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P23

  ..續本文上一頁:既然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佛的教區,怎麼會有其他的宗教呢?

   答:不矛盾呵!我們上一次說過,佛法不僅僅是佛說的。法是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佛陀只是法的發現者、證悟者、傳播者,其他宗教裏面有很多內容也是屬于佛法的範疇,都是包括在佛法的範圍內,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問:爲什麼在大殿中只供養阿彌陀佛和藥師佛?

   答:供哪些佛菩薩沒有一定之規,但大體上有這麼幾類:有的大殿供養叁身佛,有的大殿供養叁世佛,有的大殿供養五方佛,不同地區、不同宗派道場所供的佛菩薩往往也不盡相同。

   問: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爲什麼會出現很多佛呢?如釋迦牟尼前面有迦葉佛,釋迦牟尼以後還有彌勒佛。

   答: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但只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再過很長時間之後,就會出現下一任佛陀,即彌勒佛;彌勒佛之後,還會有另一任佛陀。而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已經過去了無數任佛陀。所以,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我們說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的教化區,僅僅是指這一任而言。

   問:爲什麼柬埔寨、泰國、緬甸,及我國西藏的這些全民信佛的國家和地區,經濟都相對落後,佛教對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能起到什麼作用? 

   答:你所舉出的例子是不是有些片面呢?泰國是亞洲四小龍,經濟不一定落後。除此而外,韓國是佛教國家;日本是佛教國家;新加坡是佛教國家;臺灣是佛教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都很發達,所以,要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

   那麼,佛教對于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能起到什麼作用?社會主義發展不僅僅是要發展物質文明,更要建設精神文明。目前的社會偏重于物質文明的發展,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設,所以導致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如果能大力地提倡佛教,積極地弘揚佛法,將有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一個社會只有具備健全的道德規範,經濟發展才不會走向片面的、盲目的極端。

   問:人們說現在是末法,是不是指世界的末日?

   答:末法並不是末日,末法是針對佛法在這個世界的弘揚情況而言。佛教有正法、像法、末法的叁個時期。正法時代,接觸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也多;而在像法時代呢,接觸佛法的人多,修行的人多,但成道的人就寥寥無幾了。至于末法時代,修行的人少,成就的人更少。而一般宗教或邪教所說的末日,則是世界將要毀滅的日子。

   問:當世界到空劫時,一切都不複存在,佛教還存在嗎?

   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這個世界不存在的時候,佛教也就不存在了。不要說世界不存在的時候,就是世界進入壞劫的狀態時,佛法也基本失去了生命力。因爲人類道德已經完全墮落,人類只懂得享受欲樂,只懂得彼此勾心鬥角,嗔恨心也非常重。于是,佛經乃至佛教就在這個世界逐漸地消失了。

   問:佛教不承認靈魂的存在,那麼,鬼和靈魂又有什麼區別?

   答:佛教雖然不承認靈魂的存在,但也不同意“人死如燈滅”的觀點。佛教認爲,人在死亡後還存在著識,識像流水一樣不常不斷。所以佛教的生命觀是不斷不常,既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斷滅的。

   至于鬼,是六道衆生之一。它和人一樣,是一種生命形式的存在。

   問:抄佛經時出了錯怎麼辦?是否會有罪過?

   答:如果是無意抄錯的,也就談不上罪過;如果是出于某種目的有意抄錯,就會對信衆産生誤導,當然有罪過的。

   問:剛發心修行的人,是不是要拜一位證果的師父呢?

   答:如果能拜一位證果的師父是最好了。但證果的師父現在可不容易找到。如果找不到證果的師父怎麼辦呢?只要這位師父能夠持戒,又有攝持你的悲心,也就可以依止。

   問:佛說“唯我獨尊”,與諸法無我是不是矛盾?

   答:佛陀所說的“唯我獨尊”的這個“我”,我們不可將它簡單地理解爲“諸法無我”的“我”。“唯我獨尊”的這個“我”,是代表著佛所證得的最圓滿的智慧。佛是智者、覺者,佛陀的智慧是最清淨圓滿的智慧,因此“唯我獨尊”,我們不能望文生義。

   問:佛教所講的“唯心”與哲學上講的“唯心”有什麼區別?

   答:佛教講的唯心跟哲學上的唯心是不同的。首先,哲學上的唯心是以心作爲世界的第一性,而佛法是不建立第一因的;其次,唯心哲學中的心是常恒不變的,而佛法所講的心是因緣和合的,是條件的組合。第叁,佛教盡管強調心在這個世界具有主導的作用,但並不認爲心與世界有先後派生的作用,佛教認爲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是一種相互依賴的存在。舉例來說,一個持刀殺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爲根源是這把刀,有了刀才會去殺人,那麼把刀毀掉是不是就不會有謀殺事件發生呢?刀毀了,還可以用槍,用其它的凶器。犯罪的根源其實是在于我們的心,在于罪惡的、嗔恨的心。由此說明,心在任何事物的發展中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行爲,要改變這個世界,就是要從心的改變開始。盡管心的作用很大,但它並不是獨立的,世界也不是由它而産生的。

   問:佛經說,人之所以痛苦,是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請問追求何種錯誤的東西呢?

   答:所謂錯誤的東西不是指具體的哪一樣。我們爲什麼要擁有物質?因爲有欲望,而欲望才是造成痛苦和煩惱的根源。同樣的財富,有的人用它來造福人類、回饋社會;有的人卻用它來爲非作歹、多行不義。所以,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東西,而在于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追求。記得我在複旦大學搞講座的時候,有人問:我們工作、賺錢,建設社會主義,能不能算貪心?我就問他說:請問,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的?如果是以貪心去做,當然就是一種貪的行爲;反之,就是正當的謀生手段。所以,要衡量我們的追求和行爲,主要是看動機,這才是本質所在。

   問:我們學佛持戒的目的是不是去以心體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最後證得的又是什麼呢?

   答:學佛的最終目的就是以智慧去親證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包括我們所學習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它能幫助我們改變以往錯誤的觀念,通過對無常的認識,可以打破我們對貪的執著;通過對無我的認識,可以打破我們對實在的執著,當這些執著去除之後,我們的心就清淨了,我們的智慧就顯現出來了,我們就有能力去把握宇宙人生的真實相了。過去的出家人根基非常好,常常在佛陀幾句話的引導之下就能打破長期積累下來的執著,當下親證諸法的實相,在佛經裏叫作“得法眼淨”,當下就開了智慧的眼睛,當下就開悟了。

   問:學佛是否就是修心?

   答:可以這麼說,學佛的關鍵在于修心。《金剛經》裏說:“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可見,如何降服自己的心是最重要的。

   問:佛法認爲一切行爲都來源于心,但科學說人的行爲來源于思維,思維來源大腦。請問思維是來源于心還是來源于大腦呵?

   答:兩者並不矛盾。我們的行爲首先來自于大腦。以舉手爲例,如果是腦癱瘓的,手就舉不起來。但大腦又是由意識所控製的,所以過去我們一直認爲意識是大腦的産物,意識不能離開大腦,其實是錯誤的。近代的很多醫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存在著獨立于大腦之外的意識,它與大腦是相互依賴的,因此,我們的行爲並不純粹是大腦的産物,意識則起到更爲重要的作用。

   問:心是可以和第六意識作用的,用意識來作觀、念佛,這樣能不能除去習性,使身口意叁業得到清靜?夢是不是意識?如要修證七識、八識怎麼修?

   答: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有情生命之謎”這個講座中具體介紹。簡單地來說,人類的一切行爲,都是由第六意識産生的;人類要改善自我,要學佛修行同樣要從第六意識下手。

   問:《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無量光,是不是沒有生滅?

   答:這個問題上一次講過了。無量壽不是沒有生滅,只是時間長而已。要是我拿一盆沙放在這裏,問你們這盆沙的數量究竟有多少,你們能說清楚嗎?如果是一條江裏的沙就更說不清了,這就是無量。但是,這樣的無量並不是沒有盡頭,所以並不等于永恒。

   問:印順法師在一本著作裏,從曆史的角度論證了阿彌陀佛源于波斯的太陽崇拜,然後又認爲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是佛經所說,這種說法是否牽強?

   答:印順法師所講的波斯的太陽崇拜,是從學術的觀點所進行的考證。但是宗教的問題不是都能通過考證來解決的,有些東西可考,但還有很多東西不可考。因爲考證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始終處于發展之中。如我們對人類文化曆史的考證,一會兒發現了什麼,將文明提前了一千年,一會兒又發現了什麼,將文化提前了五千年或八千年,什麼時候才有最終的結果出現呢?所以考證只能作爲參考,不可作爲定論。既如此,我們大可不必將其作爲衡量佛法的依據。

   問:資助“希望工程”和把錢放在功德箱裏有何區別?

   答:當然是有區別的,一個是放在功德箱裏,一個是資助“希望工程”,這本身就是區別。至于功德的大小又是如何來判斷的呢?有幾個方面:首先是根據我們所種的田,也就是我們所供養的對象,他的道德越高,供養所得的功德就越大。就像我們種田一樣,如果土地很肥沃,收獲自然會比較大;而在土質很差的地方,就不容易取得好的收成;如果在沙漠裏耕種,可能就顆粒無收。其次,我們的功德還和我們的願力有關。佛經裏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很多人都點燈來供養佛,很多有錢都點了無數的燈,其中有個貧窮的乞丐,看到大家都去供養佛,就用全部的乞討所得買了一小瓶油,在佛面前點了一盞燈。到了…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與做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