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我能回忆过去五百世中作安忍仙人,在那些时候已断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执著。
歌利王的公案与此处忍辱仙人的公案是否一样呢?汉地道明法师等说二者是一个故事,久尼夏智从字面上也做了一样的解释。此处分别作两个公案也可以,即歌利王时代世尊变成持戒仙人,具争国王时代作忍辱仙人,内容与故事体裁几乎相同。《百业经》、《贤愚经》的各各公案中根据世尊发心的不同,内容稍有差别,体裁大致相同。《贤愚经》中记载世尊在因地曾经作过多次仙人,名字都叫安忍,其中有关于忍辱的这样一则公案:
印度鹿野苑有位具争国王,其生性野蛮,喜欢到森林中打猎。一次国王带着王妃宫女去森林,国王打猎疲倦躺下休息。王妃们游赏嬉戏时,见到寂静花园中有一位肃穆庄严的仙人,王妃们对他生起信心,供养仙人一些鲜花水果,然后恭敬求法,仙人也以大慈大悲心为她们传授殊胜的妙法。正在传法时,国王寻声而至,见王妃们与仙人在一起,因此生起强烈的嗔恨心,气势汹汹地责问:“在无人的地方与女众说话是何道理?”仙人答:“我在给她们传解脱的甘露妙法,没有做其他事情。”国王问:“你得过四禅吗?”仙人说:“没有。”国王又依次问无色界禅、四无量禅、色界禅,仙人皆答没有。国王又说:“既然没有得到这些境界,凭什么敢与这些女人在一起,你到底有何境界?”仙人说:“我得到不害众生的安忍境界。”国王说:“你真能安忍吗?”仙人答:“能。”国王挥宝剑砍下仙人的两个手指,问:“你现在能不能忍受。”仙人说:“能。”国王又割仙人的脚、耳朵、鼻子,仙人皆安然忍受。这时仙人的五百眷属以神通从空中飞来,天人也降下冰雹惩罚国王。此时国王生起极大恐怖与后悔之心,在仙人前作了忏悔。眷属们问仙人有无后悔心,仙人说:“我没有丝毫后悔。若我无后悔之心,愿我身体恢复如初,否则不要恢复。”以真实语之加持力,仙人身体立刻恢复,并告诉国王:“今天你用宝剑割我的身体,愿我成佛后,用智慧剑斩断你的无明烦恼。”当时的具争国王即佛在鹿野苑首先度化的一位比丘。
鸠摩罗什译本“又念过去世”中之“又”字表明这两个公案是分开的。前文从一地菩萨的布施讲远离四相,此处是从圆满安忍度讲三地菩萨,如何远离四相。
往昔如来如何发心修行,后学的佛子也应如何发心修行,《入菩萨行》中云:“如昔诸善逝,发愿菩提心,后次第安住,诸菩萨学处。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释迦佛在因地修忍辱波罗蜜多,被人用刀子割截身体时未生丝毫嗔恨心,现在学修如来教法者也应如此。有些学法者被他人稍稍碰一下或说两句就会不高兴,还有种种不如法的反应,虽然每天发心偈子念得很好听,但对照世尊往昔的忍辱行为也应该羞愧汗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菩萨应远离一切相状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不应执著色法生心,不应执著声、香、味、触、法生心,应不执著任何法生起真实无伪的胜义菩提心。如果自心有一丝执著,就不是真实的境界。
此段经文中,世尊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结合起来告诉须菩提:作为菩萨应该发远离一切相状,无有任何六境执著的菩提心。《中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一切所缘乃大菩萨之过患,一切无缘乃无过也。”白言:“世尊,何为有缘?何为无缘?”佛言:“须菩提,色乃有缘,如是受、想、行、识亦是大菩萨之所缘,眼为有缘,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皆是大菩萨之所缘……。”世尊昔日修安忍波罗蜜即是以此殊胜发心而得到成就,作为佛的后学弟子,也应发离一切戏论的胜义菩提心利益无边众生。无任何三轮执著的菩提心则是胜义菩提心,心相续生起真实无伪无任何缘执的胜义菩提心,即能专注真实中,心中无任何执着,则能如《楞严经》中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能一心专注在每一个法和它的本相上,无有任何执著则与如来境界相同。为利益众生,修行者应在世俗名言中修安忍波罗蜜,在胜义中修无住的安忍波罗蜜。法王如意宝说:“不管任何人怎样害我,从现在起我发誓永不伤害任何众生!”修行人不仅要口头上如是发愿,在实际修学中,为了实现这些誓言,必须勤习般若空性法。即如梦如幻中,愿众生离苦得乐,对其修安忍等波罗蜜多,胜义中不应有任何执著之心。具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人才会有这样深刻的体验,唐代永嘉大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不用心。”心正在专注时无可专注,恰恰发菩提心时,在胜义而言无有可发。初学者通过闻思通达空性便可逐渐去除有实无实的种种执著,如果心还落于执著,就不是真实的境界。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云:“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一切有实、无实之法皆不住、不执著于心时,不会有其它成实之相,心无有任何所缘即是离戏的最寂灭境界,也即世尊成道时所说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所以诸佛在经中说:菩萨心不应执著色法而行布施。菩萨为利益所有的有情众生,应以般若智慧摄持以三轮体空的方式修布施等善行。以正理观察时一切相不是相,一切众生在胜义中也不是众生。
诸佛在经中说菩萨不应以执著色等诸法之心而作布施,世尊又说为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如是布施,目的是从安忍法空讲三轮体空的智慧波罗蜜。菩萨行持六度万行都应以三轮体空的根本智慧摄持,为了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也应作财施、法施、无畏施,在如梦如幻的显现中行持六度积累资粮。而如来所说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相皆为非相,依了义经典可知一切众生不是众生,心中应生如是定解:未经观察时有茫茫如海的无量众生,真正观察时众生与佛的本性无二无别,以此原因而谓众生不是众生。《入行论》中云:“众生如梦幻,究时如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皆无别。”无垢光尊者云:“诸众唯心心如空,胜义不生空性中,自心离戏中安住。”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众生与佛皆有如来藏,其本性等无二致。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的语言断除了一切过失,堪可信任,因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胜义理观察一切诸法皆非实有,众生毕竟不生灭,在凡夫现量中一切都有生灭存在,这样的境界是谁说的?合理吗?可靠吗?一般人都会产生类似的疑惑,因此世尊告诉须菩提及未来人:如来不同于凡夫人,他的金刚语是究竟的皈依处。世尊从上述五个方面强调了这一点。
《释量论》第三品广泛建立自宗时以“无因不说妄”成立如来是真实语者,世尊不会说妄语,因为佛陀的贪嗔痴烦恼皆已断尽无余,不存在说妄语的因。按世亲论师的观点解释“如来是真语者”为名言中如来所说一切法皆真实不虚,如因果、轮回、须弥山的高度、各种形体和形象辨别,生老死病、地狱寒热的痛苦等,世间的历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不管是推测还是科学仪器测量都难以知晓,而如来以现量可以完全了知。实语者:法界本性中诸法皆是空性,从眼识所见的色法到一切智智,无有不空之法。这唯有如来的真实语所宣示,任何科学家无法研究明示。如语者:佛说真如方面的语言,揭示了万法显现无欺本体空性,显空无二的如来藏本性每个众生皆具足。不诳语者:指世尊三转*轮,为引导众生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对众生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都有不同的密意,从世尊成佛到涅槃之间没有说过任何欺骗众生的语言,佛所说的法暂时或究竟都在利益众生。不异语者:指在显现上佛应不同众生宣说不同法语,如世尊转*轮时,地狱、饿鬼、人都听到不同类界性的声音,而且都是利于他们获得解脱的语言,不仅暂时令其获得利益,究竟也获得解脱。因此应知佛语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佛陀一瞬间对万事万物通达无碍,陈那论师云:“一切诸所知,如一刹那间”。佛知道该作不该作,该说不该说,如《中观四百论》中云:“佛知作不作,应说不应说。”
所谓如来是在整个世界上唯一说真实语者。一般世间人认为的最诚实、最老实、不会谎言者,因为尚未断除语言过患必定会有语言的障碍,他在方便时为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能会说一些非真实的语言,但佛恰恰与其相反,佛断除了语障,所说的语言究竟圆满。针对每一个众生根机不同,所说内容与方式也不同,譬如为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编写不同教材,每一种教科书对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利益。同理,佛在第一、第二、第三、乃至密法转*轮宣说的方式不同,所说也不同,然而都是有利之语。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如来所得的法,既不实有的也不是虚无。
一般人认为不虚则应是实有,不实亦应是虚无,实际并非如此。如来所得的法可以从几方理解:一方面是如来在因地千万次舍弃自己的肉身,历经诸多苦痛然后获得的甘露妙法;另一方面这种法虽是一切诸法的实相本性,然而其性质并非实有。若为实有则应以胜义理论观察也无倒存在,然而在胜义理论观察时,得不到丝毫实有之法故,此法非实。但此法也并非虚无断灭之法,虽然确实无实质性,但在众生迷乱显现面前万法皆存在,如因果不虚,轮回痛苦及人生难得的道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因此不管任…
《金刚经释(索达吉堪布 著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