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3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我们还在有相当深度的这个七大里面,这个因为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的相,所以,这个没有见性,听起来相当困难;但是,注意听、专注,也会种下善根,也会非常受益。我们讲: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前面我们讲了地大、水大、火大,今天进入第四个,叫做风大。
[辰四 风大 (分四)]
[巳初 标性约拂 二 就拂详辨 三 结显体用 四 双拂二计 今初]
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先解释一下:阿难,风性无体,没有自体可得,所以,有时候动、有时候静,也就是一下生,一下灭,所以叫动静不常。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这个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于大众,就是大众之中,来到了大众之中。僧伽黎角,我们称为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动及傍人,稍一动,风一吹它就触动旁边的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则感觉有微风,清凉的风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对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离比丘前面不远,有站人。所以,披袈裟的时候,袈裟角有动,动的时候风吹向对面的人。
[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时动时静,忽起忽灭,动非常动],风不是常动,动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动。[有时而静;静非常静],这个静也不是永远静,大家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里面,很清楚的。[有时而动。故曰:不常。汝常(寻常也)整(理也)衣],你寻常整理这个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
[僧伽黎:即大衣,又名杂碎衣],佛陀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叫做杂碎衣?诸位,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时候,衣的那个布料是很难得到的,不是象我们现在的纺织,一夕之间,那个工厂,是一匹一匹布出来,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难的!而且那个时候工业不发达,那个时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时候,哇,那个很重!因此,那个时候布不完整,就这里收集一块,那里收集一块,有时候这个颜色不完整,收集后就缝起来,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撑开来,那都是一个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杂碎衣。[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我们在大乘佛教,打开那个红色祖师衣就更明显了,一条一条。我们这个打开也有,也是一格一格,有福田的。为什么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说众生想要修福报,就要先种这个田,种这个因,就像种子种在田里面,众生想要修福报,有时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个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在座诸位你们也有一件衣,这里是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你们也有衣,你们那件衣叫无常衣,这个无常就是万一有[三长两短],披这个衣就随时随地准备要面对死亡,你听过,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就是无常衣。这个[四长一短]是属于佛教衣的专有名词。[凡分卫(乞食也)入众,常披此衣。衣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那时候可以感受到微风。[拂彼人面]。就是吹向对面的人。[且举此一事,验证风性无体,动、静不常也]。
[巳二 就拂详辨]
经文,[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个风到底出自哪里?是出自你袈裟的角吗?从袈裟里面吹出来的吗?藏在袈裟角吗?或者是发生在虚空?是发于虚空?这个风是来自于袈裟角,或者是发生在虚空?生彼人面,而吹向对面的人的面。
[此征问风所从来,下则逐破]。底下逐一而破。
经文,[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难,这个风,如果是自动自发的由袈裟角出现,假设这样成立,假设风来自于你的袈裟里面。那么,你乃披风,因为风在你的袈裟角自己一直产生,你就变成披了一层风。这个风一吹起来,其衣就会飞摇,你的这个大衣就会飞起来,应离汝体,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意思是风来自你的衣角一直产生,你的袈裟一定披得不稳,一定会飞离开你的身体,这个[体]不是本体,是指身体。我今说法,我现在正在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这个垂衣就暗示没有风,静静的,没有风起。垂衣表示风静,没有动。你现在看看我正在说法的时候,衣是下垂的,表示没有风,我现在的袈裟是下垂的,表示无风,并没有风吹起,那么,你说说看,风到底在哪里?不应衣中,有藏风地,你不应当说你的袈裟里面有特别藏风的地方。
[此破风大出袈裟角。袈裟此云坏色],是人家不要的,不是鲜艳的色叫做坏色。[义翻离尘服]。披了这个就要觉悟,我们是出家人,不着于五欲六尘的出家人,叫做离尘服。披了这个袈裟就要让你离尘、离垢,这个是指烦恼的意思。[若谓此风,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风,汝乃披风。风性属动,其衣飞摇],当然[自应离汝身体];当然会离开你的身体,[现衣不离体,是衣中无风,刚此风不出袈裟角,明矣。我今说法,会中垂衣],你看看,衣垂下来表示没有风,这个形容词代表无风。[汝看我衣,风何所在?我今之上,应补救词,文方接续。恐闻衣中无风],恐怕听到这个衣中没有风,[乃转救云:衣中有风,但是动衣风出],只要是动衣就有风出,风就出来,现在[垂衣风藏,何得以飞摇离体为难]?怎么可以说袈裟会飞离我们的身体来为难我呢?不可以这样子,意思就是有藏风的地方,佛用最快的速度补充一句,[佛则以说法垂衣,风何所在],让你没有时间思惟,或者是分别,让你没有时间去狡辩。[不应说言,衣中另有藏风地破之]。
经文,[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风是生之于虚空,那么你的衣不动的时候,这个衣是指大衣、袈裟。你的袈裟在不动的时候,何因无拂?为什么没有风在吹,拂彼人面呢?拂就是吹向对方呢?若说风生于虚空,那你的衣在不动的时候,就是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也没有办法吹向彼人面呢?空性常住,虚空之性它是常住的,既然风自于虚空,虚空又常住,就应当常常产生风,[应]就是也必须,而风也必须常常生起。因为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如果无风的时候,风灭,虚空应当跟着灭,为什么??因为它们二个同时存在,虚空在,风就在,因为风由虚空而生,所以,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会灭。为什么?因为风来自于虚空,这是前面那段假设风是由虚空而生的。灭风可见,灭空何状,把风灭掉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个[可见]是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没有风我们的皮肤就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是绝对可以感受得到。那么,把虚空灭掉,你认为那是什么情形?会发生什么状况?因为前面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
[此破风大从空生。若风生于虚空,应不借拂衣之缘],拂衣就是吹拂动衣,动衣,衣服会动,拂衣就是衣服飘起来。风生在虚空,就不需要借拂衣之缘。[当汝衣不动之时,何因无风]?当你衣不动,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拂彼人面],因为虚空一直存在,[空性常住下,以风空性异为破]。这一段是风跟空,因为风是生灭的,空是不生灭的。所以,[空性常住,风性生灭,若以风从空,风应常生,若以空从风,至无风之时,风灭空亦当灭]。这是一定的道理。[下二句明空无可灭,然灭风可见,灭空究作何状耶]?
经文,[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我们知道风是有生灭的,如果有生灭是风,但是如果有生灭就不名为虚空,名为虚空,一定有它的义理,只要叫做虚空,云何风中,为什么会有风跑出来呢?空是无物为体,云何有风出入呢?表示有出入、来去、生灭就不是虚空。所以,这段说若有生灭就不可以叫它叫做虚空,虚空本无生灭;名字叫做虚空,为什么又有风来出跟入呢?有出就一定有入,所以,这个风出入就是生灭,这个就不符合虚空的含义了。
[此以名义不符为破。若有生灭,不应名为虚空,空无生灭故,上二句破名不相当;名曰虚空,云何有风而出,空以无物为体故,此二句破义不相合],名相的定义不同,不符合名相的定义。[若有风出,则名义双失耳]。
经文,[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这个文字这样看很难,实在是看不懂,真的!不是说笑大家程度不够,而是说这个《楞严经》实在是太简单,简单到初学佛法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很难理解;但是,解释一下就很简单了。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如果风来自于而生自于哪里?被拂之面就是对方的脸,这个文字很容易搞混了,用现代的中文就很容易了解。如果风是来自于对方的脸,就这么样子;可是,他就是要用这个,很难理解的,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其实就是对方的脸。如果这个风来自于对方的脸,吹向我们这个比丘。假设说,从彼面生,因为他是被拂,风吹向他,比丘在这里整理衣服,风吹向对方的脸。那么,从彼面生,从对方的脸生,当应拂汝?应当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汝]就是比丘这一边,[拂]就是吹向于,风拂过来,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自汝整衣,当比丘你在整理这一件大衣的时候,为什么风吹出来的时候,看到袈裟的角在动,云何倒拂,为什么倒拂?因为风是来自于对面的脸,当然要吹向我们这一边。现在我们整衣的时候,袈裟角产生了风,有感受到风,结果吹向对面,就对面立场来讲,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吹回去叫做倒拂。倒过来吹向他叫做倒拂。为何风会倒过来吹向他?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对面的脸,应当吹向我们比丘,可是现在为什么反过来,当袈裟在…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