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亮的時候,所有的燈都滅了,只有這一盞燈還沒有熄滅。阿難尊者看到之後,就去請問佛陀,佛陀微笑著說:因爲他在點燈的時候,有很大的願心在裏面,願以這一盞燈的功德讓世界上一切窮苦的人能夠擺脫痛苦、擺脫黑暗。這盞燈大風吹也吹不滅,大海也澆不滅。所以說,功德的大小不是在于財物的多少,而是在于心量有多大,不要花了五塊錢就想著自己的名字寫上去沒有?或者說,我要當無名英雄,境界雖然高了些,但也是著相,心量還是不夠。《金剛經》告訴我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果我們能夠不住相布施,無所求地布施,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想象的。佛陀接著說明:“東方虛空可思量否?”虛空是無窮無盡的,當然不可思量,南、北、西、上、下的虛空同樣如此,而菩薩若是不住相布施,功德就象這虛空一樣廣大。
問:修行的過程中妄想特別多,怎麼辦?
答:我們誦經念佛,修習止觀,主要都是爲了對治妄想。在妄想現起的時候,要以“止”的方法把心止在佛號或某種境界上,讓心專注一處,就能對治我們散亂的心。
問:智慧與成佛有什麼關系?自性是一種智慧體,如果成佛了,自性與識的關系怎樣?皈依是怎麼一回事,它是如何幫助我們修持佛法的?
答:成佛就是智慧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面都蘊藏著無盡的智慧,一旦將智慧開發出來,就是成佛了。那麼,智慧和識有什麼關系呢?識就是我們現有的虛妄的生命,成佛就是要將真實的生命開發出來,它是一個轉化的過程。
皈依就是學習佛法的開始,是尋求一種可靠的依賴,以真理爲依賴,以叁寶爲依賴。然後通過對法的接受,解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對學佛的人來說,皈依是學佛的開始。
問:佛教是種信仰,有人說共産主義也是一種信仰,但卻是無法實現的。法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共産主義是不是信仰,能不能實現,我們在這裏就不作評論了。至于佛法,它不純粹是一種信仰,它還是一種智慧。佛法是“以信爲能入,以智爲能度”。如果我們對佛法的學習只有信仰而沒有智慧,那麼只能增長愚癡,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谛。
問:爲什麼通過修行便能認識宇宙的真理?修行的本質是什麼?
答:人爲什麼會修行?爲什麼能認識宇宙的真理?要認識宇宙的真理,就需具備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全面,都是取決于我們的認識能力。就像有的人視力比較好,無論遠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有的人是近視眼,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看得模模糊糊。當我們戴上黃色的眼鏡時,看到的世界就是黃色的;而當我們戴上綠色的眼睛時,看到的世界就是綠色的。同樣的道理,要正確認識世界,就必須具備正確的認識能力。所以,西方十八世紀以來的哲學非常注重認識論。如果不注重認識,直接以本體論,以我們的經驗和理性去認識,而這種經驗和理性又是錯誤的,那無論我們怎樣認識,永遠都處在錯誤之中。爲什麼通過修行能夠認識宇宙?宇宙是無限的,要認識宇宙,就需要無限的智慧。我們現有的認識是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而我們的知識又是經驗的積累,它永遠是有限的。一個人能學多少知識?哪怕是學到八十歲、學到八百歲,能將整個宇宙和世間的東西都學盡嗎?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我們以這種有限的知識去認識宇宙,永遠都是局限的!怎樣才能開發出無限的認識能力?只有依靠般若智慧,修行正是爲了開發這種我們本自具足的智慧。
我們不是爲了修行而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爲了斷除煩惱、了脫生死、開發智慧,這才是修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問:既無自性,那輪回者是誰呢?
答:既無自性,那下面在聽法者是誰呢?你們雖然沒有自性,但不是說你們就不存在。佛教講無我,因此,生命的延續像流水一樣不常不斷。以佛教的觀點來看,是由阿賴耶識在決定我們的生死流轉。本來這次還要講《佛教心理學》,是有關精神主體的狀況,其中探討到也包括這一問題。
問:人從何而來?如何看待達爾文的進化論?
答:佛教認爲人是從太空來的,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經裏記載的。當我們這個世界進入住的階段後,其他星球的人覺得他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的業力已經成熟,就憑著神通的力量來了。
那麼至于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界也是衆說紛纭,因此不需要我去解釋去了,你們大約會比我更清楚。
問:能否談一下佛教對于未來中國將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答:佛教應該對未來中國社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人類從十六世紀以來,一味地偏重物質文明的發展,因此,社會就成了經濟和科技的社會,對物質的過分重視,造成了人類精神領域空虛迷茫和道德的墮落,而佛教的理論正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科學注重的是物質世界,而佛教注重的是精神世界,所以佛教對于淨化社會人心,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問:極樂世界是否永恒?修行得解脫是否就是跳出輪回?是否也是求得永恒?
答:無常是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正是“諸行無常”的真實寫照。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有爲法,也不能擺脫這種無常規律的支配。但同樣是無常,一個陶瓷杯是無常,一個塑料杯也是無常,一個金屬杯是無常,它們保存時間的長短肯定是不同的。所以,極樂世界雖不是永恒的,但會隨著諸佛菩薩的願力住世很長的時間。
修行解脫是否也是在追求永恒?世界上一切都不可能是永恒的,我們怎麼會去追求永恒呢?所以這種提法是不對的。修行就是跳出輪回,一方面是轉迷成悟,一方面是離苦得樂,使我們的生命從迷惑的狀態轉變成覺悟的狀態,從痛苦的狀態轉變成幸福的狀態,也就是說,修行所追求的是覺悟、智慧和解脫。
問:跳出叁界外之後,是否有第四界可去呢?如沒有又如何解脫生死?
答:跳出叁界外,並不是真有個實在的叁界可以讓我們跳出去。如果那樣理解的話,我們坐上航天飛機就可以跳出叁界了,大可不必學佛修行。所謂跳出叁界外,就是擺脫一切束縛我們的煩惱。當所有的煩惱都不能對我們發生作用的時候,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我們都能自由自在,這就是跳出叁界外的真實內涵!
問:極樂世界是不是本來就有?
答:不是本來就有。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發了四十八願,隨著他的這種願力和功德而建立起極樂世界,所以它也有形成的階段。
問:“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本身也是一法,那麼它何時滅呢?
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作爲一種規律和實質而存在,具有永恒性、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它不存在滅的問題,是作爲共相而不是別相,這需要搞清楚。
問:佛是人做的,螞蟻也是人做的,那麼,病毒和細菌如何解釋?
答:的確,佛也是人做的,螞蟻也是人做的,人能成佛,螞蟻也能成佛。
有人說,素菜也有生命,吃素算不算殺生呢?根據聖嚴法師的解釋,他把生命分爲幾個層次,最高級的是人;其次是豬馬牛羊之類,它們有記憶,也有簡單的思維;至于病毒和細菌之類是屬于非常低級的生物,它們只有細胞而沒有神經,不懂得苦樂,所以也就不存在殺生的問題。所以,如果我們感染病毒後,要趕緊治療才是。
問:佛是不是永恒的?或者也要受無常規律的支配?
答:我們說一切有爲法都不是永恒的,但是佛爲什麼跟衆生不同?首先,佛陀已成就了無限智慧,這種智慧是永恒的;其次,佛陀所證得的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發展規律, ,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等,這種規律是永恒的;另外,佛陀還是徹底地斷除了煩惱,成就了的是圓滿的慈悲和道德,所以,佛陀也我們是不同的。
問:如何面對生死大事這一玄案?
答:了脫生死不是讓我們逃避,而是讓我們了解生死的本身,這個“了”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了解,一是解脫。所以說,學佛就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它從認識生命開始,進而改造生命,最後達到徹底的完善,這一過程也就是了脫生死的過程。但它首先要認識開始,如果不學佛法就想了生死,那是沒門。
問:佛道本是一家?那佛對其他宗教是怎麼看的呢?
答:佛是佛,道是道嘛,不能混在一起。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對于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摩尼教等等,也都有他們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能對改善人心和對安定社會起到各自的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否定這些宗教的價值,應當彼此尊重。當然,從教理上來說,佛教要更圓滿和究竟,不久前,北大召開了一個宗教學術會議,我在會上作了題爲《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的發言,對佛教和其他宗教進行了比較,我認爲區別主要有四點:第一,佛教是“無神而非有神”,佛教不建立主宰神,而其他宗教普遍認爲世界是神創的;第二,佛教認爲人類的吉凶禍福不是由神決定,而是人自身的業力和行爲決定的;第叁,佛教的修行是依靠自力而非他力,而其他宗教通常都是 “因信得度”的他力思想;第四,佛教是是人本而非神本,佛教認爲從修行解脫的意義上說,做人比升天好,而其他宗教都是以天堂爲歸宿。
問:若無永恒,那麼涅槃也應無永恒,解脫之人爲什麼要入涅槃?
答:涅槃還是永恒的。涅槃是的本質是真實相,而真實相就是宇宙的本質,本質當然是永恒的。而我們所講的沒有永恒,是指世間的一切現象而論。
問:爲什麼佛法是用生命來實證的?科學和佛學有什麼不同?
答:六祖惠能在《壇經》裏說過,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教解決的是生命問題,而不是物質現象,佛教和科學解決問題的側重點不同。我們已經有了可以觀察…
《濟群法師開示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