,有慧解脱prajn~A-vimukta与俱解脱ubhayatobhAga-vimukta。慧解脱者是以法住智dharma-sthititA-jnAna,知缘起的因果生灭而得证的。俱解脱者能深入禅定,得见法涅槃dRSTadharma-nirvAn!a,也就是以涅槃智nirvANajJAna得证的。阿罗汉如此,初见谛理的,也就有此二类:以法住智见道的,与次第见四谛得道相合;以涅槃智而证初果的,与一念见灭得道相合。修学者的根性不同,修证见谛,也因师资授受而形成不同的修学次第。
此处重在谈:重慧学派承认有不得禅定的阿罗汉,但并没有说他们在依“法住智”而得证之后,依然没有涅槃智。在《印度佛教思想史》(页二八~二九)中,导师就对慧解脱阿罗汉是否有“涅槃智”作了明确的分别:
从释尊的教说中,可见阿罗汉智有先后层次,也有二类阿罗汉。1、法住智dharma-sthititA-jJAna知:缘起法被称为“法性”、“法住”,知法住是知缘起。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现实身心)蕴、界、处如实知,厌、离欲、灭,而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办,不受后有”的解脱智。虽没有根本定,没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脱,这是以慧得解脱的一类。2、涅槃智nirvANa-jJAna知:或是慧解脱者的末“后知涅槃”;也有生前得见法涅槃dRSTadharma-nirvANa,能现证知涅槃,这是得三明、六通的,名为(定慧)俱解脱ubhayatobhAga-vimukta的大阿罗汉。虽有二类不同,但生死的究竟解脱,是一样的;而且都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的。
请注意:导师谈“涅槃智”时,提到两种,一种是“慧解脱的末后知涅槃”(当然也是“涅槃智”),一种是“生前得见法涅槃,能现证知涅槃,这是得三明、六通的,名为(定慧)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他特别说:这两类阿罗汉都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亦即“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怎么会说过“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呢?“末后知涅槃”绝不等于“不知涅槃”。此点敬请三思。
您说:“我赞同,这一问题不必昭告大众说是导师有误,不妨“保留”,或私下先讨论,待日后拥有更肯定文献及研究成果呈现时再说,说不定到时导师是“另有密意”?”我不认为您先行肯定“导师有误”是妥当的。而事实上,如果真的是“导师有误”,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大家论法,又有什么不能“昭告大众”的呢?又有什么“私房享用”的法义,是只能“私下先讨论”的呢?依我看,问题没这么复杂,实不必等“待日后拥有更肯定文献及研究成果呈现时再说”。
至于您所谓“另有密意”的看法,我觉得是不必要的,导师从来就重视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而不崇尚所谓的“密意”。
您或许认定了法住智是有漏的,所以对于无漏解脱之阿罗汉,竟然证得法住智,不敢置信。然而愚意以为:有关法住智是有漏还是无漏之智,在论典中已有争议。您所引的,都是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部与大乘瑜伽行派之“重定学派”的看法,导师所说“慧解脱阿罗汉没有见法涅槃”,并非无有所本,而且是本诸重慧学派论师之见地,此一见地,还可上溯至根本契经(《杂阿含经》),故有确凿之圣教量依据。
该经卷一四(大正二,九六中~九八上)述及外道须深至僧团中出家盗法之事。以下是与大函所问相关经文(九七上~下):
尔时世尊知外道须深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汝等当度彼外道须深,令得出家。”
时诸比丘愿度须深,出家已经半月,有一比丘语须深言:“须深当知,我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须深语比丘言:“尊者,云何?学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具足初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离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比丘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云何?尊者离苦息乐,忧喜先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具足第四禅,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耶?”答言:“不也。”须深复问:“若复寂静解脱起色,无色,身…
《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槃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 昭慧法师论法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