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定会障碍空中,因为它不是有情物,是无情物,回来就一定会障碍到自己的眼睛、眼根。
[此双约有见无见破。若谓此华,是从目而出者,目以能见为性,既从目出,合当有见]?既然从眼睛出,当然就有见性。[如世间有情所生,定属有情],爸爸、妈妈生一个儿子,当然不是生树木,一定是生有情物,定属有情。[若果有见者,出去既为华于空,旋归之时,合当见眼! 若无见者下,谓此华性,虽从目出,体本无见,但能遮障,则出去时,既翳障于空,至旋归时,当翳障乎眼,以理推之,势所必然]。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这句话是假设说:若说眼睛看到华,表示华已经跑到虚空了,那么,眼睛就应当没有病,因为眼睛没有被华卡住。这句的意思就是:当你见到虚空当中的华的时候,你的眼睛就应当没有毛病,意思是:但是其实是有病。云何就是为什么见到晴空万里,号清明眼,才叫做清明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再讲一遍:若说你的眼睛看到虚空当中的华,因为华已经跑出去了,这个时候眼睛应当没有毛病,为什么要到眼睛看到整个晴空的时候,才叫做清明眼?意思就是:其实眼睛有毛病。眼睛没有毛病,应当看到清明眼,你看到虚空当中的华,当然眼睛不可能没有毛病,这眼睛有毛病,是不是?所以,佛这推论,叫做显现矛盾,当你看到虚空当中的华,华已经从你眼睛出,你眼睛应当没毛病;事实是有毛病。为什么要等到看到晴空万里,才叫做清明眼?
[此紧接上文出既翳空,又则目见华时,华既从目而出,目中应当无翳],华已经出了,眼睛应当没毛病,[而号清明眼;云何二句反难,云何现见华空,乃为翳眼,必见晴空,方号清明眼耶]?为什么呢?[有见无见,两者俱非,足征华非从目出矣! 上以空华喻色阴,推究非从空生,非从目出,就喻顺解已竟。今约法而释:色阴非从]虚[空]而[生,西域凡、外],凡夫跟外道。[妄执色从]虚[空]中[生,以将世界,七分七分,重重分析],把这个有相的世界,重重的分析,分析到颗粒微尘,[析至邻虚尘],接近虚空叫做邻虚,[虚]就是虚空,[邻]就是接近,邻虚尘就是接近虚空。[再析即入虚空],意思就是执色可以分析入空。[遂执色]相,分析到极微[既可析入虚空,虚空定能出生色相,故执色从空生]。
[此方儒、道二教,皆谓虚以生气,气以成形],有气就会成形,[是万象固本于一气,而一气乃始于太虚,与西域],西方的,西域就是印度,凡夫、外道,[凡、外,旨趣相同。今本文法喻,皆是破色从空生],色不从空生,[以空喻心中真理,真理不动,何尝有法可生],是因为我们动念,了解缘起无性的东西。气不从空生,[亦无内外出入等相。凡、外都执色法从空而出]。所有众生都是这样,包括小乘的,析色入空,包括小乘都是这样,总是有一个最小的单位,颗粒微尘的单位,就是微尘相,这个就是大小乘的分水岭。大乘是尘无尘相,尘仍然空无自性;佛问:尘有方分否?这个极微的颗粒微尘,有没有方分?就是有没有体积?有,不可讲极微,还可以再分。佛陀说:集多少空,可以变成一个极微?我们都知道,集虚空不可能变成一个色,永远不可能,集任何虚空,都不可能变成一个颗粒微尘,虚空无相,哪里有办法呢?
[《正脉》云:“世智不达],世间人的智慧是不了达。[太虚何所从来],太虚是妄动而来,无明妄动,真心掩盖、盖住了。本来是一真平等法界,变成了无形相的太虚,太虚就是虚空。世间的智慧,不能通达究竟的佛意、佛性,平等法界一真,没有什么分别,无同无异。世间的智慧不能了达佛的智慧,认为虚空是怎么来的呢?从何来?[身、界岂穷根本乎]?就是连虚空都不知道它从哪里来;都不知道虚空是从真心妄动而来,哪还谈论到什么身、界,身体、器世界,岂穷根本?那就是没有办法穷其根本,追求到最后就是不究竟。所以,全世界、宇宙的真理就是只有佛法最究竟。[色阴非从目出,法中以目喻真智,何尝有法可出,若谓色从真智出者,即此色法当合有知,出既为色于空,旋当知心,若无知者,出既障空],如果不知道,无知就是无情物,出去既然会障空,[旋当障心]。收回来还是会障碍我们的心。底下这是一种假设,一般的常理,[又迷者色出,心应无障,悟者色入,心应有障],这是用世俗的观念显示它的矛盾。若,就是又迷的人;色出就是空中的华,从色,就是从空中的华,就是色法而出,华已出,心应没有障碍。迷者色出,在迷惑的时候,认为空中的华已经出了,按照道理,心中应当就没有障碍了。反过来说,悟的人收摄归心,返回来,把这个空中华收回来,心就变成有障碍了,心应有障了,世间人认为这个是合理的,佛陀说:这个是矛盾的。[云何一定要无有烦恼,所知二障,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方号为清净心乎?二就喻详辨竟]。
[午三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华相非从空来,非从目出之故],既不是虚空来,也不是眼睛跑出来的,[应当起智观察,即喻知法],用比喻知道这个法,[所有一切色阴,无非业转之劳相],微细的业转之劳相。[同彼狂华,由瞪目发劳,虚妄显现,无以异也]。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所有的相都是缘起,虚妄显现而已,那是因为真心迷了,认为有相;真心悟了,相不可得。[以本无生体曰虚,由循业伪现曰妄]。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是虚,什么是妄。以本无生体,因为本来就没有,本来没有任何的生之体,一切法本知无生,所以,这个是虚。由循业伪现,因为是业感缘起所现的假相、伪相,我们一出生就面对假相,而活到看见大了,学佛才知道:哇!万法原来是假相,原来是虚伪之相,万法无有真,由循业伪现曰妄。
[当知是教悟意],教导令悟的意思,叫做教悟意;当知这是教导令众生悟入本性的意思。[上一句教悟相妄,下二句教悟性真]。所以,把复杂的宇宙回归到一心,就是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看到种种虚伪之相而不着,这个时候真心就显。修学佛道,守心第一;修学佛道,认识真心是第一,所以,明心见性是修行的根本,不可以迷迷糊糊的念佛,要念的很有智慧;不可以迷迷糊糊的诵经,要诵经诵得很有智慧,无论你念佛、诵经,都要见性。[谓色阴之法,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若生若灭,皆不离当处],所以,万法为什么要回归当下?因为当下放下就是真。[即不离自心,如狂华不离虚空,华体即空体也。由本如来藏,常住不动,体恒无变,故非因缘;本如来藏,妙明周圆,用恒随缘,故非自然];还是离不开因缘法,但不是因缘法。[一一即妙真如性,果能善用其心,起智观察,亲见色阴根本,即此色阴,便可通达实相矣。初色阴竟]。
悟道,在一句话就可以悟道。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现在了解了吧。色即是空,色法就是真心;色法是妄,当体即空,就是真心的显现。所以,色法在悟道的人来讲,是做佛事的地方。诸位!文殊讲堂这个色法就是道场啊。一颗石头在前面,这个就是真心。能悟吗?这石头是缘起、是性空、是假相,不着;变成一颗颗粒微尘,来看待一件事情;一个颗粒微尘,就是含三千大千世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即一切,一切为一,是什么意思?一个颗粒微尘,理就是缘起、就是性空;一朵花、一棵树、一座山、一个星球,都是缘起、是性空;我相、人相、众生相,哪一个不是缘起、不是性空?无量的星球碎为微尘,一样!为什么在一句里面、一个颗粒微尘,可以剖出三千经卷?一尘剖出三千经卷,为什么有这个能耐?一个颗粒微尘,真理全部具足在里面,所有的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真理统统在这一个颗粒微尘里面。所以悟了,就是树下、山林、水边,哪里统统是道场,没有一法不是道场,百货公司也是道场。我是讲比较那个远一点的啦,包括歌舞,迷的众生,哇!迷唱歌、跳舞,穿那个很少的,哇!众生看了,迷惑颠倒;悟道的人没有东西,也没有舞台,连舞台都没有!你看很多人在跳,大悟的人,有看跟没看他一样,他没有这种东西可以看。他内心充满了智慧,眼睛一看,智慧马上就透视出去;这个缘起如幻的东西啊,哪有一个人在那边唱歌、跳什么钢管舞?
世间众生迷惑到极点了;大悟的人一看没有东西,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功夫的问题。会迷就是众生;悟没有东西,连悟都没有这种东西,也没有加一个悟字。所以,我们要了解,大悟的人,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没有什么雅不雅这种东西。貼一张不是很雅的海报,假设说啦,哪里有什么电影,这次就演得比较入骨一点,貼着海报。世间人一看,哇:这个不好啊!教坏小孩子,这个世间人。孔子、儒家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个算是不错,叫我们没有符合礼节的、符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儒家的思想是这样。所以,儒家的思想还不能跟佛教相提并论;佛法这个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没有什么不能看,没有什么不能听,没有什么不能讲。为什么?只要你的真心显露出来,见性!所以,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恶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看这个人的心。
大悟的人,他见性,与慈悲、智慧相应,所以,大悟的人骂你是你的福报!为什么?他通达慈悲心。但是,世间人骂你那你业障很重,那是嗔恨心。同样是骂,一个是连接在慈悲心、智慧心;一个是连接嗔恨心。他是恨你才骂你,这个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佛法它是心法。所以,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就是这个道理。我宁愿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愿意跟一个愚痴的人一起在那边笑,古时候的人在讲话真是有道理!小时候我妈妈讲一句话:你要看人家吃肉,不要看人家打架!那时候还听不懂,为什么?看人家吃肉,还有可能分一块肉吃;看人家打架,万一被流弹波及怎么办?人家正在打架,拿刀互砍啊!刀枪不长眼睛,被打到岂不是很倒楣!这意思就是说:要接触好的环境,你一定要接触好人、好的环境,你就会分到一杯羹,它是这个意思。所以,善知识、好的环境是特别特别的重要!记得!你不要交到坏朋友,一个都不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