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记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的特见——从声闻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论▪P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皆是不善

  烦恼的性质是什么?是否都是不善?或是有无记性的?学派中有不同意见。其中,有部譬喻师认为:“一切烦恼,皆是不善”。因为一切的烦恼,都是“不巧便慧所摄持”,故都是不善。有部论师却主张:烦恼,“有是不善,有是无记”。如“不善无明随眠,皆欲界系”,而“色、无色界所系无明随眠”,以及“欲界身见、边见及彼相应无明”,则都是无记性 [7]。

  这里,有一重要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有身见”(或简称“身见”),即是萨迦耶见,亦名为我见。众生无明,于无我我所的身心和合中,妄执有一真实的我而不得解脱。故佛法中说“我见是生死的根本”,譬喻师说它是“不善”的烦恼,有部论师亦说“萨迦耶见,能为一切烦恼根本,流注生死,不趣涅槃,过患增上”(大正27.540上)。那么,何以有部论师又说“身见是无记”(有覆无记)呢?

  有部论师(包括世友)意是:身见的自性,不是无惭无愧,它既不与无惭无愧相应,又非无惭无愧之等起、等流果。而且,欲界身见不能发粗重的身语业,不会招感异熟果报,所以是无记性 [8]。大德是譬喻师,他说“此有身见,是颠倒执……故是不善”[9],此亦符合于譬喻师“一切烦恼都是不善”的主张。另外,从论主说“诸不善无明随眠皆欲界系”(大正27.196上),亦透露出有部论师的意趣了。

  有部论师把有情主要的烦恼——贪、嗔、痴等三不善根,界限于欲界所系的粗重不善 [10]。亦即有部的不善烦恼,限于欲界,因而别立了三无记根(或四无记根)[11]:

  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说:无记根有三,谓无记爱、慧、无明。无记爱者,谓色、无色界五部爱。无记慧者,谓有覆无记慧,无覆无记慧。有覆无记慧,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五部染污慧。无覆无记慧,谓威仪路、工巧处、异熟生、变化心俱生慧。无记无明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及色、无色界五部无明。……西方诸师说:无记根有四,谓无记爱、见、慢、无明。无记爱者,谓色、无色界五部爱。无记见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及色、无色界五见。无记慢者,谓色、无色界五部慢。无记无明者,谓欲界有身见、边执见相应无明,及色、无色界五部无明。(大正27.795上-中)

  此三(四)无记根,是烦恼的细分,是有情深细隐微的内在特性,并非严重的恶性,但却是烦恼,故称之为“有覆无记”。这微细深潜的烦恼,大乘唯识学者,即看作是与第七识相应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 [12]。如在自己身心和合中,生起自我的感觉,就是“我见”,这是根本的妄执;本来没有我,看作有我,是“我痴”;由执有自我而妄自尊大,是“我慢”;由妄自尊大进而爱恋此自我,是“我爱”。可以说:这四类微细深潜的烦恼特性,是一切有情以自我为中心活动的内在根源,影响着有情的行为。至于最微细的无明,即是不染污无知——习气,这是连阿罗汉都尚未断尽,要到成佛才能断尽无余的 [13]。

  因此,虽然“身见”能令后有相续,但由于其自体是无记性的,不能与彼为异熟因,故不能取异熟果。不过,《大毗婆沙论》时代,譬喻师说“一切烦恼皆是不善”,大德说“此有身见,是颠倒执,是不安隐,是愚痴类,故是不善。若有身见非不善者,更有何法可名不善?”是否肇因于譬喻师未有安立“有覆无记”,故统称为“不善”[14]?有部论师已经把无记再细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故直说身见是(有覆)“无记”[15]!《俱舍论》、《顺正理论》时代,经部先轨范师主张:我见(身见)可分为俱生与分别起二种。俱生我见,是无记,是修道所断;分别起我见,是不善,是见道所断。有部论师则认为:无俱生我见,唯有分别起我见,而且唯是无记性,是见道所断 [16]。《顺正理论》主不仅反驳经部“俱生身见是无记性,如禽兽等身见现行,若分别生是不善性”的主张 [17];同时,对“我见”是有覆无记,作了更详细的说明,提出“身、边二见是起、生因,非异熟因,名生死本”的见解,说明了身见能令三有相续,但不招感异熟果的缘由 [18]。

  这样,譬喻师主张一切烦恼都是不善,有部论师主张烦恼有是不善、有是无记,从《大毗婆沙论》到《顺正理论》时代,经过长期的论诤,不断的分别,譬喻师终于发展为俱生我见与分别我见,通于大乘唯识学的“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19];而有部论师三(四)无记根的思想,则与大乘唯识学中末那相应的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也有密切之关系 [20]。

  三、阿罗汉不断的习气,为菩萨的所知障

  声闻部派中,阿罗汉不断“习气”,却不障碍阿罗汉之解脱,何以龙树菩萨却说:“声闻、辟支佛习气,于菩萨为烦恼”(大正25.368上)呢?这牵涉到菩萨的转世投生问题。部派中,大众部主张:菩萨于第二阿僧只劫时,入决定,成为圣者,故“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既然菩萨不起贪欲,(释迦菩萨)何以还转世投生、娶妻生子?于是他说“不染污心亦令有相续”。有部主张:菩萨“犹是异生”,在菩萨树下金刚座上,尚未依第四静虑引起暖顶忍世第一法入正性离生以前,都是异生,故说“唯染污心能令有相续”[21]。

  大乘佛教中,《大智度论》说:菩萨在“得无生法忍时断烦恼,得佛时断烦恼习”(大正25.261下)。意思是,得无生忍菩萨,即等同于阿罗汉,已经断尽一切烦恼,只是习气未断。那么,二乘和菩萨有何差别?二者之差别在于:菩萨有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方便心,回向利他,以本愿广度众生 [22]。大、小乘,以愿行来分别,不以慧见作分别。简单的说,声闻于一切法不着我、我所,断烦恼障;菩萨不但以法空慧证无分别法性,断烦恼障,更能深修法空,离一切戏论,尽一切习气,圆满最清净法界而成佛。又得无生忍菩萨即等同于阿罗汉,阿罗汉“不受后有”,菩萨如何转世投生呢?龙树菩萨说:

  今当如实说: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尽;习气未除故,因习气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为众生故,亦为满本愿故,还来世间具足成就余残佛法故;十地满,坐道场,以无碍解脱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摩诃衍人言:得无生法忍菩萨,一切烦恼及习都尽,亦是错!若都尽,与佛无异,亦不应受法性生身!(《大智度论》,大正25.261下)

  菩萨入法位,住阿鞞跋致地,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虽断诸烦恼,有烦恼习因缘,故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大正25.264中)

  龙树意说:最后身菩萨,藉由“烦恼习因缘”投生,受法性生身,而非三界生。阿罗汉烦恼已尽,犹有习气未尽,只缘由“阿罗汉无大慈悲,无本誓愿度一切众生,又以实际作证已离生死”(大正25.264中),故不再受生。这是龙树菩萨说“声闻、辟支佛习气,于菩萨为烦恼”的意趣所在。

  龙树说菩萨由“烦恼习因缘”去投生,《解深密经》说是“所知障”,如《解深密经》中,佛告观自在菩萨曰:

  善男子!(随眠)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无复有,是故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已上,从此已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地。”(大正16.707下)

  八地等同于阿罗汉,已断尽“害伴随眠”、“羸劣随眠”,但是“微细随眠”——所知障未断,成佛才能究竟断。此所知障(习气),即是阿罗汉回小向大的原动力 [23]。阿罗汉未断所知障,而《入大乘论》说:“阿罗汉中,有少断智障者,有不断者”(大正32.45下)。另外,《胜鬘经》则说:

  有二种死,何等为二?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究竟无上菩提。……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胜鬘经》,大正12.219下-220上;《胜鬘夫人会》,大正11.675中-下)

  《胜鬘经》说:烦恼有住地烦恼、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住地,以及无始无明住地烦恼。四住地及随烦恼,是烦恼障;无明住地烦恼,即是所知障。此所知障,是“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有佛才能究竟断。

  这里,最值得留意的是:声闻教法中,阿罗汉断尽一切烦恼,而习气未断(不染污无知);此是极微细的无明,是不会障碍解脱的。然在《胜鬘经》中,把生死分为二: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习气是无明住地,是微细的染污,还会招感变易生死:“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如此,小乘阿罗汉的习气,是不染污无知,它不会障碍阿罗汉的解脱(不受后有),是无覆无记性的;发展到大乘佛教,习气成为菩萨的所知障。此所知障,名曰…

《记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的特见——从声闻部派到大乘二大唯心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