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不善生不善,无记生无记”(大正27.629下)的等流因果说(阿罗汉尚未能断除等流习气,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这类的本生故事,世尊或弟子,过去生中,曾经是野兽、飞禽等动物。此类动物的智商与懿行,如鹿王本生、猴王本生等,其智商之高,悲济心之切,往往超乎想像,甚至是凡人所不及的,这真是稀有难得的动物!另外,在寺院、塔院的雕刻绘画上,动物造像也占了重要角色,如阿育王建立石柱,石柱上雕刻的以动物造型为多[24]。又诸部广律中,雕刻彩绘寺、塔,以说一切有部律的《十诵律》及《根有律》记载最多,而寺塔雕刻壁画中有动物造像,除了藉由动物的特性诠释教义,或作为通俗教化的蓝本,作为接引信众入门之初机;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当时北印建寺造塔的风气盛行,出家众之职责,本为说法教化,而今转为经营塔寺、僧坊等修福事业,竞为雕刻壁画庄严寺塔而努力,像教佛教兴盛了,寺塔庄严了,修福事盛行了,佛教思想也流变了。
捌、后记
律典传说的动物故事,它们有许多令人嗟咏的德行,平时自由的在森林里生活,一旦遇到生命威胁时,常有舍身带领同类及朋友渡过危厄的济困慈心,或有冒险援助人类反被无情陷害的悲壮懿行。旁生趣有情,有这么高尚的德行吗?在部派佛教时代,即是诤议性的问题。说一切有部认为:旁生类有情的确有这么崇高的德行;大众部则认为:这些具有崇高德行的旁生有情,都是圣者菩萨示现,圣者菩萨,“为欲饶益有情”,自愿生到恶趣,以同事摄度化恶趣众生,其德行自然比凡人还高了[25]。
旁生菩萨的故事,大都出自于“本生谈”,世尊(及弟子)过去的“本生”,曾是象王、鹿王、猴王、鹦鹉王……等,是世尊过去行菩萨行的事迹,他们舍身济困的行仪,被尊仰为菩萨行者的典范。大乘菩萨道思想的奉行者──龙树菩萨,对于“本生谈”的故事,曾加以抉择,如龙树认为:以布施来说,因对象、施物、施心不同而有差别,“尸毗王为鸽故,割肉与鹰”,这类用身体作布施的,只算是“中布施”[26]。布施必须与智慧相应,如萨埵王子“投身饲虎”,“父母以失子故,忧愁懊恼,两目失明;虎杀菩萨,亦应得罪。而不筹量父母忧苦,虎得杀罪;但欲满檀,自得福德。”这样的布施,其实是“满檀而乖孝”[27],不知亲疏本末!
龙树菩萨对本生经典(投身饲虎)的抉择,大同于声闻律典的护生观念,亦即护生当从护念人类做起,虽然动物也具有高尚的德行,但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伦常道德,比动物的关系重要;而且,今天老虎得以饱食,虎子躲过一劫,明天之后,老虎照常会饥饿,还是会本能的寻找猎物,又该怎么办呢?龙树并不是说动物不值得救护,而是认为要有智慧去抉择:如何做到两者得兼?要不然,护生也当从护人做起,萨埵王子布施心大,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布施,他救护了老虎却忽略了护人(父母),对父母来说,这是残忍!在声闻律典中,就相当强调护生当从护念人类做起,先要有亲疏本末之分,再扩展普及于一切,这就是龙树批评投身饲虎的行为是“但欲满檀,自得福德”的意趣所在吧!
玖、参考书目
1. 《五分律》,《僧只律》,《四分律》,大正藏第2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2. 《十诵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有律·安居事》,《根有律·皮革事》,大正藏第23册。
3. 《根有律·药事》,《根有律·破僧事》,《根有律·杂事》,《根有律·尼陀那目得迦》,《根有律·百一羯磨》,《毗尼母经》,《鼻奈耶》,大正藏第24册。
4. 《阿含经》,大正藏第1、2册。
5. 《菩萨本缘经》,《菩萨本生鬘论》,《众许摩诃帝经》,大正藏第3册。
6. 《大庄严论经》,《贤愚经》,大正藏第4册。
7.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正藏第9册。
8. 《四十华严经》,大正第10册。
9. 《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1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16册。
11. 《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12. 《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
13 . 梁《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14. 《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册。
15. 《铜鍱部论》,南传第1、2册,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发行,昭和四十五年(1970)九月再刊版
16. 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七十五年二月四版。
17. 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正闻出版社,六十九年八月出版。
18. 印顺导师《佛在人间》,正闻出版社,七十三年十月五版。
19. 昭慧法师《佛教伦理学》,法界出版社,八十四年十一月初版。
【全文完】
[1] 《五分律》,大正22.13中~下;《四分律》,大正22.584下~585上。
[2] 《五分律》,大正22.37下;《四分律》,大正22.634下~635中;《十诵律》,大正23.64上。
[3] 《十诵律》,大正23.66上~下;《四分律》,大正22.636上~中。
[4] 三兽,《五分律》,作雉、猕猴、象,大正22.121上;《四分律》,作鵽鸟、猕猴、象,大正22.939下~940上;《僧只律》,作巅多鸟、猕猴、象,大正22.446上中;《十诵律》,作鵽鸟、猕猴、象,大正23.242中~下。
[5] 《十诵律》,大正23.98上~中。
[6] 《大毗婆沙论》,有部论师及世友尊者,都说畜生杀害父母不得无间罪,大德则说:“诸旁生类杀害父母,于无间罪有得、不得。谓聪慧者得,非聪慧者不得。曾闻有聪慧龙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马后觉知,断势而死。”(大正27.619中~下)
[7] 盲龟浮木,《杂阿含经》,大正2.108下。龟毛兔角,《大智度论》,大正25.61上。龟藏六,《杂阿含经》,大正2.311下,160下。
[8] 二雁和龟,《五分律》,大正22.165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作二鹅和鳖,大正23.779中。大龟王救五百商人,《根有律·药事》,大正24.70下。
[9] 聪明黠慧的鹦鹉,《僧只律》,大正22.288下~289上。这个本生故事,大同于《根有律·药事》记载,彼此的差异是,《僧只律》中,秃枭是阐陀比丘,鹦鹉是阿难;《药事》中,鹦鹉是舍利子,老鸺鶹是阐陀。
[10] 鹦鹉说世八法,《僧只律》,大正22.258中~下。鹦鹉当佛使,《根有律·药事》,大正24.27中。常解人语的鹦鹉鸟,《根有律·药事》,大正24.70上~中。具相鹦鹉,《根有律·杂事》,大正24.342上~343中。
[11] 舍利弗,《杂阿含》,大正2.95下,130下;大迦叶,大正2.302下;给孤独长者,大正2.249上;摩尼珠髻聚落主,大正2.228下。宾头卢师子吼最为第一,《四分律》,大正22.946下;《十诵律》,大正23.269上;《根有律·药事》,大正24.80下。
[12] 六只兔子惊动众野兽,见《根有律》,大正23.836上。师子王与大象合作扑杀大蟒蛇,见《根有律·药事》,大正24.69中~下。
[13] 二河獭和野干,《十诵律》,大正23.199下。野狐王诈骗得眷属,《五分律》,大正22.18中~19上。野干两舌,《四分律》,大正22.636上~下。野干破坏义井,《僧只律》,大正22.282中~下;野干舍肉取鱼,《十诵律》,大正23.246上。
[14] 野干知恩报恩救老师子王,见《十诵律》,大正23.264上~中;《鼻奈耶》,大正24.873中~下。
[15] 龙(naga),即是蛇。“naga”,一般汉译翻为“龙”,龙蛇可说是一家。文鳞龙,见《五分律》,大正22.103中;《根有律·破僧事》,作“牟枝磷陀龙王”,大正24.126上。
[16] 《十诵律》,大正23.464上;《五分律》,大正22.173下。
[17] 《僧只律》,大正22.243中~244上。《经律异相》卷二十八,在“瓶沙王有四种畏”,有引用《僧只律》中“那俱罗虫”救人的故事,见大正53.153下。
[18] 《六度集经》,大正3.15中~16上。蛇持良药善巧报恩, 见15下,28中。
[19] 《僧只律》,大正22.496下~497上。
[20] 《根有律·杂事》,图画“佛本因缘”,大正24.399上~中。
[21] 如“于瞻病堂,画如来像躬自看病”,这有警策佛弟子舍家出家如水乳合,病了应互相照顾的意涵存在,见《四分律》(大正22.861中~下)。“若于房内,应画白骨髑髅”,这可作禅修者的观境(白骨观),或藉此图像标示的“无常”义,提撕行者精进用功。
[22] 彩绘塔院,《十诵律》说“除男女和合像,余者听作”。见《十诵律》,大正23. 351下~352; 354下~355上,内容重复。塔龛,见《僧只律》,大正22.498上。
[23] 《僧只律》记载:“诸比丘钵底尽。佛言:底应安曼荼罗鍱。……诸比丘曼荼罗上作鸟兽形像。佛言:不听作鸟兽形像。”(大正22.462中)这是比较特殊的案例。
[24] 如鹿野苑,作四头师子,毗舍离,作师子像,《大唐西域记》记载:劫比他,作师子蹲踞像(大正51.893中);室罗伐悉底国,有二石柱,右柱刻牛像(899中);劫比罗伐窣堵国,有三石柱,上作师子像的有二柱(901中),一柱作马像(902中);战主国,作师子像(908上)。详细情形,请检阅《大唐西域记》。
[25] 部派佛教时代,大众部主张“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说一切有部主张:“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下,16中~下)案达罗派:〔释迦〕菩萨值迦叶佛时入决定。(《论事》,南传57.页366~371)
[26] “如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着,是为上布施。汝何以赞中布施为檀波罗蜜满?此施虽心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为父母亲属不惜身,或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为鸽不惜身,是中布施。”(大正25.92下)
[27] a.“满檀而乖孝”,此辞句,出自梁慧皎《高僧传·亡身篇》论,见(大正50.406上)
b.“满檀而乖孝”,典故出自龙树《大智度论》:“如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见饿虎饥急,欲食其子……但欲满檀,自得福德。”(大正25.179中~下)
c.萨埵王子投身饲虎,见《菩萨本生鬘论》(大正3.332中~333中)。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