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事無常,沒有東西可以追求。
所以,這一句解釋一下:衰老和死亡驅逐衆生的生命,驅逐,就是無常刹那變化……由出生慢慢成長,到了年輕有那麼像一朵花,對不對?十八一朵花,八十像苦瓜,拉不起來了,抺上這些粉的時候,那些粉都集中在一塊,沒辦法推散開來,皮膚它就一直……。
有一天我們去觀光,觀光,他就介紹了,他說:我今天帶你們去看一個辣妹,十八歲,十八歲。這十八歲,大家就眼睛一亮,十八歲,身材很好喔!她從“十八歲”就開始賣茶葉蛋了,結果因爲海峽兩岸相隔了六十年,她還在賣茶葉蛋,從十八賣到七十八,從十八歲賣到七十八,從年輕這樣賣到老,還在賣茶葉蛋!
這個當然是講講笑話啦。可見我們衰老跟死亡就是驅逐衆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裏拿著棍子,宛如牧人,牧羊人那個牧人,拿著一支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一刻都不能停留。
我們現在也是啊,一刻也不能停留,我們的老化、我們的衰老,所以,修行是當急之務!
【六四、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十四: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你應當徹底地認識它,我們用般若的智慧,徹底的透視相的不實在性,這個就是修行。相,種種的相會變化,樹,花草樹木會變化;乃至于礦石也會變化,這個世間,沒有一種東西它不會變化,所以,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無常就是一種(很微細的)苦。】
第六十五句:無常就是一種苦,很微細的苦,一般衆生很難去覺察、觀察到。
第六十五句:無常就是一種苦,無常就是一種很微細的苦,就是因爲它變化得太微細,一般人不容易覺察,所以,他就會花天啦、酒地啦,什麼都來,如果懂得無常的人,他就會警惕自己:青春能有幾時?什麼:無常就是一種很微細的苦呢?就是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産生變質、變遷、消失的現象,所以,有智慧,而且感覺很敏銳的人,才能覺察出它的不完美。
換句話說:我們一投胎在這個世間,就應當了解生命的不完美,所以要學佛。因此在《楞嚴經》,佛開示我們:相妄性真。相是不完美的,只有本性是完美的,本性是無相,不離相,不是相,不離相,性相是不二的。所以,諸位!你要開采那種清淨的本性,用生命去守住清淨心,那個就真;如果你一直在相上打轉,講經說法都是在相上打轉,那麼,給衆生的不是究竟第一義谛。如果你的修行在相上一直執著,那麼,你也不能真正地了解正法是什麼。所以,虛妄的東西要放下,真實的東西我們要珍惜和擁有。虛妄的東西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的東西就不是真實性,因爲它會變化、會有變質,總有一天會消失,無論你多甜蜜的家庭,有一天爸爸會先走,或者是媽媽會先走,有的比較不幸,小朋友先走,誰要先死不一定啊!對不對?
再念一遍:無常就是一種很微細的苦,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産生變質、變遷、消失的現象,所以,感覺敏銳的人,才能覺察出它的不完美,一般衆生很難去覺察、觀察到。
【譯注: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産生變質、變遷,消失的現象。所以感覺敏銳的人才能察覺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當一個人擁有快樂時,這快樂仍然無法永遠持久。】
第六十六句,佛陀說:甚至當一個人擁有快樂時,這快樂仍然無法永遠持久。
當我們跳舞跳到盡興的時候,很快,燈紅酒綠就散了,很快就散了!當我們覺得很快樂的那一刹那,它不能持久,很快就變了,苦就到了。所以,佛陀說:甚至當一個人擁有快樂時,這個快樂仍然無法永遠持久。
【六七、“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當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達到清淨的路子。】
第六十七句:“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條件就是緣起,借著因緣的種種條件而湊成的東西,其實都是無常的。就像講堂一樣,今天我們建了文殊講堂,今天過農曆年,大家聚在一起,這個條件具足的時候,所有的條件具足,我們方便說:今天是大年初一,師父有開示講經說法;但是,真相是什麼?真相:都是無常,它會變化的。)當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達到清淨的日子。
再念一遍,第六十七句: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當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達到清淨的路、路子。
所以,善于觀察,才能脫離種種的痛苦;世間人之所以有種種的痛苦,就是不善于觀察,沒有般若的智慧,硬要執著、硬是分別,所以,過得很辛苦!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惱的真相,也就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沒有苦惱的境界和消除苦惱的途徑。】
第六十八句:能真正洞悉苦惱的真相,也就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進而達到)沒有苦惱的境界和消除苦惱的途徑。
好!解釋一下。
第六十八句:能夠真正洞悉,洞悉就是徹底地了悟,能夠徹底地了悟苦惱的真相,真相就是這有前因後果,爲什麼我們今天會活得這麼痛苦?它一定有前因、有後果,喔!原來是貪嗔癡太重,原來是對這個五欲六塵難以割舍,原來是追求這個假相,死執不放,所以,我們的苦就沒有辦法停止,原來是這樣子,那麼,我們就把欲望放淡泊一點,六根追求六塵,産生的六種妄識,這個苦就一直來。那我們現在知道了,六根攀緣六塵,都知道那是無常,都是緣起性,緣起性就是空性。所以,《楞伽經》告訴我們,自覺聖智即是佛,自己覺悟自己的清淨自性,自覺聖智即是佛,法法本空即悟法,自覺聖智,聖人的聖,自己覺悟自己有聖人的智慧,叫做自覺聖智即是佛。法法本空即悟法,如果你了解,法法——每個事物或者理,全部都是畢竟空,法法本空即悟法,這個就了解佛所說的法。法法本空,佛所說的法皆不可取,不可著,因爲法法本來就空,因言遣言,因爲用種種的語言、文字、方便,讓你放下,所以,佛說:我說了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這就告訴你:本性是不可說的意思。所以,了悟法法本空,回歸如來藏性,諸法皆空、皆不可得,也不可說。和合無诤即是僧,一個人的心性和合無诤,沒有能所,一種憫懷,沒有能所,沒有能緣的意識心、沒有所攀緣的外塵境,能緣的意識心、所緣的外塵境,都是如來藏性所影現出來的。如來藏性就像一棵樹,六識就像樹的影子,你不要看到樹的影子就執著;但是,雖然是樹的影子,可是,那是真樹所影現出來的;雖然是意識心,不是真心,可是意識心當下空,就是如來藏心,不能離開當下,不能離開當下。
當我們能夠真正洞悉苦惱的真相的時候,也就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我們這個苦惱到底怎麼來的,我們應當去透視它,我們應當去了悟它,不要被它迷惑。所以,簡單講:被相所迷惑的就是凡夫衆生;超越一切相的就是諸佛,能于一切相自在解脫,不取、不著、不貪染、不起嗔恨心,能夠平等、大慈就是佛陀。也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進而達到沒有苦惱的境界,沒有苦惱的境界,我們稱爲涅槃,小乘只有一個名詞,叫做涅槃;大乘的名詞就很多,什麼一實相啦、如來藏性、海印叁昧、大般涅槃妙心、如如、真如、究竟解脫,這個都是大乘的名詞。進而達到沒有苦惱的境界,和消除苦惱的途徑。
所以,你今天爲什麼要學佛?我們今天爲什麼要學佛?就是要消除種種的不幸和痛苦。所以,在座諸位!有學佛的人生觀,跟沒有學佛的人生觀,是完全不同的,是完全不同的。
十、待人
(第十小段:待人,待人就是處世待人。我們講七十分鍾就好。第十句(小段)就是待人,對待,如何對待別人。修行,知見決定一切;處世,態度決定一切,如果你要修行,你就必需擁有佛陀的正知正見。所以,修行,知見決定一切,沒有正知正見,那就不可能達到目的地,也不可能解脫。處世,態度決定一切,你用什麼態度,人家就會用什麼態度來對待你。所以,還沒有修行以前,要先學修養和做人。)
【六九、待人熱誠,舉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苦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第六十九句:待人熱誠,舉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苦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一句很重要的,你要讓苦惱消失得無影無蹤嗎?記著!待人熱誠,要很真誠,舉止要文雅,意思就是不要粗魯,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充滿著喜悅就是有佛的智慧,了悟一切法畢竟空,知道這個都是緣起的幻相。或者是有一天,在未來的時間、空間,我們一定會消失在這個世間,我們對這個生命,人身、宇宙所有的執著,都沒有任何的意義。所以,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也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因此隨緣,能夠用,知道什麼東西都不是我的,那就不需要這樣的執著,什麼都看得開,縱然吃虧、委屈,也不跟他斤斤計較,你的福報就慢慢地累積……福是一點一滴地積起來,學佛就學懂得忍辱、懂得退讓、和合無诤,原來學佛是學這個,這樣就可以累積自己的福報;什麼都要站贏的一個角度、什麼都要攻擊別人、什麼都要傷害別人、講話尖酸刻薄,這個人沒有福報,等到你要用人的時候,沒有人要讓你用,跑了光光,沒有人要跟你做朋友,你這個人做人這麼失敗,要用人,一個朋友統統沒有!所以,從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像吃虧;但是,其實是占便宜,爲什麼?我活了這一大把年紀,我認爲,委屈的人有福報,受冤枉的人有福報,有福報,受批評的人有福報,你什麼都把它忍下來,咦?很奇怪喔,那個福報,就像江河彙集到大海,彙集到大海,不解釋、不計較,也不攻擊人家、不傷害人家,那個福報它就一直累積、一直累積……所以,諸位!受委屈的人有福報,受批評的人有福報、受傷害的人有福報,你用般若智慧把它轉識成智,轉煩惱成菩提。
再念一遍:待人熱誠,舉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滿著喜悅,苦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七○、情感是由過去的緣份和今世的憐愛所…
《佛陀的格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