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现在有很多这种人,对外道倒是很起信心,对上师却常生邪见,这也是前世的业障吧,没办法。)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然后等上师心平气和了,再到上师面前忏悔。不然,倘若上师正在气头上,你忏悔了也不一定接受。
依止上师的时候,这些方法确实很重要。以前我还没正式依止上师时,对此就已经学习了,所以在一生中不管遇到哪个法师,我都会以最大的恭敬心和清净心去依止。在此过程中,自己无意中肯定犯了很多错,但即便如此,还是尽心尽力地依止,从来没有像现在学生对老师不恭敬一样,把上师当成是普通人。对很多世间人来说,在跟上级打交道时,高兴时可以一起合作,不高兴时就可以诽谤,甚至刁难、威胁也无所谓。但佛教中不能这样,就算你对“人”没有感觉,对“法”也要有感恩之心。因此,我们对所有上师都要恭敬,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这不像世间上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只要没有针锋相对,对工作没太大影响,二者怎么样都可以。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八十四大成就者:印度佛教时期八十四名在修行上有大成就的圣者。其中包括八十位男性、四位女性。五位是比丘,其余则是在家瑜伽士。这些是金刚乘、大乘佛教中耳熟能详的人物。
[2] 《观佛三昧海经》云:尔时世尊化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胜诸世间一切人类。此女见已身心欢喜,为化年少五体投地,敬礼年少白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福力自在众宝庄严我,今以身及与奴婢,奉上丈夫可备洒扫。若能顾纳随我所愿,一切供给无所爱惜。”作是语已化人坐床。未及食顷,女前亲近白言:“丈夫愿遂我意。”化人不违,随己所欲即附近已,一日一夜心不疲厌。至二日时爱心渐息,至三日时白言:“丈夫可起饮食。”化人即起缠绵不已。女生厌悔白言:“丈夫异人乃尔?”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与女通,经十二日尔乃休息。”女闻此语如人食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体苦痛如被杵捣。至四日时如被车轹;至五日时如铁丸入体;至六日时,支节悉痛如箭入心。女作念言:“我闻人说迦毘罗城净饭王子,身紫金色三十二相,愍诸盲冥救济苦人,恒在此城常行福庆,放金色光济一切人,今日何故不来救我?”作是念已懊恼自责:“我从今日乃至寿终终不贪色,宁与虎狼师子恶兽同处一穴,不贪色欲受此苦恼。”作是语已复起饭食,行坐共俱无奈之何。化人亦嗔:“咄弊恶女废我事业,我今共汝合体一处不如早死,父母宗亲若来觅我于何自藏,我宁经死不堪受耻。”女言:“弊物我不用,尔欲死随意。”是时化人取刀刺颈血流滂沱,涂污女身萎沱在地,女不能胜亦不得免。死经二日青瘀臭黑,三日膖胀四日烂溃,大小便利及诸恶虫,迸血诸脓涂漫女身,女极恶厌而不得离。至五日时皮肉渐烂,至六日时肉落都尽,至七日时唯有臭骨,如胶如漆粘着女身。女发誓愿:“若诸天神及与仙人,净饭王子能免我苦,我持此舍一切珍宝以用给施。”作是念时,佛将阿难难陀,帝释在前擎宝香炉烧无价香,梵王在后擎大宝盖,无量诸天鼓天妓乐。佛放常光明耀天地,一切大众皆见。如来诣此女楼,时女见佛心怀惭愧藏骨无处,取诸白[迭*毛]无量众香,缠裹臭骨臭势如故不可覆藏。女见世尊为佛作礼,以惭愧故身映骨上,臭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极惭愧流泪而言:“如来功德慈悲无量,若能令我离此苦者,愿为弟子心终不退。”佛神力故臭骨不现。女大欢喜为佛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所珍一切施佛。”佛为咒愿梵音流畅,女闻咒愿心大欢喜,应时即得须陀洹道。
[3] 《善巧方便经》:《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之略名,四卷,赵宋施护译。与《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皆《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之异译。
[4] 这些公案,在《经律异相·善星比丘违反如来谤无因果》中也有记载。
[5] 关于这一时间,不同经中说法不一。
[6] 《涅槃经》说他堕入了阿鼻地狱,如云:“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狱。”
[7]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云:阿难白世尊曰:“忆念我昔,入舍卫城,而行分卫。见有闿士,名重胜王。在他室坐,与女人同床。我谓犯秽心用惟虑,得无异人学梵行者,于如来教,将无造见闻想念于一切乎……”佛语阿难:“……彼女人者乃往去世为重胜王百生之偶,宿情未拔故有色恩,贪重胜颜口发誓言:若与我俱得遂所娱,当从其教发无上正真道意。时重胜王心知其念,晨现整服由斯法门入之其室,观内外地心等无持,执手同处已如其欲。”
[8] 《亲友书》云:“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七十六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