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个问难,有部以虽然世尊遇见世间八法,但不染着世间八法,以不染着故,如八风吹不动般,心里不起水波涟旖的解脱自在(大正27,392上--中)。亦即世尊已解脱自在,不再被世间八法所系缚了。

  经由以上一连串的反覆追问,有部一再提出辩解,证成了“佛生身定应有漏”的理由。

  接着又说:“佛生身从漏生,故说为有漏;能生他漏,故名有漏”(大正27,392中)。有部“佛生身从漏生,故说为有漏;能生他漏,故名有漏”,以此角度来衡量佛身,佛生身当然是有漏非无漏了!不过,这又留下待解的问题。

  一、“佛生身从漏生,故说为有漏”:

  《婆沙论》卷一七三,较具体的说:“从先时诸漏生故,说为有漏”(大正27,872上--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的转世投胎,是有漏染污识?还是指佛的生身父母,是有漏烦恼众生呢?或者佛未证圣果前,是烦恼众生呢?若说佛的投胎,从有漏染爱来,这又牵涉到菩萨入胎时的心识,是净是染的问题(6,关于入胎染净问题,拟于菩萨观再讨论)。如果是指佛的生身父母的话,佛身有漏、无漏,和父母有什么必然关系?若说佛未证圣果前是烦恼众生,那么世尊已断尽烦恼,证得解脱了,难道还是有漏?又世尊修道解脱和生处有什么必然关系?从另一角度来看,或者可说就因为世尊从烦恼有漏中来,世尊未证圣果前,是烦恼众生,才显得修道解脱的难得殊胜。佛果是由修行实践而得,不是本自具足。

  二、“能生他漏,故名有漏”:

  《婆沙论》卷一七三说:佛陀“自身中诸漏永断,而能增长他身漏故”(大正27,872上--中)。圣者诸漏已断,无有情执,而凡夫众生烦恼炽盛,难免不对圣者起贪爱之心。据《阿含经》及《广律》的记载:曾有证圣果的比丘尼,被欺凌侮辱的事缘7;前面亦说无比女见到佛陀生起了染系之情。如此,“能生他漏,故名有漏”,则世上大概没有无漏者了。然而若从缘起相依、相成、相对的世间来说,“能生他漏,故名有漏”,也有部分的道理存在。如在团体中,由于个人的烦恼,可能或多或少扰乱了他人,乃至影响整体团体的宁静生活。反过来说,我们若一味归罪于外在条件,忽视自我内心烦恼的清除,又容易产生推卸责任的后果。

  不过,这里仍有一个待解的问题:凡夫可能由于外在因素,而产生自他烦恼,而佛陀是已住“无诤行”的圣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以仍“能生他漏”?如无比女人等,仍于佛身起烦恼呢?关于这个问题,《婆沙论》有论及:

  问:佛、独觉、到究竟声闻,为住无诤不?设尔何失?若彼亦住无诤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故犹有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若彼不住无诤者,契经说云何通?如说:“尊者善现(须菩提)住无诤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无诤,佛、独觉等根胜,而彼何故不能住于无诤耶?

  答:应言佛等亦住无诤。

  问:若尔,何故犹有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耶?

  答:佛及到究竟声闻,俱是说法教化他者,皆得愿智,观察有情,我今为能令彼于我不起烦恼而种善不?若知能者,便往化之,若知不能不起彼结,但能令彼种善根者,即念宁起彼结,要当令种善根。所以者何?彼若能起毛许胜善,必能摧灭如山烦恼诸恶行故。若知俱不能者,则方便避之,胜于善现过百千倍。(大正27.899下)

  有说:佛及到究竟声闻,不住无诤。

  问:何故善现能住无诤,佛等根胜不能住耶?

  答:尊者善现于无诤中,爱乐尊重恒时修习,佛等不尔,非于无诤起极尊重想故,然非不能住。(大正27.899下)

  (婆沙论者)如是说者,佛等亦住无诤,然不多住,为化有情故。所以者何?诸受化者,根性不等,或宜慰喻,或宜诃责,或宜称赞,然后入法。彼虽或于诃责等位,起贪瞋慢,然必因此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大正27.899下--900上)

  《婆沙论》者,以佛陀、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善巧的会通了这尖锐的问题。如此,也证成了有关佛身有漏,是能生他漏故。

  以上,是有关何以佛身是有漏的问题。

  其次要探讨的是世尊爱恚习气永断,何故还有类似烦恼的语言出现?如:一、似爱言:世尊说:善来比丘!能善出家,犹具禁戒。二、似恚言:汝是释种婢子,释种是汝大家。三、似慢言:我是如来应等正觉,成就十力,得四无所畏。四、似痴言:大王今者从何处来?问阿难:下雨否?园中何故高声大声?这些似爱、恚、慢、痴的语言,都不是一个圣者所该有的。

  论者回答:世尊爱护教化的对象,为饶益有情,故作是说。

  一、似爱言:提婆达多破僧,有五百比丘随从他往,后经舍利弗、目犍连说法教化,五百比丘重回僧团。五百比丘见着世尊,深生惭愧,身心颤栗。复生疑惑:先前所受戒法不失耶?世尊欲令提婆达多所破比丘,身心安稳及去除疑惑,故有似爱语出现。

  二、似恚言:庵婆瑟吒梵志,不忖母之出身,而怀憍傲,又障他出家,当堕恶趣,由佛诃故傲心歇,第二生得生天上,见四圣谛。又诃补色羯罗婆利梵志,梵志因而得入佛法,逮殊胜果。所以,世尊诃骂他们,是为摧破梵志憍慢幢,免受恶趣轮回苦,及令梵志因此信佛,于佛法中得到受益,故有似恚语出现。

  三、似慢言:佛在经中自说成等正觉,成就十力,四无所畏,是欲令不知佛功德者,知已归依,修胜行故说。

  四、似痴言:是招呼王者,打开话匣,以便与王谈论仁民爱物的治国之道;又阿难昏沉,为解阿难睡梦心,又欲阿难生乐静心,故不期然的问阿难,藉以整合阿难的身心,这是难得的机会教育(大正27.77中--下)。

  如前面说过,世尊已不染着世间八法,何故在律典中,世尊责骂比丘为痴人呢?论者云:世尊是以师长关爱之情,责骂犯错的比丘,就如现今的亲教师和轨范师,或如父母对待子女般,为遮止弟子、儿女再次犯错,故加以诃责、劝诫。又世尊因机设教,随众生根机有:“一、宜赞叹,二、宜诃责,三、宜舍置,四、宜因他”(大正27.77下--78上)的种种不同,故律中世尊骂人,是观机逗巧的一种方便。

  有部经以上一系列的论断,证成了佛身是有漏的。又既然佛生身是有漏的,那么归依佛者,是归依什么呢?论者云:

  或有谓归依佛者,归依如来头、项、腹、背及手、足等所合成身。今显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佛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大正27.177上)

   由此,可知婆沙论者把佛身,分成生身与法身。父母所生之肉身,是有漏的,不是归依的对象;无学菩提所成的法身,是无漏的,才是归依处。如此,又产生了问题:一、若无学成菩提分法是真佛者,如何会释经说:“何名为佛?谓有释子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具一切智,是名为佛。”二、世尊所有诸无学法,说名为佛。无学法是不可害,何故说恶心出佛身血,得无间罪呢?关于第一个问题,论者回答:“以所依身,显能依法”(大正27.177中),所以不违经说。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

   尊者世友说:

  以于能成大菩提法,起恶意乐,欲毁坏故,虽害生身,而于彼得无间罪。复次,成诸佛无学法,依生身转,若坏所依,当知亦坏能依。如瓶破乳则失,是以得无间罪。(大正27.620下;8)

  以上,是佛陀有漏、无漏等相关问题。大众部学者主张佛陀是无漏的;有部学者主张佛陀生身是有漏的,法身才是无漏,把佛身分为生身与法身,善巧的会释一些难解的问题。

  

~未完待续~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