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日经疏讲解 第37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佛如来呢?实在是不用,杀鸡用牛刀。所以,应该建立这个正知见,发正发心,才能真正契入如来密教,否则只是学一些热闹。

  往下看,尔时世尊往昔大悲愿故,而作是念;由于他的大悲本愿所以就不思议地做这样子的念头。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如果我,但就是只是,只是住在我自己所证到的这个清净庄严的境界。则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那么一切的有情却不能因为我自己住在自己的清净庄严的境界里面而得到任何的益处。是故住于自在神力加持三昧,因此佛世尊就住在他的自在神力加持三昧,自己在三昧中又能够加持众生。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说种种性欲所宜闻法,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佛自己住在神力加持的三昧里,也就是以三昧力加持一切众生,普为一切众生示种种诸趣所喜见身。示就是示现,示现种种诸趣,依一般讲就是有五趣或者六趣,楞严经讲七趣,在六趣里面加了一个仙趣;示现种种诸趣所喜见身。因为每一个趣,各自的业力不同,所以它们所想看到的身就不一样。而说种种性、欲,众生的性跟欲望都不一样。这个性呢,有六道性、男女性、职业性、乃至愚昧性、光明性等等,就是一切众生的性不一样。欲,欲望,也就是希求。所宜闻法,因为它们的性质跟欲望都不一样,所以它们想要听的法,所能够听的法都不一样。随种种心行开观照门,更进一步地,随着众生的种种心行而开示观照门,这观、照,观是观心,照是照境;开这个观照之门,所以心跟性都圆满地开示了。然此应、化,但是这种种的应、化,此就是此等,但是这些应身、化身,非从毗卢遮那身或语或意生,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

  毗卢遮那佛身是什么?我们说是法身,对不对?那应身跟化身,我们一般是说从法身生出来,可是你看,善无畏阿阇黎在这边解释说这个应、化身实在不是从法身佛的身生出来的,也不是从毗卢遮那佛化的语生出来的,也不是从毗卢遮那佛的心生出来的。所以,化身跟应身不是从法身佛的身语意产生的,这个就跟一般讲的就不一样,这个就很深,很不可思议。已经是禅宗之禅了,很富有禅意,而且比禅还要更禅了。

  接着讲,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俱不可得。那也就是说,如果以究竟而言的话,这些化身、应身在一切时跟一切处,在任何的时、空,你去找它,那么会发现,它的起灭,就是生灭,为什么不说生灭?因为佛是离于生灭。起灭的边际俱不可得。佛的佛身,什么时候起呢?从这个最初最初起,这个算“起”的一个边,边际,也就是说尽头,也就是说最开始,也就是说本初,它的起的本初的那个边际,以及这个化身跟应身灭的时候,什么时候灭?那这边应该是边际了。都有个边际的。可是这个释文讲说,这个起灭的边际都不可得,为什么?都是依缘幻化。佛菩萨,毗卢遮那佛见到有因缘他要幻出、化出那个应身或者化身的时候,他就变化出来了,所以这个变化就是如幻。因为是如幻,所以什么时候变出来,你不能够确定地说。什么时候这个变化不见了,那个确定的时间点,你也不能确定地说,所以叫做起灭边际不可得。你不能够确定地说何时起,何时灭,这叫边际不可得。但是我们众生,都以为这个起灭是一定是有的,

  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在娑婆世界诞生在净饭王的宫殿中,对不对?什么时候入涅槃?这个好像很清楚嘛。但事实上,以佛来讲,如幻如化,它是变化的,看到有因缘就幻化而生。对他来讲,虽然有因为有因缘及悲心幻化而生,而他实在是不落生灭。所以说这些应化身不是从毗卢遮那佛的身语意产生,也因此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你都找不到他确确实实的起灭的点。

  接着,譬如幻师。幻师就是魔术师。以咒术力加持药草。这个幻师跟变魔术又不太一样,因为他还可以做一些咒术,而能现种种未曾有事。因为他做这样子的加持,以咒术加持,就能够现出你从来没有看过的事情。五情所对悦可众心。就是说他能够幻出、变化出五情,就是眼耳鼻舌身所对的物事、东西来悦可众心,来令众生的心欢喜、认可。若舍加持,然后隐没。舍就是不再,如果他不再加持了,然后其相,这些相就隐没了。所以那一些五情所对的,令人欢喜的境界,因为加持力产生了,但是如果不再加持的话,它就隐没了,就跟幻化一样。为什么加持就可以令这些相显示呢?所以是不可思议的。

  如来金刚之幻亦复如是。如来金刚之幻,就如来金刚坚固的本体所幻化的也是这样子。缘谢则灭机兴则生,这个众缘如果谢灭的时候,则它所变化出来的这些东西也就跟着灭了。机就机缘,机缘如果兴了如来的金刚幻化也就生起。即事而真无有终尽。事就是他所变幻出来的东西,他所变幻出来的东西跟事情,本身就是真的,就是他这个加持力,真心所现,所以是真。无有终尽,因为有事他就会现出来,所以没有真正的结束。故曰神力加持经;所以才说这部经叫做神力加持经。因为有神力的关系,所以才能够这样子随时应付众生的需要,随时就都能够加持众生。这个加持就有点像自动控制一样,众生如果有需要,马上就跳出来了。

  若据梵本。应具题云大广博经因陀罗王。如果根据梵文本,这一部经的经题,全文来说,应该是大广博,大广博就是大方广了,大方广经因陀罗王。因陀罗就是帝释啊,看下面,珂治,Indra,就是因陀罗,就是帝释天的名字叫做因陀罗。言此经是一切如来秘要之藏,也就是说这一部经是一切如来,一切佛,秘要里面的宝藏,最宝贵的。于大乘众教威德特尊。在大乘所有的一切教法中是最具威德的,讲到这个“威德特尊”,就是威德自在了。最近有人自称他是大威德自在光明王阿阇黎,“很了不起”。犹如千目为释天之主。帝释天有一千只眼。所以释天,释天就是帝释天。今恐经题太广,故不具存。今恐经题太广所以就不完全把它放在一起,所以就比较简单一点称。好,我们就休息一下。

  

《大日经疏讲解 第37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