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P6

  ..续本文上一页乱非相,上二句是指细色,这二句是指粗色,也就是虚妄的身境,内、外四大,内四大是地、水、火、风,外四大也是地、水、火、风,难道山河大地不是地、水、火、风构成的?你看大海,就水啊;山的岩石,就地啊!风一吹来,风啊,我们内在里面也会呼吸啊;火,我们身上有温度,一切都有热气,太阳也有热气,火啊!所以,内四大、外四大,其实这是平等的。因此佛说:人类生而平等,任何一个人,没有权利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佛陀的思想。人打从一出生就是平等,人没有权利伤害任何人,你不够资格!内四大有生、老、病、死,它会刹那生灭,这是一个过程;外四大有生、住、异、灭。所以,诸位!生者哪有喜呢?死时就不用悲。为什么?它是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它就是这样子。人不会死,就变老妖怪了,人不会死多可怕?牙齿都掉光了,眼皮都下垂了!人家说:哎呀!师父,祝你活二百!我说:不用不用,给你就好!就说:慧律法师,您讲经功德很大,我听您的讲经以后,感受很深,我很受益。我在佛前舍掉十年的阳寿给您用!我说:不用不用了,用不完了!你茶叶多送我二瓶就好,已经有好几百个人,几千个人舍寿给我了,每一个人舍一年,我不就变成老妖精了?怎么活得完呢?现在牙齿都快掉光了,活二百岁怎么得了?我常常讲:这是残忍的祝福!你没听过这句话?祝你活二百岁,你要吗?要的举手,我舍寿给你!受不了,光是病苦就很折磨人了!在佛陀的角度观念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法则;外四大生、住、异、灭,就是这样子。简单讲:释迦世尊绝对不会为这个内四大、外四大而伤心,或者太激动,不会!佛陀只有一件事情会欢喜,就是佛欢喜日那一天。结夏安居结束以后,这些比丘都证阿罗汉果,佛陀最欢喜,叫做佛欢喜日。只有一件事情让佛欢喜,就是好好修行,以报佛恩,就是好好修行,佛最高兴你这样子。你拿什么供养来,佛陀也是这样;捧了很多花来,佛陀也是这样子。泡了上好茶给佛陀喝,佛陀也是赞叹你;但是,佛没有欢喜日。佛陀的最大欢喜,就是大家好好修行证果。

  底下,狂乱不定,毕竟皆空,故曰非相,非相就是空相,诸法空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种种的相其实是空,那么你就见到了如来,即见如来。我们只要有透视的能力,比如说一朵花跟虚空,它是一样的。花本身看来是缘起有相,其实这一朵花烂了以后,空无自性,跟虚空是没什么两样的,你了解色即是空。但是,色即是空,不是色等同虚空,不是这个意思。色即是空就是:色当下就是无自性,是空性的意思,不是虚空,这个还有一点分别。如果你说色即是空,色就等于虚空,完了!色怎么会是虚空,虚空是色法的一种;是空性的意思。

  非相即空相,色、空皆是眼根所对之法,所以,四空天舜若多神没有色身,没有色、身体。乃至二乘人涅槃所证的偏空,妄解色灭,这个色把它灭掉,不了解色本身就是空性。如见非相,误认为他们见到了空相,错了!把色灭掉怎么会见到空相?色存在,了悟色就是空,这个才是真正的,不必坏色。色本身就是空无自性,怎么妄解把色灭叫做空呢?所证偏空,叫做不圆满的空,色当体即空,就是!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以法合喻。一切色阴虚妄,自当以此瞪目,所见华相,比类而知。此有二义当知:一者当知相妄,以狂华之相,乃依瞪目妄现,非实有也。二者当知性真,狂华依空而现,华体即是空体,故总合曰“亦复如是”。如空华本无所有也。初举喻合法竟]。这一段是用比喻来跟法合起来。

  [午二 就喻详辨]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解释一下:阿难,这些虚空当中冒出来的空中的华,种种的华相,并不是从虚空而来,也不是从眼睛而出。

  [首句牒定狂华。诸字助语辞,辨此狂华,非从空中而来],就是虚空当中来。[以华非空来],这华绝对不是虚空自己跑出来,虚空就比喻无因而生,以华非空来,就是表示它非无因而生。[喻身、界、内、外之色,非无因,自然而生也];绝对不是无因,[亦非从眼目而出。以此观察,身心、世界,既如空华,无所从生,无所还灭,则当体虚妄明矣]。记住,妄灭、妄空,真就显,你只要记住这句话。哪一个人在一切相知道了相是妄,放下,歇就是菩提,真心就显现出来,修行这个关键就这样子。所以,二六时中,守护那个心,不要被妄相变成妄动;被妄相骗到了你的真心,那么,你是很好骗的人!现在诈骗集团很多,骗到了你的金钱;但是,我们学佛的人,相就是诈骗集团,骗走了你的真心;你不生不灭的真心被假相骗走了,为什么?你情绪失控。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解释一下:如是,阿难!如果说这个狂华是从虚空而来,既然从虚空而来,那一定会从虚空而入;[入]就是没,来跟去,入就是去,就是灭,既从空而来,还从虚空而灭的意思。若有出入,意思就是有生有灭,若有出,[出]就是生,[入]就是灭。虚空有出,从虚空出,当然就又入于虚空,这一定的道理。若有出有入,就不是虚空,虚空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出跟入;若有出有入,即不名为虚空。空若非空,虚空如果非空,非空就是有实体,如果虚空它不是有空,有包容的那个虚空性,意思就是:虚空失去了虚空包容的性,它变成一个有实体的,就像一块木材硬硬的,是实体的;虚空如果没有包容的性质,变成有实体的、实心的,非空,变成有实体的东西。有实体的,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因为它没有包容,就像一块木头实心的,你怎么包容华在里面呢?用阿难来比喻。说:阿难,你的体本身就是实体的,当然不能再容另外跑一个阿难出来,阿难只有你一个,因为你的身体是实体的,它不是虚空。

  [此破华从空来。来即出也,谓此华既从空而出,还应从空而入,若有出入,即有内外,既有内外,即不成虚空矣!空若非空,是有实体,自不容华相,在空中忽起忽灭];因为有实体就实心了,就没有空间了。那么我们晓得虚空本身就是有包容、含容的意思,可以让你发挥,可以在虚空当中一直忽起忽灭,虚空是应该这样子才对。如果空非空,把虚空变成不是虚空的包容,变成实体的、实心的,那麻烦大了![空若是实体,喻如阿难],你现在这个身体[是实体],当然不可以、不可能再容另外一个阿难,[自不容阿难实体上,更有华相出入]。因为你是实体的嘛![此反显虚空,以容为义,由非实体],因为虚空不是实体的,所以,虚空可以容得下华。[故容空华;既容空华,则是虚空;既是虚空,必无内外;既无内外,安有出入?云何说华从空而出?此之破法,名为倒破,犹破竹从梢也]。[梢]就是树枝的末端,先破树枝的末端,我们称:树梢。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为什么,比喻一个例子,眼睛,就像你家的门一样,诸位!你白天从家门出来,晚上呢?当然从你家的门进去。所以,这个眼睛,有出当然就是有入。若目出者,这个狂华,假设说是从眼睛跑出来的,跑到虚空来的,既从眼睛出,当然就一定要从眼睛入。意思是说这个虚空中的华,假设说从能见的见性的眼睛出,既然从能见的眼睛出,那么,就一定会从眼睛再入,出入都在这个眼根;就像出门你家的门一样,眼根就像门。

  [若从目出,有出必定有入,既然从目而出,还要从目而入]。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这一段要注意听,要配合前面解释。假设说:这个华,空中的华是由眼睛蹦出来的;先这样假设成立,佛陀在讲出这个矛盾的问题出在哪里。眼睛既然会出狂华,即此华性,因为是从眼睛出嘛!因为从能见的眼睛所产生的,当然它就一定会有见性,因为从眼睛出,眼睛就是有能见的见性。所以,这个华只要从能见的见性的眼睛跑出来,当合有见,就是应当就有能见之性、能见的能力,因为它是有情物嘛!就像父亲、母亲是有情物,生的儿子当然就有情物,不会生出无情物。眼睛是有情物的能见性,当然生出来的应当有能见的能力。

  再讲一遍:如果说这个华,是从眼睛、有情物的能见的见性跑出来,那么这个华性,当然一样是有能见性的能力;若有见性的能力,离开眼睛的时候,华会跑到空中。[去]就是离开了眼睛,去既华空,离开了眼睛,华显现在空中、虚空中;华回来,旋合见眼,华因为有见性,回来应当看到自己的眼睛;但是,可惜看不到,表示华不是从眼睛出。这个华有见性,旋合见眼,回来就会看到自己的眼睛,因为华是从眼睛出,眼睛出现这华,那么,这个华就是有能见的见性,能见见性从眼睛出,回来就会看到自己的眼根。华从眼睛跑出去,华回来的时候,这一朵华会看到自己的眼睛,旋合见眼;回来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眼根,事实上没办法!

  若无见者,现在有情物的见性,产生有情物,能见;现在就是说:眼睛的有情物变成无情物,若无见者,出去的时候这个华是无情物的无见者,没有见性的;那么,没有见性,出既翳空,[翳]就是障碍,因为它是无情物,有一朵华障碍这个虚空;华显现在虚空当中,虚空被华所障碍,叫做出既翳空。出去会障碍到虚空,回来会障碍到什么?会障碍到眼根,旋当翳眼,回来就会变成障碍自己的眼根。再解释一遍:空中的华的性质来讨论,如果从能见的见性所产生的,因为能见性一定会产生能见性的华性。所以,先从能见性来讨论,当合有见,应当这个华是有见性的。华如果有能见性的能力,若有见性,离开眼睛在空中显现的时候,去的时候,华既然显现在空中,因为是能见,回来就一定会看到自己的眼根。如果华出去是不能看到,出去就…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