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事无常,没有东西可以追求。
所以,这一句解释一下: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驱逐,就是无常刹那变化……由出生慢慢成长,到了年轻有那么像一朵花,对不对?十八一朵花,八十像苦瓜,拉不起来了,抺上这些粉的时候,那些粉都集中在一块,没办法推散开来,皮肤它就一直……。
有一天我们去观光,观光,他就介绍了,他说:我今天带你们去看一个辣妹,十八岁,十八岁。这十八岁,大家就眼睛一亮,十八岁,身材很好喔!她从“十八岁”就开始卖茶叶蛋了,结果因为海峡两岸相隔了六十年,她还在卖茶叶蛋,从十八卖到七十八,从十八岁卖到七十八,从年轻这样卖到老,还在卖茶叶蛋!
这个当然是讲讲笑话啦。可见我们衰老跟死亡就是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宛如牧人,牧羊人那个牧人,拿着一支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一刻都不能停留。
我们现在也是啊,一刻也不能停留,我们的老化、我们的衰老,所以,修行是当急之务!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十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你应当彻底地认识它,我们用般若的智慧,彻底的透视相的不实在性,这个就是修行。相,种种的相会变化,树,花草树木会变化;乃至于矿石也会变化,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它不会变化,所以,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第六十五句:无常就是一种苦,很微细的苦,一般众生很难去觉察、观察到。
第六十五句:无常就是一种苦,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就是因为它变化得太微细,一般人不容易觉察,所以,他就会花天啦、酒地啦,什么都来,如果懂得无常的人,他就会警惕自己:青春能有几时?什么: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呢?就是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有智慧,而且感觉很敏锐的人,才能觉察出它的不完美。
换句话说:我们一投胎在这个世间,就应当了解生命的不完美,所以要学佛。因此在《楞严经》,佛开示我们:相妄性真。相是不完美的,只有本性是完美的,本性是无相,不离相,不是相,不离相,性相是不二的。所以,诸位!你要开采那种清净的本性,用生命去守住清净心,那个就真;如果你一直在相上打转,讲经说法都是在相上打转,那么,给众生的不是究竟第一义谛。如果你的修行在相上一直执著,那么,你也不能真正地了解正法是什么。所以,虚妄的东西要放下,真实的东西我们要珍惜和拥有。虚妄的东西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的东西就不是真实性,因为它会变化、会有变质,总有一天会消失,无论你多甜蜜的家庭,有一天爸爸会先走,或者是妈妈会先走,有的比较不幸,小朋友先走,谁要先死不一定啊!对不对?
再念一遍: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觉察出它的不完美,一般众生很难去觉察、观察到。
【译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察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第六十六句,佛陀说: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当我们跳舞跳到尽兴的时候,很快,灯红酒绿就散了,很快就散了!当我们觉得很快乐的那一刹那,它不能持久,很快就变了,苦就到了。所以,佛陀说: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个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子。】
第六十七句:“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条件就是缘起,借着因缘的种种条件而凑成的东西,其实都是无常的。就像讲堂一样,今天我们建了文殊讲堂,今天过农历年,大家聚在一起,这个条件具足的时候,所有的条件具足,我们方便说:今天是大年初一,师父有开示讲经说法;但是,真相是什么?真相:都是无常,它会变化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日子。
再念一遍,第六十七句: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达到清净的路、路子。
所以,善于观察,才能脱离种种的痛苦;世间人之所以有种种的痛苦,就是不善于观察,没有般若的智慧,硬要执著、硬是分别,所以,过得很辛苦!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第六十八句: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进而达到)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好!解释一下。
第六十八句:能够真正洞悉,洞悉就是彻底地了悟,能够彻底地了悟苦恼的真相,真相就是这有前因后果,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活得这么痛苦?它一定有前因、有后果,喔!原来是贪嗔痴太重,原来是对这个五欲六尘难以割舍,原来是追求这个假相,死执不放,所以,我们的苦就没有办法停止,原来是这样子,那么,我们就把欲望放淡泊一点,六根追求六尘,产生的六种妄识,这个苦就一直来。那我们现在知道了,六根攀缘六尘,都知道那是无常,都是缘起性,缘起性就是空性。所以,《楞伽经》告诉我们,自觉圣智即是佛,自己觉悟自己的清净自性,自觉圣智即是佛,法法本空即悟法,自觉圣智,圣人的圣,自己觉悟自己有圣人的智慧,叫做自觉圣智即是佛。法法本空即悟法,如果你了解,法法——每个事物或者理,全部都是毕竟空,法法本空即悟法,这个就了解佛所说的法。法法本空,佛所说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著,因为法法本来就空,因言遣言,因为用种种的语言、文字、方便,让你放下,所以,佛说:我说了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法,这就告诉你:本性是不可说的意思。所以,了悟法法本空,回归如来藏性,诸法皆空、皆不可得,也不可说。和合无诤即是僧,一个人的心性和合无诤,没有能所,一种悯怀,没有能所,没有能缘的意识心、没有所攀缘的外尘境,能缘的意识心、所缘的外尘境,都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如来藏性就像一棵树,六识就像树的影子,你不要看到树的影子就执著;但是,虽然是树的影子,可是,那是真树所影现出来的;虽然是意识心,不是真心,可是意识心当下空,就是如来藏心,不能离开当下,不能离开当下。
当我们能够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的时候,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我们这个苦恼到底怎么来的,我们应当去透视它,我们应当去了悟它,不要被它迷惑。所以,简单讲:被相所迷惑的就是凡夫众生;超越一切相的就是诸佛,能于一切相自在解脱,不取、不著、不贪染、不起嗔恨心,能够平等、大慈就是佛陀。也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进而达到没有苦恼的境界,没有苦恼的境界,我们称为涅槃,小乘只有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大乘的名词就很多,什么一实相啦、如来藏性、海印三昧、大般涅槃妙心、如如、真如、究竟解脱,这个都是大乘的名词。进而达到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所以,你今天为什么要学佛?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消除种种的不幸和痛苦。所以,在座诸位!有学佛的人生观,跟没有学佛的人生观,是完全不同的,是完全不同的。
十、待人
(第十小段:待人,待人就是处世待人。我们讲七十分钟就好。第十句(小段)就是待人,对待,如何对待别人。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要修行,你就必需拥有佛陀的正知正见。所以,修行,知见决定一切,没有正知正见,那就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也不可能解脱。处世,态度决定一切,你用什么态度,人家就会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你。所以,还没有修行以前,要先学修养和做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着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六十九句: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着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一句很重要的,你要让苦恼消失得无影无踪吗?记着!待人热诚,要很真诚,举止要文雅,意思就是不要粗鲁,只要每天充满着喜悦,充满着喜悦就是有佛的智慧,了悟一切法毕竟空,知道这个都是缘起的幻相。或者是有一天,在未来的时间、空间,我们一定会消失在这个世间,我们对这个生命,人身、宇宙所有的执著,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也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因此随缘,能够用,知道什么东西都不是我的,那就不需要这样的执著,什么都看得开,纵然吃亏、委屈,也不跟他斤斤计较,你的福报就慢慢地累积……福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学佛就学懂得忍辱、懂得退让、和合无诤,原来学佛是学这个,这样就可以累积自己的福报;什么都要站赢的一个角度、什么都要攻击别人、什么都要伤害别人、讲话尖酸刻薄,这个人没有福报,等到你要用人的时候,没有人要让你用,跑了光光,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你这个人做人这么失败,要用人,一个朋友统统没有!所以,从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像吃亏;但是,其实是占便宜,为什么?我活了这一大把年纪,我认为,委屈的人有福报,受冤枉的人有福报,有福报,受批评的人有福报,你什么都把它忍下来,咦?很奇怪喔,那个福报,就像江河汇集到大海,汇集到大海,不解释、不计较,也不攻击人家、不伤害人家,那个福报它就一直累积、一直累积……所以,诸位!受委屈的人有福报,受批评的人有福报、受伤害的人有福报,你用般若智慧把它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
再念一遍: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着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
《佛陀的格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