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格言▪P10

  ..續本文上一頁講了第八小段第五十六句,今天要接下去。“佛陀的格言第二集”。

  九、愁苦(悲愁的愁,痛苦的苦。)

  諸位!你要全神貫注,今天來講,不必說一百句或者五十句你都聽得很法喜,這裏面只要一句話,一句話就好,你聽得契入你的內心,終生奉持,那就終生受用不盡,一句話就好!我只要求你理解一句話、一個例子、一個典故,終生都會受用!第九小段:愁苦。第五十七句,這是接義工大會的,師父盡量用白話來解釋,單刀直入地解釋,免得在語言、文字上繞,你聽不清楚。

  【五七、執著自我的人,心智(智慧的智,心智)將會受到幹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

  也就是說:這個人時時刻刻什麼都自私自利,任何事情只考慮到我,吃飯的時候,只要我吃飽就好,毫不考慮別人;賺錢的時候只考慮自己,也不懂得說四周圍的人也要有一點收入,什麼都是以自己,那麼,你的心智將會受到幹擾,因爲法性本來就空,沒有一個真正的可以執著的我。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意思就是:處處都是自私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你的憂愁逃不掉的。

  因此佛教講一切法無我,要大我,所以,執著,當你執著某一點的時候,你將會失去整個虛空。因此我們要理解,如果你要修行,你要守住兩個原則,起步要修行,或者是行菩薩道,你一定要懂得布施跟分享,這樣你的內心才會快樂。布施不一定是金錢,有時間布施時間,有空間布施空間,有金錢布施金錢,有任何的東西,只要你多余的,可以幫助別人的,都可以發這個心。

  所以,修行首重布施,因爲要開佛的智慧太遙遠了,先學買懂得布施,這個布施,慢慢把這個私、自私自利化爲平等。第二、你要懂得分享,懂得分享,像師父今天,弘法是我的天職,我今天出家二、叁十年,我知道佛陀的正法可以解救衆生,我不會把它占爲己有,只要我有因緣上臺,我願意跟這些法師、願意跟這些善根深厚的、慈悲的護法居士們,共同分享佛陀的正法,師父的心從來沒有自私過。分享就是豐富自己,諸位要有正確的觀念,懂得分享的人,才懂得什麼叫做真正的生命的意義。譬如說你很有錢,那做什麼呢?如果你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布施,你的心、心智——心中的智慧會止住:我很有錢!因此我們要了解佛陀的本意,也就是說:這個世間其實沒有東西是你的。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向大自然借的東西,一定要歸還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借的,借了什麼東西?我們向大自然借了地,借了地、借了水、借了火、借了風,我們這個身體,其實都是向大自然借的,借重父母的因緣生了我們,我們所吃的食物都取自于大地。所以,我們向大地借的東西,到了有一天,我們一定要回歸大地、歸還大地。今天,譬如說你在高雄,你去高雄,向高雄市立圖書館去借一本書,這一本書不是你的,你看完了這一本書,應該怎麼樣?要歸還圖書館。是不是?對不對?我們也是一樣的,在座諸位!因緣生的這個假的色身,有一天一定會死亡,一定要歸還大地,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所以,沒有什麼不公平的,很公平的。問題就是說:你從生到死,你有做過幾件有意義的事情?這個是重點。同樣是一個虛幻的、緣起的假的生命,但是,你有沒有做過一件讓人家值得贊歎的善事?有沒有?或者是一輩子都幹壞事?所以,背後就有一股業力在支配著你,因此你投胎轉世,由不得你,因爲由業力來作主。因此了解佛法的人,就懂得如何來升華自己,他對這個身、心,知道一定要交出來,任何的房地産啦、房子,或者是你的車子,諸位!這個世間,沒有一樣的東西是你的,全部都是向大自然借的,我們學佛要有這麼樣很正確的觀念:喔!原來包括我這個色身都是借來的!借來就必需要還。因此我們這個身體,包括我所擁有的這些錢財,就沒有一樣東西你帶得走,統統要還!那麼與其等到死的時候,留了那麼一堆的財産:房地産、汽車,不如早一點把它布施。知道嗎?

  所以,學佛的第一個步驟,要懂得布施和分享,要理解佛的那一顆心,慢慢慢慢……你日子就會過得快快樂樂的,這個就是智慧。

  第五十七句,師父再念一遍:執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幹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憂愁。

  拜佛應當要理解佛的那一顆心,否則只是憨憨地拜,世間沒有憨憨佛,每一尊佛都很有智慧!對不對?來了,就只是憨憨地拜,等一下吃飽飯,也不懂得佛法,下午再來拜,算是有一點點善根,不過就是憨憨的。

  【五八、對任何事物沒有貪執的人,就沒有苦惱。(貪是一切苦惱的根本,貪:貪心的貪。)所以我說:在這種境界裏沒有憂愁,沒有激烈的情欲,也沒有失望。】

  所以,佛陀說:在這個涅槃的境界裏,在智慧聖人的境界裏,是沒有憂愁的,也沒有激烈的情欲,特別指的這個金錢、男女,沒有這個東西,因爲它是虛幻的,也沒有所謂的失望。因爲你有得有失,這是凡夫;令心無所增減,沒有得失,這個就是聖人的心境,法法本來空,空就沒有所謂得,也沒有所謂失,一切法本自無生,當然,現在也不滅。

  師父再念一遍,五十八句:

  對任何事物沒有貪執的人,就沒有苦惱。所以我說(這個是指佛陀,所以佛陀說):在(涅槃的)境界裏(面)沒有憂愁,(在涅槃般若智慧裏面,是)沒有激烈的情欲,也沒有(任何所謂的)失望。

  師父就直接把它翻譯成白話了。

  【五九、貪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貪愛九十件,十件,五件,兩件事物,就有九十個,十個,五個,兩個煩惱。】

  第五十九句:貪愛一百件事物,(你)就(得)有一百個苦惱,貪愛九十件,十件,五件,兩件事物,(你)就(會)有九十個(煩惱),十個,五個,兩個煩惱。(乃至于貪著一個東西,你就有一個煩惱,貪就是煩惱的累積數。)

  【六○、世界變遷不已,並非是長久不變的。】

  第六十句:世界變遷不已,並非是長久不變的。你的內心到底在執著什麼?

  六十句,這個世間,你注意看,花,插好的花,會慢慢慢慢地凋謝、枯萎;一杯牛奶放著,會慢慢地發臭;人慢慢地成長,花樣的年華,有幾分迷人,到老的時候,身體、牙齒就不行了,再來,全身都會發出臭味。

  世界變遷不已,包括我們這個色身,它就一定會變化,諸位!你所以執著的美貌、青春,很快它就會消失!所以,世間變遷不已,並非是長久不變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滅。】

  六十一句:任何事物,有生(定)必有滅。不要太在意得失。

  任何的事物,你有生、有緣起,一定會有緣滅,這是大自然的法則,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改變的,也不是說釋迦牟尼佛就可以改變這個現況、改變人身、宇宙;釋迦牟尼佛是覺悟,徹底地覺悟生命的真相,而把這個生命、宇宙的真相來傳遞給你、告訴你,而佛陀也沒有能力去改變它。所以,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他發現了事事物物有生必有滅,刹那生、刹那滅、刹那無常,緣起性空的道理。

  所以,修行不修行,不是佛陀的責任,是我們個人的,我們個人的。

  【六二、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

  六十二,第六十二句:生、老、病、死、(種種的苦、)憂傷和失望,(或者是)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不滿足就是對這個也牢騷、對那個也牢騷,對這個也不滿、對那個也不滿,就是什麼統統有意見,活不下去!記得!佛陀說:)這樣存在的屬性都是苦的!“屬”就是屬性,屬于哪一方面的屬,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的。

  意思就是說:生、老、病、死、憂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或者是永遠不滿足的欲望:今天金錢太少了,或者是名望太少了、榮耀太少了,或者是房地産太少了,或者是說生了兩個還不夠,認爲我的兒子不好,再生,生了十個,就一直生,永遠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的。

  簡單講:生,人一出生,出生,他就是苦;但是,話講回來,沒有苦的人生,還不值得活下來,因爲叁世諸佛,以苦爲良師,沒有苦,你還沒辦法覺悟呢!所以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傷的時候苦、失望也苦;跟自己不喜歡的人住在一直也苦;欲望太多也苦、貪嗔癡也苦,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情不是苦的。

  意思就是說:生、老、病、死、憂傷、失望,或者是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遠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屬性都是苦,這個世間沒有一種事情不苦;但是,沒關系,苦的當下它有真理,問題是你能不能體會這個真理?如果體會這個真理,就可以把苦轉成解脫。因此佛法是要做什麼的?佛法就是要解決人生的痛苦,才有佛法,要讓每一個人更自在,要讓每一個人更解脫,才需要佛法。

  【六叁、衰老和死亡驅逐衆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裏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

  第六十叁句:衰老和死亡驅逐衆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裏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

  衰老,就是我們一天一天老化,老化,有時候在電視上看這些影星、歌星,老了以後,因爲地心有引力,他就是這個皮會下垂,下垂,稍微有一點下垂了,他就去做小針美容;下垂了,去打肉毒杆菌,打到硬塊,肉毒杆菌,結果有的腫起來,這邊沒有辦法消,變成高低邊。到了沒有辦法了,哎呀!年歲太大了,又是歌星、影星super star,只好去開刀,從這邊開,拉皮,拉皮,看起來不自然的美,有的時候拉得很美;但是,問題來了,地心引力不會減退啊,他還繼續、繼續老……七、八十歲還去拉皮,八十、九十再繼續去拉皮,到最後,拉拉皮也沒有用,挽不回青春了;可是,他仍然不放棄,直到一百歲了……一百歲還要再拉皮?不需要了啦!因爲這個世間,就是漸漸老化。

  天是棺材蓋,地是棺材底,無論闖哪裏,總在棺材裏。

  不論你怎麼搞,都要進棺材,沒有例外!那麼,有這樣子的觀念了,修行有個啓動力,原來…

《佛陀的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死亡的藝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