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互影言之,合四句为两句,谓性具之火,即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火,即火即真],意思就是所有火都是本性,如来藏性的意思,即火即真,就这么简单!即火即真心,就是你的真心。[全相全性,圆融无碍,体本清净,离诸染垢。即六祖大师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周遍法界,即是体遍,用遍乃在下段]。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此与上科,体用攸分]。攸分就是体用分开来,[攸]是关系的意思,把关系分开来,[上明藏性不变之体,此明藏性随缘之用,用元从体起,亦必随缘而兴,乃随九法界众生,胜劣之心,应其所知,大小之量,随缘显现其用,即事可以验知]。
经文,[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
阿难,当知世间人,有哪个地方,在某处执凸透镜来求这个火,那个地方就会产生火,缘起,因缘生。火并没有来去,借着缘,火就生;但是缘,没有因缘的实体性。遍法界执,满世间都有火起,只要有因缘;因缘本空,是缘,相妄性真。起遍世界,宁有方所?就是没有一定,处处都有火的因缘,但是,火没有显现出来。
[此即事验知。一人一处,执镜求火,随一人之缘,一处火生;遍法界众生,执镜求火,随多人之缘,满世间都有火起。起遍世间,宁有一定方所?此约凡夫现境,尚见无限],凡夫的境界都现无限,[而圣分上,更不待言;随心应量,于此可知矣]。
[巳四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这一段在我们地大就解释过了。
[循业发现,乃为因缘、自然,二种妄计根本。此火大不独迷位,业障众生,必循染业而后能发,如饿鬼之道,饥火交然,顶发烟生,口吐火焰];这个是饿鬼的痛苦,对火上他的业报是很可怕的!饥火交煎,嘴巴吐出来是火;顶发烟生,头顶还冒烟。口吐火焰,嘴巴吐出来的像我们放焰火,那个苦:很饿,吃不到东西,这种苦没办法形容!不要说想这个饿鬼,诸位,你去开刀房开过刀吗?没有!你住过加护病房吗?也许没有!那有没有一天肚子很胀,或者是胃很痛,很不舒服,就这个时候,前面摆着丰盛的大餐,你很饿,但是吃不下。这样的感觉就很难受了,不要说讲到这个头顶还冒烟!所以,造了这个业,你看,这个还不是地狱喔,这是饿鬼,你看那地狱多苦了!
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记得,真的要多做一点善事,死了以后要做就很难了!这个善事不一定要用钱,讲几句佛法给人家听,你有这个能力的话,做善事;打电话劝人家看看佛教的节目,就是善事啊!对不对?人家在痛苦的时候,安慰人家几句,做善事。这善不一定是钱,身体力行,只要是善,对一切众生有利的,能抚慰众生心灵的都是好事,尤其是劝他学佛,那就一大事因缘;劝不来就不需要,因为没有善根,你怎么讲也没有用,没有善根、菩提根、智慧根,有的人真的一点根都没有,还跟你打八关斋戒,怎么可能?底下[纵是修位,大心之士,亦须循净业而后能现,如火头金刚,乌刍瑟摩],此尊者以深净大悲,不避秽触,以大威光,犹如猛火,烧除众生烦恼妄见,分别垢净生灭之心,所以,也称为除秽金刚。[化多淫心],淫欲心比较重的人,观不净、观无常、观散观,只要你放得下,智慧的火就现前,[成智慧火,此皆循业发现之明证也]。
[世间无知者:谓权乘学者世间],虽然修学佛道,可是学的不究竟,叫做权乘学者世间。[无有真智],没有真正的智慧,[昧乎藏性不变之体,竟惑为因缘;外道非学者世间],不是学佛的人,[无有]佛的[正智,昧乎藏性随缘之用,竟惑为自然]。自然就是无因,[此等皆是识心,妄想分别,周遍计度,于依他起性法中,不了当体,即是如来藏],当体就是空,[圆成实性,妄起遍计执性]。遍计执性重点在哪里?就是在缘起法迷失了,误认为是实法;缘起法是空性,而他不知道,不知道缘起法是空性法,在这个缘起法迷失还执为实有,愈执就愈偏,一切世间人哪知道什么缘起性空?什么法不执啊!哪一法不执着![但有言说:但作凡解,凡有言说,如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等,皆属戏论],无关于佛的正智叫做戏论。在这里讲为什么讲戏论?在这里讲只要不究竟,统统列为戏论,只要不是佛乘、最上乘,统统列为戏论;包括二乘人、权教菩萨统统列为戏论,不能悟入佛的究竟、体空、如来藏性本空,统统列为戏论。所以,《楞严经》是大乘了义之教,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四依止。皆属戏论,[都无真实之义。二火大竟]。
[辰三 水大 (分四)]
[巳初 标性约求 二 就求详辨 三 结显体用 四 双拂二计 今初]
经文,[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解释一下:阿难,水性是不定的,有时候动,流的时候就动,息的时候就停止,有时候动,有时候停,[无恒]就是没有一定。如室罗城里面有一些外道,像迦毗罗仙这是数论外道、斫迦罗仙,中国话叫做轮,就是他认为他自己见到的道理比别人圆满,可以摧毁他宗。接下来叫钵头摩,赤莲花,这是一种池,莲花池名,靠近莲花池。诃萨多叫海水,近海而住叫诃萨多,叫做事水外道。诸大幻师,求太阴精,太阴精就是月中水;从太阳是求火,我们现在从月亮是求水。求这些月中水做什么呢?用和幻药,就是依此药能幻出种种的境界,眩人心目。是诸师等,于白月昼,白月昼就是八月中秋,中夜就是月白如昼,手执方诸,就是水精珠,承月中水,再用盘子,把珠放在盘子中间,随月中水。这个印度的外道还是很多,很多让我们佛门难以理解的,他们还是有一定有咒语和一些神通,但是,毕竟是心外求法,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
[水大之性即藏性。体虽不变,用能随缘,所以不定。流息止也无恒常也]:[息]就是止,无[恒]就是常。[流无常流,随缘而息,如河水填之则息;息无常息,随缘而流,如池水决之则流,正显不定也。又此句,对下求太阴精解,求之则流,不求则息(不流也),流与不流,无有恒常,是为不定。 如室罗城下,举事以验。迦毗罗,此云:黄赤色,以其发黄兼赤也]。二、[斫迦罗,此云轮,以自执所见理圆,能摧他宗故]。第三种外道,[钵头摩,此云赤莲华,池名],也就是住在赤莲花池旁边,[近此住故]。第四种外道是[诃萨多,梵语之略,《灌顶疏》云:阿迦萨谟多罗,此云海水。近海而住,事水外道也。等者举此四人,以等其余]。
[诸大幻师:以其善用幻术,不仅能幻化人物,且能夺阴阳造化之工,故称大幻师。求太阴精:即月中水,用以和合幻药,为丸作饵],意思就是为了和合药丸,而先引用月中水,饵的意思是引用,和在中间,[是诸幻师等,多皆如是。于白月昼:即在中夜,月白如昼之时,八月中秋等夜。手执方诸,承接月中水,即太阴精。方诸,即水精珠。许慎曰:方,石也,诸,珠也。《王充论》云:“一月子月壬子日,夜半子时,于北方壬癸水炼五方石为之,向月得津]。[津]就是水,[淮南子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方诸就是石珠、水精珠,见月,则津就是产生水,而为水。[故诸幻师,以此求水]。
[巳二 就求详辨]
经文,[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这个水是从珠中出,还是虚空中自己来,或是从月亮跑出来?
[此标三处征起,下则逐破]。
经文,[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阿难,如果这个水是从月亮来的,月亮自己不借重种种因缘,而自己会有水冒出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因为离地很遥远,竟然可以让珠出水!那么,所经的林木皆应吐流,就是出水,就是水自动流出,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为什么要等到水精珠摆出来,才能够见到月中水?所以,不流明水,非从月降,如果林木没有水流跑出来,不流就是林木并没有看到水,流出水,表示月亮也没有出现这个水,就是水不是从月亮来的;如果是从月亮来的,所有的林木都应淹没,所有的林木并没有看到水;不流就是没有看到林木流水。明水,就是分明此水非从月降,不是从月亮当中掉下来的。
[此破水大从月来。若说水从月来,此月尚能于隔远之处,令珠出水,则于所经过,近处之林木,皆应吐流;即出水也。此以远证近,当必流水,若必流,则随处皆可承月中水,又何待方诸]就是石珠,[所承而水出也?若林木不吐流,则分明此水,非从月中而降也。此破从月来者,非也]。
经文,[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平声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意思是说如果是从珠跑出来的水,那么,这个珠中就常常会流出水,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中宵这个半夜,才承白月如昼,这个月亮很亮像白天。
[此破水大从珠出。若水从珠出,则不假借他缘,珠中常应流水,随时皆可承之。又何待中宵(即半夜),又何必月白如昼之时耶]?
经文,[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及也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如果说从虚空而生水,那么空性是无边,水当然也是没有边际,从人以及天,皆同滔溺,[滔溺]就是水势很大的样子。云何复有,水、陆、空行?全部被水淹没了,哪里有水、陆、空行?统统在水中啊!
[此破水大从空生。若水从空而生者,虚空之性无边,则水亦应当无际;际即边也。如是下自人间,上及天宫,皆应同在滔滔大海之中,俱受沉溺之患,云何更有水居、陆地、空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