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际,此为犞陈那之名,故说独得解名,又三乘圣人多以宿世所修因缘,而得其名,实非偶然。如阿若多以解而得悟,所以得[阿若多]之名;又须菩提为空生,而须菩提后来为佛十大弟子之中,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须菩提就是《金刚经》的当机者。[因悟客、尘二字成果]:由解而悟此二字,因而致果,是其次第。所以,会悟,二个字就悟了,来作客的就不是主人,外尘会染污的,不像虚空如如不动,体会这几句话,佛道就成就!
[行客]:旅行之客人。[旅亭]:就是旅店、就是客栈。[或宿、或食]:这个是比喻六识所攀缘之妄尘,停留在心中之时间有长有短,其长者不过如一宿,短者如一饭之顷。[俶装]:就是整装。[不遑]:就是无暇。[自无攸往]:[攸],就是所。自然无所住。[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不长住下来的,就称为过客;若是住下来的,便成为主人。意思是说:修行,你要认识那个主人;关于过客,生灭无常的客,你要放下。又,[不住]即是无常,[住]即是常。无常变灭来去的,就是来客,曾不久住,用来比喻六尘以及六识妄心。常住不动不变异的,就是主人,用来比喻真心本性:不管经历多少过客来来往往,但主人还是在那里。[新霁]:[霁],就是久雨初晴,下雨下太久了,天气刚刚恢复晴朗。比喻初入道或者是初见道。[清阳升天]:[清阳],早晨之日。比喻依教起修,由观行力而心光显耀,诸位!为什么要有观行力呢?因为智慧要作用,用智慧观照,发现能缘的识心是生灭无常,是空无自性,是发现外在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也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也是缘起缘灭,空无自性,内心完全摆脱那个痛苦的执着,心光就显耀。如日之初升,照见思惑之微细妄想,生灭晃跃不住。[光入隙中]:[隙],就是缝。好像早晨太阳出来时,人在室内,把门打开一条缝,阳光从这条隙缝中照进来。[隙],比喻心扉,因此时心未完全开悟,然已经见道,所以有如开一小缝,让智慧之光射进来。
诸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开悟的机会,生命其实可以不必过得这么痛苦;但是,我们这个时代,要让智慧之光射进来,很难!台语讲的:光是求三餐温饱就很难了,就为了拼三餐、吃饭,就搞得晕头转向;要当一个小小的官,都要靠种种的考试、种种的关系,只求一个温饱而已啊,遑论什么佛教、佛法讲的什么首楞严大法,那个就是更难!这个世间,我们要活下来都不简单,经济不困难都很不容易,谈不上什么修行。所以,一切的众生,都是迷迷糊糊的来,也迷迷糊糊的死,然后迷迷糊糊的继续去六道轮回。再来,修行又很辛苦,要改掉习气,要断掉烦恼,我们无量亿劫来的无明烦恼又这么重!所以,大部分的人,发心的人无量无边,到最后,成就佛道的寥寥无几!发菩提心无量无边,真正开花结果的没有几个,不要讲成佛啦,讲有一点点的智慧,证初果都不得了!所以,大家就是说集中火力念佛,既方便又究竟!所以,赞叹大家!
底下,[发明空中,诸有尘相]:[空],就是比喻真心本性之体,不动而能容,所以知道空。这是阳光射进来,便看到空中有很多微细的尘相,这些尘相,平常若无阳光照进来,是根本看不到的。比喻自心尘沙无明之惑。为什么叫做尘沙?如尘如沙,就是无量的微细烦恼,叫做尘沙无明。无明分三种:一、叫做见思无明,二、叫做尘沙无明,三、叫做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叫做生相无明,这里比喻我们的心尘沙无明之惑。若无如来慧日之光来照,以凡夫之眼,就是不可见;若开道眼,以如来智光,便了了见。
前几天电视报导的,二个人为了什么?为了一个停车位,二栋楼中间有一个停车位,二个人为了那个停车格而已喔。先来的那个说:这个停车位本来就是我停的,我好几年前我就搬来这里了!后来搬来的那个人说:这是你的?你有什么权力讲是你的呢?你有什么证件吗?有什么授权吗?都没有!他说:就是啰!谁先占,谁先用啰!后来有一次为了停车,二个起冲突,这个住久一点的,把对方杀掉,死了!就是为一个停车位而已喔,这样命丧黄泉!有时候你讲起来还很可笑了:啊?为这么一点小事?是啰!众生的无明烦恼就是为这个了,你听起来很好笑;可是,在那一刹那就不会退让啊,二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理啊,因为是路边嘛!二个都对,二个都不肯退让,就这样子,死一个人!你想想看!生命,这一个人好好的来学佛,不是很好吗?没那么简单的,为了一点小事,就会牺牲掉这条命了。这一条命本来可以好好的学佛,稍微退让一下,退让可以圆满、退让可以成就忍辱菩提,可是,众生他就是一定不会退,冲突,死了!
我看到这一则新闻,感触良多!所以,学吃亏,你就学会了一切;学吃亏,你就懂得了佛法。但是,这个世间是不是说:你一直吃亏,对方就会原谅你?对方就会放过你吗?不会!真的!你一直慈悲,能不能解决问题?对那一些讲道理的人,有办法;你一直退让,是不是问题就可以解决?答案:不一定!要怎么做呢?就是说:我们慈悲、退让都做到了,碰到一个不讲道理,得寸进尺的人,有时候,你一定要给他反应一下。你不给他反应,他不知道你的慈悲跟退让,不过,你要掌握时空喔,法无定法。因此,有智慧的人看这个世间,跟没有智慧的人看这个世间,一个是透过无明,什么都争、什么都占有、什么都要赢,在修行人看起来,好累喔!
底下,[尘质摇动,虚空寂然]:阳光照进室内之后,不但可以看到空中很多很多的微尘,而且这些微尘没有一个是止息的,每一个都是不断地摇动不定的;但是反观这些微尘所在的虚空,却丝毫不受这些微尘的动荡不安影响,还是一直保持寂静不动的。在《华严经》用这个虚空来比喻真如,讲得最多就是《华严经》。这比喻本性如空,容受无量六识客尘烦恼动荡不安,但真心本性之体,一点也不受这些烦恼所动摇,还是一直寂然不动;因此:客尘烦恼徒自扰扰攘攘,真心本性本自不动。是故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诸位!这个本不动摇是打破无明,体会到本来面目,不是说安慰自己一种方式。众生的安慰自己就是说:我不要动摇,我要如如不动!诸位!不是这样子的,我要如如不动;我不可以动摇;我不可以产生执着!那个是安慰自己啊;如如不动是来自于妙性天然,体悟到诸法本来是空的,那一念,刹那即是永恒,存在的本来面目。刚开始我们用克制的、用期许的、用等待的;到最后的时候会发现说:咦?就在现前当下本自具足这一念啊,本来就不动摇啊,并不是说一直安慰自己:我不要动摇,我不要起无明!你不要动摇、你不要起无明,没有见性,会继续跑出来啊,你控制不住的!因此要到相当的心性的体悟,他才了解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么。[摇动名尘]:[摇动],就是生灭来去之义。
义贯:此[时憍陈那]即[起立]而[白佛]言:[我]如[今]之所以得成[长老],且[于大众中独得解]本际之[名],是[因]为我[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之故。(所以现在我来报告一下我是如何悟了这两个字而证圣果的经验。)首先说我如何观[客]这个字。[世尊,譬如行]旅之[客],于其途中[投寄旅亭],于此旅亭中[或]住[宿、或]饮[食],而于住[宿]或饮[食]之[事]完[毕]之后,便再[俶]理行[装]而奔向[前途],因而[不遑安]心居[住]下来;[若实]是旅店的[主人,自]然[无攸往](就是无所往)。于是我就[如是思惟:不]能长[住]的即[名]为过[客],若是常[住]不动的方得[名]为[主人,]所以,诸位!你找到主人了吗?是故便[以]念念[不住]迁流不息[者名为客]之[义]。以上就是我如何参悟[客]字的经验。
其次谈我如何参究[尘]字:[又如]久雨之后[新霁],于早晨[清阳升]上[天]空,此时人在室内,见一束阳[光]射[入]门[隙]之[中],因而室内之人得以[发]现[明]了在[空中]有无数[诸有]微细之[尘相。]且见这些微[尘]之[质](就是体)虽然[摇动]不住,但这些微尘所处的[虚空]却总是[寂然]不动,丝毫不受影响,不为所动,亦不受染。所以,禅宗有一句话:但莫污染,别无圣解,你只要心性不被污染,另外并没有圣人的见解啊。意思就是:心性只要不被污染,就没有所谓其他圣人的见地,不污染就是如如佛。我便再[如是思惟:澄]然[寂]静不动之体[名]为[空],而[摇动]来去不定者[名]为[尘],是故即[以]有[摇动]生灭[者名为尘]之[义]。以上是我如何参悟[尘]字的经验。[佛]即证之而[言]:[如是!],就是正如你(憍陈那)所说的。
诠论:本段不但可作静坐时禅观的法门(就是观法、观心),而且也是绝佳的[发明心地]的法门。经云:[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正可观自心妄想纷飞之时,即有不动之佛性在焉。诸位!我敢在这里讲一句话:没有悟道的人,怎么样都体会不出来,不了解意识型态空无自性,因境而生的生灭意识型态,没有品尝到涅槃妙心的人,打死,这一句话体会不出来,他总会想找到:我要如如不动!你要体悟这一句话,你一定要了解,好!我现在用手来比喻,这个是心性(师父以自己左手背表示为心性),这个是意识(又以右手背盖在左手上表示为意识),你一定要有这样很清楚的正知正见,这个就是心性,这个就是意识型态,我们一切众生,统统停留在这个,因为无明、烦恼他没有脱落,知道吗?无明、执着、烦恼卡在本性上,他这一层没有脱落的时候(师父放下右手),他根本体会不出这个如如不动的心性是什么(师父伸直左手背),他没有办法体会的!这个心性夹杂着意识型态(复以右手背盖在左手上),这个意识是由境界而起的,它是空无自性的,打破无明以后,桶底脱落(右…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