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數:共5片(本片爲第3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3稱)
我們還在有相當深度的這個七大裏面,這個因爲超越一切意識形態、一切的相,所以,這個沒有見性,聽起來相當困難;但是,注意聽、專注,也會種下善根,也會非常受益。我們講:七大即如來藏性,周遍法界,前面我們講了地大、水大、火大,今天進入第四個,叫做風大。
[辰四 風大 (分四)]
[巳初 標性約拂 二 就拂詳辨 叁 結顯體用 四 雙拂二計 今初]
經文,[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衆,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先解釋一下:阿難,風性無體,沒有自體可得,所以,有時候動、有時候靜,也就是一下生,一下滅,所以叫動靜不常。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這個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于大衆,就是大衆之中,來到了大衆之中。僧伽黎角,我們稱爲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動及傍人,稍一動,風一吹它就觸動旁邊的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則感覺有微風,清涼的風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對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離比丘前面不遠,有站人。所以,披袈裟的時候,袈裟角有動,動的時候風吹向對面的人。
[風大之性,本無自體可得。時動時靜,忽起忽滅,動非常動],風不是常動,動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動。[有時而靜;靜非常靜],這個靜也不是永遠靜,大家活在這個現實的世間裏面,很清楚的。[有時而動。故曰:不常。汝常(尋常也)整(理也)衣],你尋常整理這個衣的時候,[入于大衆之中]。
[僧伽黎:即大衣,又名雜碎衣],佛陀爲什麼在這個地方叫做雜碎衣?諸位,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時候,衣的那個布料是很難得到的,不是象我們現在的紡織,一夕之間,那個工廠,是一匹一匹布出來,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難的!而且那個時候工業不發達,那個時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時候,哇,那個很重!因此,那個時候布不完整,就這裏收集一塊,那裏收集一塊,有時候這個顔色不完整,收集後就縫起來,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撐開來,那都是一個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雜碎衣。[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我們在大乘佛教,打開那個紅色祖師衣就更明顯了,一條一條。我們這個打開也有,也是一格一格,有福田的。爲什麼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說衆生想要修福報,就要先種這個田,種這個因,就像種子種在田裏面,衆生想要修福報,有時候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這個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在座諸位你們也有一件衣,這裏是二十五條,各四長一短;你們也有衣,你們那件衣叫無常衣,這個無常就是萬一有[叁長兩短],披這個衣就隨時隨地准備要面對死亡,你聽過,萬一有什麼[叁長兩短],這個就是無常衣。這個[四長一短]是屬于佛教衣的專有名詞。[凡分衛(乞食也)入衆,常披此衣。衣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那時候可以感受到微風。[拂彼人面]。就是吹向對面的人。[且舉此一事,驗證風性無體,動、靜不常也]。
[巳二 就拂詳辨]
經文,[此風爲複出袈裟角?發于虛空?生彼人面]?
這個風到底出自哪裏?是出自你袈裟的角嗎?從袈裟裏面吹出來的嗎?藏在袈裟角嗎?或者是發生在虛空?是發于虛空?這個風是來自于袈裟角,或者是發生在虛空?生彼人面,而吹向對面的人的面。
[此征問風所從來,下則逐破]。底下逐一而破。
經文,[阿難,此風若複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阿難,這個風,如果是自動自發的由袈裟角出現,假設這樣成立,假設風來自于你的袈裟裏面。那麼,你乃披風,因爲風在你的袈裟角自己一直産生,你就變成披了一層風。這個風一吹起來,其衣就會飛搖,你的這個大衣就會飛起來,應離汝體,就會離開你的身體。意思是風來自你的衣角一直産生,你的袈裟一定披得不穩,一定會飛離開你的身體,這個[體]不是本體,是指身體。我今說法,我現在正在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這個垂衣就暗示沒有風,靜靜的,沒有風起。垂衣表示風靜,沒有動。你現在看看我正在說法的時候,衣是下垂的,表示沒有風,我現在的袈裟是下垂的,表示無風,並沒有風吹起,那麼,你說說看,風到底在哪裏?不應衣中,有藏風地,你不應當說你的袈裟裏面有特別藏風的地方。
[此破風大出袈裟角。袈裟此雲壞色],是人家不要的,不是鮮豔的色叫做壞色。[義翻離塵服]。披了這個就要覺悟,我們是出家人,不著于五欲六塵的出家人,叫做離塵服。披了這個袈裟就要讓你離塵、離垢,這個是指煩惱的意思。[若謂此風,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風,汝乃披風。風性屬動,其衣飛搖],當然[自應離汝身體];當然會離開你的身體,[現衣不離體,是衣中無風,剛此風不出袈裟角,明矣。我今說法,會中垂衣],你看看,衣垂下來表示沒有風,這個形容詞代表無風。[汝看我衣,風何所在?我今之上,應補救詞,文方接續。恐聞衣中無風],恐怕聽到這個衣中沒有風,[乃轉救雲:衣中有風,但是動衣風出],只要是動衣就有風出,風就出來,現在[垂衣風藏,何得以飛搖離體爲難]?怎麼可以說袈裟會飛離我們的身體來爲難我呢?不可以這樣子,意思就是有藏風的地方,佛用最快的速度補充一句,[佛則以說法垂衣,風何所在],讓你沒有時間思惟,或者是分別,讓你沒有時間去狡辯。[不應說言,衣中另有藏風地破之]。
經文,[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意思就是如果說這個風是生之于虛空,那麼你的衣不動的時候,這個衣是指大衣、袈裟。你的袈裟在不動的時候,何因無拂?爲什麼沒有風在吹,拂彼人面呢?拂就是吹向對方呢?若說風生于虛空,那你的衣在不動的時候,就是靜態的時候,爲什麼沒有風,也沒有辦法吹向彼人面呢?空性常住,虛空之性它是常住的,既然風自于虛空,虛空又常住,就應當常常産生風,[應]就是也必須,而風也必須常常生起。因爲這一段是假設說風來自于虛空。如果無風的時候,風滅,虛空應當跟著滅,爲什麼??因爲它們二個同時存在,虛空在,風就在,因爲風由虛空而生,所以,沒有風的時候,虛空就會滅。爲什麼?因爲風來自于虛空,這是前面那段假設風是由虛空而生的。滅風可見,滅空何狀,把風滅掉我們可以感受得到,這個[可見]是可以感受得到,滅風,沒有風我們的皮膚就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得到;滅風是絕對可以感受得到。那麼,把虛空滅掉,你認爲那是什麼情形?會發生什麼狀況?因爲前面假設說風來自于虛空。
[此破風大從空生。若風生于虛空,應不借拂衣之緣],拂衣就是吹拂動衣,動衣,衣服會動,拂衣就是衣服飄起來。風生在虛空,就不需要借拂衣之緣。[當汝衣不動之時,何因無風]?當你衣不動,靜態的時候,爲什麼沒有風[拂彼人面],因爲虛空一直存在,[空性常住下,以風空性異爲破]。這一段是風跟空,因爲風是生滅的,空是不生滅的。所以,[空性常住,風性生滅,若以風從空,風應常生,若以空從風,至無風之時,風滅空亦當滅]。這是一定的道理。[下二句明空無可滅,然滅風可見,滅空究作何狀耶]?
經文,[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爲虛空,雲何風出]?
我們知道風是有生滅的,如果有生滅是風,但是如果有生滅就不名爲虛空,名爲虛空,一定有它的義理,只要叫做虛空,雲何風中,爲什麼會有風跑出來呢?空是無物爲體,雲何有風出入呢?表示有出入、來去、生滅就不是虛空。所以,這段說若有生滅就不可以叫它叫做虛空,虛空本無生滅;名字叫做虛空,爲什麼又有風來出跟入呢?有出就一定有入,所以,這個風出入就是生滅,這個就不符合虛空的含義了。
[此以名義不符爲破。若有生滅,不應名爲虛空,空無生滅故,上二句破名不相當;名曰虛空,雲何有風而出,空以無物爲體故,此二句破義不相合],名相的定義不同,不符合名相的定義。[若有風出,則名義雙失耳]。
經文,[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
這個文字這樣看很難,實在是看不懂,真的!不是說笑大家程度不夠,而是說這個《楞嚴經》實在是太簡單,簡單到初學佛法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很難理解;但是,解釋一下就很簡單了。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如果風來自于而生自于哪裏?被拂之面就是對方的臉,這個文字很容易搞混了,用現代的中文就很容易了解。如果風是來自于對方的臉,就這麼樣子;可是,他就是要用這個,很難理解的,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其實就是對方的臉。如果這個風來自于對方的臉,吹向我們這個比丘。假設說,從彼面生,因爲他是被拂,風吹向他,比丘在這裏整理衣服,風吹向對方的臉。那麼,從彼面生,從對方的臉生,當應拂汝?應當是吹向我們比丘這一邊,[汝]就是比丘這一邊,[拂]就是吹向于,風拂過來,是吹向我們比丘這一邊。自汝整衣,當比丘你在整理這一件大衣的時候,爲什麼風吹出來的時候,看到袈裟的角在動,雲何倒拂,爲什麼倒拂?因爲風是來自于對面的臉,當然要吹向我們這一邊。現在我們整衣的時候,袈裟角産生了風,有感受到風,結果吹向對面,就對面立場來講,風應該吹出來,現在吹回去叫做倒拂。倒過來吹向他叫做倒拂。爲何風會倒過來吹向他?這一段是假設說風來自于對面的臉,應當吹向我們比丘,可是現在爲什麼反過來,當袈裟在…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