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的格言▪P10

  ..续本文上一页讲了第八小段第五十六句,今天要接下去。“佛陀的格言第二集”。

  九、愁苦(悲愁的愁,痛苦的苦。)

  诸位!你要全神贯注,今天来讲,不必说一百句或者五十句你都听得很法喜,这里面只要一句话,一句话就好,你听得契入你的内心,终生奉持,那就终生受用不尽,一句话就好!我只要求你理解一句话、一个例子、一个典故,终生都会受用!第九小段:愁苦。第五十七句,这是接义工大会的,师父尽量用白话来解释,单刀直入地解释,免得在语言、文字上绕,你听不清楚。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智慧的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也就是说:这个人时时刻刻什么都自私自利,任何事情只考虑到我,吃饭的时候,只要我吃饱就好,毫不考虑别人;赚钱的时候只考虑自己,也不懂得说四周围的人也要有一点收入,什么都是以自己,那么,你的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因为法性本来就空,没有一个真正的可以执著的我。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意思就是:处处都是自私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你的忧愁逃不掉的。

  因此佛教讲一切法无我,要大我,所以,执著,当你执著某一点的时候,你将会失去整个虚空。因此我们要理解,如果你要修行,你要守住两个原则,起步要修行,或者是行菩萨道,你一定要懂得布施跟分享,这样你的内心才会快乐。布施不一定是金钱,有时间布施时间,有空间布施空间,有金钱布施金钱,有任何的东西,只要你多余的,可以帮助别人的,都可以发这个心。

  所以,修行首重布施,因为要开佛的智慧太遥远了,先学买懂得布施,这个布施,慢慢把这个私、自私自利化为平等。第二、你要懂得分享,懂得分享,像师父今天,弘法是我的天职,我今天出家二、三十年,我知道佛陀的正法可以解救众生,我不会把它占为己有,只要我有因缘上台,我愿意跟这些法师、愿意跟这些善根深厚的、慈悲的护法居士们,共同分享佛陀的正法,师父的心从来没有自私过。分享就是丰富自己,诸位要有正确的观念,懂得分享的人,才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生命的意义。譬如说你很有钱,那做什么呢?如果你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布施,你的心、心智——心中的智慧会止住:我很有钱!因此我们要了解佛陀的本意,也就是说:这个世间其实没有东西是你的。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向大自然借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借的,借了什么东西?我们向大自然借了地,借了地、借了水、借了火、借了风,我们这个身体,其实都是向大自然借的,借重父母的因缘生了我们,我们所吃的食物都取自于大地。所以,我们向大地借的东西,到了有一天,我们一定要回归大地、归还大地。今天,譬如说你在高雄,你去高雄,向高雄市立图书馆去借一本书,这一本书不是你的,你看完了这一本书,应该怎么样?要归还图书馆。是不是?对不对?我们也是一样的,在座诸位!因缘生的这个假的色身,有一天一定会死亡,一定要归还大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所以,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很公平的。问题就是说:你从生到死,你有做过几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是重点。同样是一个虚幻的、缘起的假的生命,但是,你有没有做过一件让人家值得赞叹的善事?有没有?或者是一辈子都干坏事?所以,背后就有一股业力在支配着你,因此你投胎转世,由不得你,因为由业力来作主。因此了解佛法的人,就懂得如何来升华自己,他对这个身、心,知道一定要交出来,任何的房地产啦、房子,或者是你的车子,诸位!这个世间,没有一样的东西是你的,全部都是向大自然借的,我们学佛要有这么样很正确的观念:喔!原来包括我这个色身都是借来的!借来就必需要还。因此我们这个身体,包括我所拥有的这些钱财,就没有一样东西你带得走,统统要还!那么与其等到死的时候,留了那么一堆的财产:房地产、汽车,不如早一点把它布施。知道吗?

  所以,学佛的第一个步骤,要懂得布施和分享,要理解佛的那一颗心,慢慢慢慢……你日子就会过得快快乐乐的,这个就是智慧。

  第五十七句,师父再念一遍: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拜佛应当要理解佛的那一颗心,否则只是憨憨地拜,世间没有憨憨佛,每一尊佛都很有智慧!对不对?来了,就只是憨憨地拜,等一下吃饱饭,也不懂得佛法,下午再来拜,算是有一点点善根,不过就是憨憨的。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贪是一切苦恼的根本,贪:贪心的贪。)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所以,佛陀说:在这个涅槃的境界里,在智慧圣人的境界里,是没有忧愁的,也没有激烈的情欲,特别指的这个金钱、男女,没有这个东西,因为它是虚幻的,也没有所谓的失望。因为你有得有失,这是凡夫;令心无所增减,没有得失,这个就是圣人的心境,法法本来空,空就没有所谓得,也没有所谓失,一切法本自无生,当然,现在也不灭。

  师父再念一遍,五十八句:

  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这个是指佛陀,所以佛陀说):在(涅槃的)境界里(面)没有忧愁,(在涅槃般若智慧里面,是)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任何所谓的)失望。

  师父就直接把它翻译成白话了。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第五十九句:贪爱一百件事物,(你)就(得)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件,五件,两件事物,(你)就(会)有九十个(烦恼),十个,五个,两个烦恼。(乃至于贪著一个东西,你就有一个烦恼,贪就是烦恼的累积数。)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

  第六十句: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你的内心到底在执著什么?

  六十句,这个世间,你注意看,花,插好的花,会慢慢慢慢地凋谢、枯萎;一杯牛奶放着,会慢慢地发臭;人慢慢地成长,花样的年华,有几分迷人,到老的时候,身体、牙齿就不行了,再来,全身都会发出臭味。

  世界变迁不已,包括我们这个色身,它就一定会变化,诸位!你所以执著的美貌、青春,很快它就会消失!所以,世间变迁不已,并非是长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十一句:任何事物,有生(定)必有灭。不要太在意得失。

  任何的事物,你有生、有缘起,一定会有缘灭,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改变的,也不是说释迦牟尼佛就可以改变这个现况、改变人身、宇宙;释迦牟尼佛是觉悟,彻底地觉悟生命的真相,而把这个生命、宇宙的真相来传递给你、告诉你,而佛陀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所以,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他发现了事事物物有生必有灭,刹那生、刹那灭、刹那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

  所以,修行不修行,不是佛陀的责任,是我们个人的,我们个人的。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十二,第六十二句:生、老、病、死、(种种的苦、)忧伤和失望,(或者是)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不满足就是对这个也牢骚、对那个也牢骚,对这个也不满、对那个也不满,就是什么统统有意见,活不下去!记得!佛陀说:)这样存在的属性都是苦的!“属”就是属性,属于哪一方面的属,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的。

  意思就是说: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是永远不满足的欲望:今天金钱太少了,或者是名望太少了、荣耀太少了,或者是房地产太少了,或者是说生了两个还不够,认为我的儿子不好,再生,生了十个,就一直生,永远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的。

  简单讲:生,人一出生,出生,他就是苦;但是,话讲回来,没有苦的人生,还不值得活下来,因为三世诸佛,以苦为良师,没有苦,你还没办法觉悟呢!所以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伤的时候苦、失望也苦;跟自己不喜欢的人住在一直也苦;欲望太多也苦、贪嗔痴也苦,这个世间,没有一件事情不是苦的。

  意思就是说:生、老、病、死、忧伤、失望,或者是跟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远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属性都是苦,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事情不苦;但是,没关系,苦的当下它有真理,问题是你能不能体会这个真理?如果体会这个真理,就可以把苦转成解脱。因此佛法是要做什么的?佛法就是要解决人生的痛苦,才有佛法,要让每一个人更自在,要让每一个人更解脱,才需要佛法。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第六十三句: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着棍子赶着牛群到牧场。

  衰老,就是我们一天一天老化,老化,有时候在电视上看这些影星、歌星,老了以后,因为地心有引力,他就是这个皮会下垂,下垂,稍微有一点下垂了,他就去做小针美容;下垂了,去打肉毒杆菌,打到硬块,肉毒杆菌,结果有的肿起来,这边没有办法消,变成高低边。到了没有办法了,哎呀!年岁太大了,又是歌星、影星super star,只好去开刀,从这边开,拉皮,拉皮,看起来不自然的美,有的时候拉得很美;但是,问题来了,地心引力不会减退啊,他还继续、继续老……七、八十岁还去拉皮,八十、九十再继续去拉皮,到最后,拉拉皮也没有用,挽不回青春了;可是,他仍然不放弃,直到一百岁了……一百岁还要再拉皮?不需要了啦!因为这个世间,就是渐渐老化。

  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闯哪里,总在棺材里。

  不论你怎么搞,都要进棺材,没有例外!那么,有这样子的观念了,修行有个启动力,原来…

《佛陀的格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死亡的艺术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