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一▪P3

  ..续本文上一页手断然放下),本性才能显现出来(左手背伸扬)。好!你用生灭意识心:我要找如如不动!还是生灭意识心;我要找一个不分别,就这一念,还是分别,还是卡在如如不动的心性上面。所以,我们就是心性上卡住一层很牢固的知见,连想要去体悟那个如如不动的,都把它观想(法师右手盖在左手上)。

  有一个居士来,带着一个法师,说:我们上人想要来参学!我说:是住下来吗?说:不是!想要来请示几个问题。我说:那你问吧!那法师就说:佛法常常讲:心性如虚空,那我就把它观想一个虚空,我说:你这一念就不是虚空。慧律法师!我什么都不执着,我什么都不分别,这一念是不是本性?我说:不是!那就继续问了。那法师: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东、南、西、北,我如是观想,也不作意,是不是?我说:这样叫做无明!他说:喔!那好难喔!我说:这里面没有易跟难。他说:那要怎么样去体会呢?我说:没有办法,不悟道的人跟你讲什么,你都会进去一种意识型态,转换成生灭意识心,意思就是:把如来不生不灭的藏性,统统化作意识型态,统统用观念在学佛,就是你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就是没有轮转的涅槃妙心,也会被你转掉,变成生灭意识心。意思就是说: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的人,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的,是永远没有办法的!他说:喔!慧律法师!这么难吗?是的!悟了就简单。

  什么是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还不是用讲的!因此我们动个念头:本性是什么?就是这个念头,就开始一直自己衍生种种的观念,想尽办法,诸位!那想尽办法的那一念就是无明。因为落入语言、文字、次第的,那个用由A点推论到B,想尽办法,因为前面都是办法嘛,到最后就会没有办法!知道吗?因为你想尽办法嘛!那个就是一直用推论的意识型态,由A推论到B,我有办法想到没有办法!诸位!最后那个没办法的,还是没有办法!大悟的不是逻辑的东西,不是意识型态的,不是语言的,不是观念的,它不是生灭的东西,不离生灭。说:师父!您讲的这样很玄喔!我还是回去念佛比较好!我说:这样对啦,这样对啦!你学师妈就对了!所以,要普遍利益众生,还是要劝修念佛法门,才是正途。师父!那我们就这样放弃了吗?不!要看你的福德因缘,你这样子有因缘提升自己的正念,给自己一个开悟的机会,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开悟的机会呢?还是要继续啊!他说:好难喔!是的!你答对了,很难!不然我就不用搞三十年了!你讲什么都不对!

  底下,经云:[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正可以观自心妄想纷飞之同时,即有不动之佛性在焉。其次将本段经文之大旨,表如下:尘:就是动摇 是对虚空来讲的,这个[空]就是虚空。虚空:是不动的客:是不住;主:是常住,如经文及上表所示:[客]的属性,主要是不住;不住的意思就是安住不下来;不住的意思就是作不了主,来了就一定要去,去去来来,来来去去。[尘]的属性主要是动摇。诸位![客]是比喻见惑;[尘]是比喻思惑,更微细,更难觉察!懂得这个字面的意思是这一回事,但因此而观事相,因而悟了其中道理,又是另外一回事情。憍陈那在此的观察,用的是[对比法],也就是反衬法。他先深入观察[客]的行相,依他所观就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这是他所观察的行相。但这种观察很平板;接着,从[客],又引发他对[主人]的行相的观察,这便令他的观察,由[平面]变成[立体]式的观察,而且由对[主人]的观察、对比,而更加凸显出[客]的意义:由于主人的[住],更反衬出客的来去匆匆,其形相更加显著,也因此令其悟境更进一步提升。

  然而憍陈如这一段[心路历程],对我们现代读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它是个[隐喻],是隐藏的比喻,也就是并没有把所要比喻的事明讲出来;以因明学的话来说,就是:经文只有[比喻],而没有“法合”。法合就是用法来合于比喻。因此这一段[法合],也就是比喻的真正目的,就得我们自己去把它补起来;若讲得粗松或玄一点,就是[要靠我们自己去体会]。但我们宁可具体一点。这段比喻的经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不遑安住],接下来应是甚么呢?大概类似说:众生之尘劳烦恼亦复如是,有如行客,投寄旅亭(生起之后,于心中暂住),或宿或食(烦恼住于心中的时间有长有短,并不一定),宿食事毕,俶装前途(在心中暂住后,即灭去),就是生生灭灭了。不遑安住(不会永远留下来的——是故烦恼心,念念无常,生后暂住,住后即灭。)譬如说:你以前为了考试那几分在计较,现在感觉没有意义,生灭心。你以前生气,生起以后,现在又平息了,现在很理性的在听经闻法了;隔了几天跟人家吵架,烦恼心又起来了,又生了,又住了,后来又平淡了、又灭了,又原谅对方了,就是这样子,生生灭灭,灭灭生生。

  然而经文没有把[法合]明讲出来,也有好处;其好处有二:一、由行者自己去体会,则所解、所悟更深,所谓[自得之则资之深]。这[资]就是帮助的意思,自己得到的,帮助得比较深,也就是自己体悟的比较受用!所以,师父一直强调说:你要用心体会,就是这个道理。二、不明讲出来,则法合便很活泼,不会僵化固定,而可以随行者的智力而有不同层次的体悟——不过对末世钝根之人,可能就是一头雾水了;不知所指为何,因为真正的目的没讲出来。诸位啊!我刚出家的时候,也看《楞严经》,就是这里讲的:一头雾水,刚出家就看了。后来看了《六祖坛经》,喔!才体悟到涅槃的妙心,再看《楞严经》,就完全看得懂了!随着年龄层增长,随着佛法的滋润,随着对心性的体悟,就更深一层,入木三分。因此这个体悟需要时间,只要你不怕吃苦,不怕重复,不怕无聊。有的人还没有进入《楞严经》的研究,他一下就扫过来说:哎呀!那个太难了,研读那一本来不及了,了生死重要啊!怎么了生死?要念佛啊!是的!念佛,他就《楞严经》放弃了,他要用自己认为最快的方式,不看、不听、不闻,也不亲近善知识,就是用这种方法,这《楞严经》就搁着了,这个就是不给自己机会。底下说:不知所指为何,因为真正的目的没讲出来。

  接着经云:[若实主人,自无攸往]。[自无攸往]用白话讲的就是:不会跑掉。这个[实主人],是实在的主人,不是假主人,也不是喧宾夺主的主人。这个[实主人]当然是隐喻真心本性了,表示[本性不坏、不灭]。这个主人也更进一步隐喻宗门所说的[主人公],或者是[当家作主]之义,也是得自主、自在之义。以此佛性成佛之后,堪为三界主,乃至为法界的主人公,佛出世时所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于法得自在,故称为[主人]——不只是这小小的旅店(此五蕴身心)之主人,而且是整个[法界的大饭店](三千大千世界)的主人。接着,下面这一段经文,我们也照样把法合试着给加进去:又如新霁(久雨初晴:累劫生死,不逢佛法,今方闻正法,故如久雨后之初晴),清阳升天(依教起修后,得初见道,自心慧日升于佛性之天),光入隙中(这个智慧光射入心门之隙缝当中),就是缝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才发现照明自己本性之空中,居然有这么多的微细思惑之尘),而众生都不觉察。所以尘质摇动(且照见这些惑尘之体一直摇动个不停),意思就是:我们受外境的影响没有一时一刻不烦恼。所以,我们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我们来讲,就是一种惩罚;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痛苦自己,好言相劝听不进去的,佛的真理也听不进去的。虚空寂然(然而相对的,却显出容受这一些尘质的本性之虚空,却一点也不受其动荡所影响,而永远保持着其寂然不动之体性)。

  这两段观照各有一个结论,对于这两个结论,有一个地方值得特别留意的,那就是:在[如是思惟]下,憍陈那说:[不住名客,住名主人],这是总结上面的观照思惟,而且采用[主]和[客]对比的方法来显示;然而接着他又说:[以不住者名为客义],用这一句话来作为总结,但是这一句话便又令整个思惟回到[客]的主题上去了。现在先再看下面一段的结论,然后我们再合起来谈谈其重要性。下面一段的结论,也是从[如是思惟]开始:[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仍然是以[空]与[尘]的对比法来显示主题;接着又是一个总结:[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尘义,还是回到[尘]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憍陈那本来由观照[客],而明了到[主人];又本来由观照[尘]而照见[空]:由[客]到[主],其思惟与理解可说推进了一步;由[尘]到[空],也是一样,是推进了一步。如果在总结的时候,憍陈那不退回去[客]与[尘],而视以[主]与[空]作结论,那么犞陈那所证的可能就不是阿罗汉,而是无上菩提,或者是大菩萨的果位。因为照了[客]与[尘”,故不为客尘所动,而能断烦恼、证解脱,得阿罗汉果;但是,[客]与[尘]是末,不是本,而[主]与[空]才是本,[本]就是最重要的。若一心趋进,而进修本性之[主]与[空],则必定克得大果。然而二乘之人可谓舍本而逐末,舍内而求外(外就是[客尘]为外,本性之[主空]为内),不在主人边用功,反在客人边求,冀得小果,实是可惜!

  最后再提示几句话,以为本段之总结:一切众生之本性常住,有如[主人],无有来去,亦不消失;本性如[空],今虽容受无量烦恼,然其体本不动摇,本不生灭。众生自心现之粗烦恼如[客],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生灭来去之相粗显,喧嚣烦杂,如旅店之行客;众生自心观之细烦恼如[尘],如空中之[游丝],动摇不定。然众生心中之粗烦恼之来来去去,却不妨主人之不来去;众生心中之细烦恼之动摇晃荡,却不碍本性之空体不动不摇。众…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