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虚空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相,没有青黄赤白,没有长短方圆,那是比喻虚空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相,不是虚空就是清净自性啊!这个《大乘起信论》就讲得非常清楚。如果说我们的清净自性,就象虚空这样子,你怎么会有大用现前呢?你看到虚空起作用吗?教你、告诉你:清净自性如同虚空,那是一种比喻,比喻不是真实啊!对不对?比喻说:我们的清净自性就象虚空,比喻不是真实的,回归到我们唯心现量,当下这一念,本自具足的大圆明的清净觉性,他会起作用的啊!你看过虚空起作用吗?那是比喻呀。 再讲一遍,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有一天晚上来到方丈室就请问说:如何是我智常本心本性?这个大通和尚就说了:你看到虚空否?他就用虚空比喻作本性,拿这个比喻,来当作清净自性,完了!对曰:见!我看到虚空。大通和尚又说了: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相,有何相貌呢?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我们的清净自性,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再念一遍就加强印象了,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虚空是比喻,《起信论》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大乘起信论》诸位有空一定要看,这一部论太重要了!【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我听到这一说,还是没有办法解释我心中的疑惑,【乞和尚开示。】 经文,【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大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那个大通和尚讲的,见知就是知见,还存着一个知见,就是把虚空当作是,就是我们清净自性,拿比喻来跟证量的圣人画等号,是错误的。【故令汝未了】。所以让你没有办法见性,【吾今示汝一偈:不见一法存无见】,【存】就是还执着,我什么都没看到,就象虚空,什么都没有看到,可是,还着一个虚空之见,存无见,虚空什么都没有。我告诉你:这个问题就大了,清净自性是什么统统有,万法具足,知道吗?他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六祖讲:你认为你不见任何的法,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一法统统没有。我告诉你:万法具足,清净自性圆明不动,万法具足。大通和尚就这样:不见一法,认为我没有见到一法,用虚空来比喻,你还是存着一个无见,这个就是知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乌云遮了这个太阳,太阳透不过去啊!【不知一法守空知】,你说不要去知道一切法,但是,你守这个空知。空就是无形无相。守一个虚空的知见,不知一法,你竟然守一个,还有一个虚空,类似虚空这个知见,完了!清净自性就产生变化了,【还如大虚生闪电】。就象太虚空,无缘无故的生出闪电,这一句话,闪电就是多余的。圆明的清净自性,无一法可得:但是也具足万法。而你还着一个空见、空知,存无见,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这句话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楞严经》讲的,叫做头上安头,知道吗?我用我妈妈这个例子,来跟你比喻,你要注意听听看,看你能不能了悟这个自性? 因为我妈妈会讲台语啊,师妈会讲台语,她不会讲国语,她听人家讲,大甲有一个吴居士,吴居士到讲堂来,我妈妈就问他一句,(头上安头,你体会看看)。吴居士!你姓什么?你体会的出来吗?名字把人家叫出来了,还问人家你姓什么?那叫做头上安头,知道吗?我们清净自性,不能知见立知。我们的清净自性,本来就有知见,不能头上安头,立任何的知见。 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瞥】就是暂见,你这个知见,暂时一动念,一生起来。【错认何曾解方便】。注意听喔!错认就是存无见、守空知,认为虚空无知无见,把这个当做是正见,就错了!守空知,存无见,这个就是错认。何曾解方便,这个解方便就是说:不了解我们的如来藏的秘密的道理,不了解我们清净的微妙如来藏心的自性,这个道理。你存无见,守空知,你就不了解,那只是一种方便,你不了解说,我们的清净自性,是应当契入真实境。你没有方便法,看到方便法,又去执着。佛用虚空来比喻,你去执着虚空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把方便误为究竟,把善巧方便,认为就是证量。错认何曾解方便,不懂得佛的方便法,佛的善巧方便,是要你悟入实相的道理啊!错认了存无见,守空知,把它认为就是我们的见性,你就不了解那是佛的善巧方便,叫你悟入实相的道理,你完全不了解。 【汝当一念自知非】,你如果了解一念,自己知道自己是不对。【自己灵光常显现】。灵光常现前:灵光的清净自性,百丈禅师讲得特别的好,他描述了几句话,写得淋漓尽致。百丈禅师说:灵光独照,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远,即如如佛。百丈禅师对这个灵光诠释的特别清楚,说:灵光,我们的清净自性,本具足有般若的光明智慧。灵光独照,独照就没有任何跟它匹比的,绝对的照叫独照。迥脱根尘,迥脱就是超越根尘,六根、六尘,身心世界其实当体即空,纯一个觉性在作用,叫做我们的清净自性,是超越根身、器界的一切相,就是六根、六尘绑不住你。体露真常,不拘文字,我们的体性,显露永恒的真常,它不是文字相,它是实证的境界。心性无染,本自圆成,我们的心性没有染污,本来就是圆满,本来就是成就。但离虚妄的因缘,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百丈禅师的意思是说;你见到一切缘起法,你就特别要清楚,那个是假相。 我告诉你:以前的修行人讲得更贴切更直接:修行人千万不要被相黏住。哇!这个讲得太厉害了,这讲得实在是一针见血,他也不会很麻烦。真正的修行人千万不要被相黏住。我们就是被相黏得死死的,活得痛不欲生,肝肠寸断,我们就是活着这样日子,就是被相黏住,认为有一个实在的老公,认为有一个实在的老婆,认为我有个我,有个我所拥有。世间人就是这样啊,拥有一个我,我的汽车、我的洋房、我的老公,我的房地产、我的事业,统统有我,我所拥有的,这些统统叫做相,修行不要被相黏住。 经文,【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无端起知见】,他存一个无见,守个空知啊,清净自性好端端的,还起一个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着相,求一个菩提:我要求菩提,错了!趣向圣道亦是邪,你没听过吗?动一个念头:我要修成圣人,趣向圣道还是邪,法没有邪正这个东西,绝对的东西,没有邪没有正,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我要悟,我要悟!【宁越昔时迷】。【宁】就是怎么能够超越过去的迷惑颠倒呢?意思是说:动一个念头,拼命的要把它开悟,这个跟过去的迷惑颠倒的人是没什么两样的。 【自性觉源体】,我们的清净自性,觉悟的根本这个体性。【随照枉迁流】。随照就是立知见。我们见一切相,马上就立知见,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我们透视他,没有这个人。相不可得,就是清净自性在作用,这个人是,这个人非,有那个人吗?没有!立知见就坏了。【枉】就是冤枉。随着起任何的知见,动一个知见,加上任何一个知见,统统是头上安头,知见立知。随着起任何的知见,如同流水一般,付诸流水,劳而无功。就象水流注,念念迁流。枉迁流:水这样流下来,煞不住,就是生灭的意思。随照枉迁流就是:随任何一个因缘,立任何一个知见,你就会冤枉的受到迁动,迁流,就象流水无法停止,念念迁流,我们就是过这种日子,从来不觉悟。【不入祖师室】,如果我没有来到六祖祖师室,【茫然趣两头】。守空知,存无见,就是两头。迷迷糊糊的守空知,存空见。 经文,【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我不了解,为什么三乘法又跑出了一个叫做最上乘呢?【愿为教授】。麻烦祖师教导教导。【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你要好好的观照我们的本性,不要着这个外面的法相。【法无四乘】,就是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论这个佛法没有四乘。【人心自有等差】;问题出在我们的心。【见闻转诵是小乘】,只会诵经,这个叫小乘。【悟法解义】,了解这个法,了解里面的道理,在解门下一点功夫,【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后面这句最重要!【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还是在这个【离】字。【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我说:佛法不用很多,这几个字,你也不必求什么师父开示,六祖讲的这几个字,你要把它背下来,贴在墙壁上,每天看就开悟。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为什么万法尽通?没有障碍,不执着、不分别,当然万法尽通啊! 万法具备,清净自性,具足一切无量功德,一切不染着,离诸一切法相,一无所有。我们本来也一无所有啊!你所拥有的东西是假相,但是,因为我们为了生存,我们需要最基本的食衣住行,这个无可厚非。人有具备最基本的食衣住行,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里面,一定要了解,刹那变化就是假相,没有永恒。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一无所有。名最上乘,【乘是行义】,好好的去做,去走。【不在口争】,不是在跟人家一直争论,真正一个大修行人他会跟你争论啊?【汝须自修,莫问吾…
《<六祖坛经>讲座第五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