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既然我们这个世界是释迦佛的教区,怎么会有其他的宗教呢?
答:不矛盾呵!我们上一次说过,佛法不仅仅是佛说的。法是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佛陀只是法的发现者、证悟者、传播者,其他宗教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属于佛法的范畴,都是包括在佛法的范围内,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问:为什么在大殿中只供养阿弥陀佛和药师佛?
答:供哪些佛菩萨没有一定之规,但大体上有这么几类:有的大殿供养三身佛,有的大殿供养三世佛,有的大殿供养五方佛,不同地区、不同宗派道场所供的佛菩萨往往也不尽相同。
问: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为什么会出现很多佛呢?如释迦牟尼前面有迦叶佛,释迦牟尼以后还有弥勒佛。
答: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但只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再过很长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下一任佛陀,即弥勒佛;弥勒佛之后,还会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已经过去了无数任佛陀。所以,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我们说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的教化区,仅仅是指这一任而言。
问:为什么柬埔寨、泰国、缅甸,及我国西藏的这些全民信佛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相对落后,佛教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你所举出的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国是亚洲四小龙,经济不一定落后。除此而外,韩国是佛教国家;日本是佛教国家;新加坡是佛教国家;台湾是佛教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很发达,所以,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佛教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社会主义发展不仅仅是要发展物质文明,更要建设精神文明。目前的社会偏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大力地提倡佛教,积极地弘扬佛法,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个社会只有具备健全的道德规范,经济发展才不会走向片面的、盲目的极端。
问:人们说现在是末法,是不是指世界的末日?
答:末法并不是末日,末法是针对佛法在这个世界的弘扬情况而言。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的三个时期。正法时代,接触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也多;而在像法时代呢,接触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但成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至于末法时代,修行的人少,成就的人更少。而一般宗教或邪教所说的末日,则是世界将要毁灭的日子。
问:当世界到空劫时,一切都不复存在,佛教还存在吗?
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这个世界不存在的时候,佛教也就不存在了。不要说世界不存在的时候,就是世界进入坏劫的状态时,佛法也基本失去了生命力。因为人类道德已经完全堕落,人类只懂得享受欲乐,只懂得彼此勾心斗角,嗔恨心也非常重。于是,佛经乃至佛教就在这个世界逐渐地消失了。
问:佛教不承认灵魂的存在,那么,鬼和灵魂又有什么区别?
答:佛教虽然不承认灵魂的存在,但也不同意“人死如灯灭”的观点。佛教认为,人在死亡后还存在着识,识像流水一样不常不断。所以佛教的生命观是不断不常,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断灭的。
至于鬼,是六道众生之一。它和人一样,是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
问:抄佛经时出了错怎么办?是否会有罪过?
答:如果是无意抄错的,也就谈不上罪过;如果是出于某种目的有意抄错,就会对信众产生误导,当然有罪过的。
问:刚发心修行的人,是不是要拜一位证果的师父呢?
答:如果能拜一位证果的师父是最好了。但证果的师父现在可不容易找到。如果找不到证果的师父怎么办呢?只要这位师父能够持戒,又有摄持你的悲心,也就可以依止。
问:佛说“唯我独尊”,与诸法无我是不是矛盾?
答:佛陀所说的“唯我独尊”的这个“我”,我们不可将它简单地理解为“诸法无我”的“我”。“唯我独尊”的这个“我”,是代表着佛所证得的最圆满的智慧。佛是智者、觉者,佛陀的智慧是最清净圆满的智慧,因此“唯我独尊”,我们不能望文生义。
问:佛教所讲的“唯心”与哲学上讲的“唯心”有什么区别?
答:佛教讲的唯心跟哲学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学上的唯心是以心作为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学中的心是常恒不变的,而佛法所讲的心是因缘和合的,是条件的组合。第三,佛教尽管强调心在这个世界具有主导的作用,但并不认为心与世界有先后派生的作用,佛教认为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存在。举例来说,一个持刀杀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认为根源是这把刀,有了刀才会去杀人,那么把刀毁掉是不是就不会有谋杀事件发生呢?刀毁了,还可以用枪,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实是在于我们的心,在于罪恶的、嗔恨的心。由此说明,心在任何事物的发展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要改变这个世界,就是要从心的改变开始。尽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并不是独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产生的。
问:佛经说,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请问追求何种错误的东西呢?
答:所谓错误的东西不是指具体的哪一样。我们为什么要拥有物质?因为有欲望,而欲望才是造成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同样的财富,有的人用它来造福人类、回馈社会;有的人却用它来为非作歹、多行不义。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东西,而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追求。记得我在复旦大学搞讲座的时候,有人问:我们工作、赚钱,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算贪心?我就问他说:请问,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做的?如果是以贪心去做,当然就是一种贪的行为;反之,就是正当的谋生手段。所以,要衡量我们的追求和行为,主要是看动机,这才是本质所在。
问:我们学佛持戒的目的是不是去以心体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最后证得的又是什么呢?
答: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智慧去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包括我们所学习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它能帮助我们改变以往错误的观念,通过对无常的认识,可以打破我们对贪的执著;通过对无我的认识,可以打破我们对实在的执著,当这些执著去除之后,我们的心就清净了,我们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就有能力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实相了。过去的出家人根基非常好,常常在佛陀几句话的引导之下就能打破长期积累下来的执著,当下亲证诸法的实相,在佛经里叫作“得法眼净”,当下就开了智慧的眼睛,当下就开悟了。
问:学佛是否就是修心?
答:可以这么说,学佛的关键在于修心。《金刚经》里说:“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可见,如何降服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
问:佛法认为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心,但科学说人的行为来源于思维,思维来源大脑。请问思维是来源于心还是来源于大脑呵?
答: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的行为首先来自于大脑。以举手为例,如果是脑瘫痪的,手就举不起来。但大脑又是由意识所控制的,所以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意识不能离开大脑,其实是错误的。近代的很多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存在着独立于大脑之外的意识,它与大脑是相互依赖的,因此,我们的行为并不纯粹是大脑的产物,意识则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问:心是可以和第六意识作用的,用意识来作观、念佛,这样能不能除去习性,使身口意三业得到清静?梦是不是意识?如要修证七识、八识怎么修?
答: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有情生命之谜”这个讲座中具体介绍。简单地来说,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第六意识产生的;人类要改善自我,要学佛修行同样要从第六意识下手。
问:《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无量光,是不是没有生灭?
答:这个问题上一次讲过了。无量寿不是没有生灭,只是时间长而已。要是我拿一盆沙放在这里,问你们这盆沙的数量究竟有多少,你们能说清楚吗?如果是一条江里的沙就更说不清了,这就是无量。但是,这样的无量并不是没有尽头,所以并不等于永恒。
问:印顺法师在一本著作里,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阿弥陀佛源于波斯的太阳崇拜,然后又认为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是佛经所说,这种说法是否牵强?
答:印顺法师所讲的波斯的太阳崇拜,是从学术的观点所进行的考证。但是宗教的问题不是都能通过考证来解决的,有些东西可考,但还有很多东西不可考。因为考证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如我们对人类文化历史的考证,一会儿发现了什么,将文明提前了一千年,一会儿又发现了什么,将文化提前了五千年或八千年,什么时候才有最终的结果出现呢?所以考证只能作为参考,不可作为定论。既如此,我们大可不必将其作为衡量佛法的依据。
问:资助“希望工程”和把钱放在功德箱里有何区别?
答:当然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放在功德箱里,一个是资助“希望工程”,这本身就是区别。至于功德的大小又是如何来判断的呢?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根据我们所种的田,也就是我们所供养的对象,他的道德越高,供养所得的功德就越大。就像我们种田一样,如果土地很肥沃,收获自然会比较大;而在土质很差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收成;如果在沙漠里耕种,可能就颗粒无收。其次,我们的功德还和我们的愿力有关。佛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很多人都点灯来供养佛,很多有钱都点了无数的灯,其中有个贫穷的乞丐,看到大家都去供养佛,就用全部的乞讨所得买了一小瓶油,在佛面前点了一盏灯。到了…
《济群法师开示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