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二▪P5

  ..續本文上一頁:亦互影言之,合四句爲兩句,謂性具之火,即是真體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體之火,即火即真],意思就是所有火都是本性,如來藏性的意思,即火即真,就這麼簡單!即火即真心,就是你的真心。[全相全性,圓融無礙,體本清淨,離諸染垢。即六祖大師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遍法界,即是體遍,用遍乃在下段]。

  經文,[隨衆生心,應所知量]。

  [此與上科,體用攸分]。攸分就是體用分開來,[攸]是關系的意思,把關系分開來,[上明藏性不變之體,此明藏性隨緣之用,用元從體起,亦必隨緣而興,乃隨九法界衆生,勝劣之心,應其所知,大小之量,隨緣顯現其用,即事可以驗知]。

  經文,[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甯有方所]?

  阿難,當知世間人,有哪個地方,在某處執凸透鏡來求這個火,那個地方就會産生火,緣起,因緣生。火並沒有來去,借著緣,火就生;但是緣,沒有因緣的實體性。遍法界執,滿世間都有火起,只要有因緣;因緣本空,是緣,相妄性真。起遍世界,甯有方所?就是沒有一定,處處都有火的因緣,但是,火沒有顯現出來。

  [此即事驗知。一人一處,執鏡求火,隨一人之緣,一處火生;遍法界衆生,執鏡求火,隨多人之緣,滿世間都有火起。起遍世間,甯有一定方所?此約凡夫現境,尚見無限],凡夫的境界都現無限,[而聖分上,更不待言;隨心應量,于此可知矣]。

  [巳四 雙拂二計]

  經文,[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段在我們地大就解釋過了。

  [循業發現,乃爲因緣、自然,二種妄計根本。此火大不獨迷位,業障衆生,必循染業而後能發,如餓鬼之道,饑火交然,頂發煙生,口吐火焰];這個是餓鬼的痛苦,對火上他的業報是很可怕的!饑火交煎,嘴巴吐出來是火;頂發煙生,頭頂還冒煙。口吐火焰,嘴巴吐出來的像我們放焰火,那個苦:很餓,吃不到東西,這種苦沒辦法形容!不要說想這個餓鬼,諸位,你去開刀房開過刀嗎?沒有!你住過加護病房嗎?也許沒有!那有沒有一天肚子很脹,或者是胃很痛,很不舒服,就這個時候,前面擺著豐盛的大餐,你很餓,但是吃不下。這樣的感覺就很難受了,不要說講到這個頭頂還冒煙!所以,造了這個業,你看,這個還不是地獄喔,這是餓鬼,你看那地獄多苦了!

  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記得,真的要多做一點善事,死了以後要做就很難了!這個善事不一定要用錢,講幾句佛法給人家聽,你有這個能力的話,做善事;打電話勸人家看看佛教的節目,就是善事啊!對不對?人家在痛苦的時候,安慰人家幾句,做善事。這善不一定是錢,身體力行,只要是善,對一切衆生有利的,能撫慰衆生心靈的都是好事,尤其是勸他學佛,那就一大事因緣;勸不來就不需要,因爲沒有善根,你怎麼講也沒有用,沒有善根、菩提根、智慧根,有的人真的一點根都沒有,還跟你打八關齋戒,怎麼可能?底下[縱是修位,大心之士,亦須循淨業而後能現,如火頭金剛,烏刍瑟摩],此尊者以深淨大悲,不避穢觸,以大威光,猶如猛火,燒除衆生煩惱妄見,分別垢淨生滅之心,所以,也稱爲除穢金剛。[化多淫心],淫欲心比較重的人,觀不淨、觀無常、觀散觀,只要你放得下,智慧的火就現前,[成智慧火,此皆循業發現之明證也]。

  [世間無知者:謂權乘學者世間],雖然修學佛道,可是學的不究竟,叫做權乘學者世間。[無有真智],沒有真正的智慧,[昧乎藏性不變之體,竟惑爲因緣;外道非學者世間],不是學佛的人,[無有]佛的[正智,昧乎藏性隨緣之用,竟惑爲自然]。自然就是無因,[此等皆是識心,妄想分別,周遍計度,于依他起性法中,不了當體,即是如來藏],當體就是空,[圓成實性,妄起遍計執性]。遍計執性重點在哪裏?就是在緣起法迷失了,誤認爲是實法;緣起法是空性,而他不知道,不知道緣起法是空性法,在這個緣起法迷失還執爲實有,愈執就愈偏,一切世間人哪知道什麼緣起性空?什麼法不執啊!哪一法不執著![但有言說:但作凡解,凡有言說,如說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等,皆屬戲論],無關于佛的正智叫做戲論。在這裏講爲什麼講戲論?在這裏講只要不究竟,統統列爲戲論,只要不是佛乘、最上乘,統統列爲戲論;包括二乘人、權教菩薩統統列爲戲論,不能悟入佛的究竟、體空、如來藏性本空,統統列爲戲論。所以,《楞嚴經》是大乘了義之教,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四依止。皆屬戲論,[都無真實之義。二火大竟]。

  [辰叁 水大 (分四)]

  [巳初 標性約求 二 就求詳辨 叁 結顯體用 四 雙拂二計 今初]

  經文,[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诃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解釋一下:阿難,水性是不定的,有時候動,流的時候就動,息的時候就停止,有時候動,有時候停,[無恒]就是沒有一定。如室羅城裏面有一些外道,像迦毗羅仙這是數論外道、斫迦羅仙,中國話叫做輪,就是他認爲他自己見到的道理比別人圓滿,可以摧毀他宗。接下來叫缽頭摩,赤蓮花,這是一種池,蓮花池名,靠近蓮花池。诃薩多叫海水,近海而住叫诃薩多,叫做事水外道。諸大幻師,求太陰精,太陰精就是月中水;從太陽是求火,我們現在從月亮是求水。求這些月中水做什麼呢?用和幻藥,就是依此藥能幻出種種的境界,眩人心目。是諸師等,于白月晝,白月晝就是八月中秋,中夜就是月白如晝,手執方諸,就是水精珠,承月中水,再用盤子,把珠放在盤子中間,隨月中水。這個印度的外道還是很多,很多讓我們佛門難以理解的,他們還是有一定有咒語和一些神通,但是,畢竟是心外求法,不能解決生死的問題。

  [水大之性即藏性。體雖不變,用能隨緣,所以不定。流息止也無恒常也]:[息]就是止,無[恒]就是常。[流無常流,隨緣而息,如河水填之則息;息無常息,隨緣而流,如池水決之則流,正顯不定也。又此句,對下求太陰精解,求之則流,不求則息(不流也),流與不流,無有恒常,是爲不定。 如室羅城下,舉事以驗。迦毗羅,此雲:黃赤色,以其發黃兼赤也]。二、[斫迦羅,此雲輪,以自執所見理圓,能摧他宗故]。第叁種外道,[缽頭摩,此雲赤蓮華,池名],也就是住在赤蓮花池旁邊,[近此住故]。第四種外道是[诃薩多,梵語之略,《灌頂疏》雲:阿迦薩谟多羅,此雲海水。近海而住,事水外道也。等者舉此四人,以等其余]。

  [諸大幻師:以其善用幻術,不僅能幻化人物,且能奪陰陽造化之工,故稱大幻師。求太陰精:即月中水,用以和合幻藥,爲丸作餌],意思就是爲了和合藥丸,而先引用月中水,餌的意思是引用,和在中間,[是諸幻師等,多皆如是。于白月晝:即在中夜,月白如晝之時,八月中秋等夜。手執方諸,承接月中水,即太陰精。方諸,即水精珠。許慎曰:方,石也,諸,珠也。《王充論》雲:“一月子月壬子日,夜半子時,于北方壬癸水煉五方石爲之,向月得津]。[津]就是水,[淮南子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方諸就是石珠、水精珠,見月,則津就是産生水,而爲水。[故諸幻師,以此求水]。

  [巳二 就求詳辨]

  經文,[此水爲複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爲從月來]?

  這個水是從珠中出,還是虛空中自己來,或是從月亮跑出來?

  [此標叁處征起,下則逐破]。

  經文,[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阿難,如果這個水是從月亮來的,月亮自己不借重種種因緣,而自己會有水冒出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因爲離地很遙遠,竟然可以讓珠出水!那麼,所經的林木皆應吐流,就是出水,就是水自動流出,流則何待方諸所出?爲什麼要等到水精珠擺出來,才能夠見到月中水?所以,不流明水,非從月降,如果林木沒有水流跑出來,不流就是林木並沒有看到水,流出水,表示月亮也沒有出現這個水,就是水不是從月亮來的;如果是從月亮來的,所有的林木都應淹沒,所有的林木並沒有看到水;不流就是沒有看到林木流水。明水,就是分明此水非從月降,不是從月亮當中掉下來的。

  [此破水大從月來。若說水從月來,此月尚能于隔遠之處,令珠出水,則于所經過,近處之林木,皆應吐流;即出水也。此以遠證近,當必流水,若必流,則隨處皆可承月中水,又何待方諸]就是石珠,[所承而水出也?若林木不吐流,則分明此水,非從月中而降也。此破從月來者,非也]。

  經文,[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平聲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意思是說如果是從珠跑出來的水,那麼,這個珠中就常常會流出水,爲什麼一定要等到中宵這個半夜,才承白月如晝,這個月亮很亮像白天。

  [此破水大從珠出。若水從珠出,則不假借他緣,珠中常應流水,隨時皆可承之。又何待中宵(即半夜),又何必月白如晝之時耶]?

  經文,[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及也天,皆同滔溺,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如果說從虛空而生水,那麼空性是無邊,水當然也是沒有邊際,從人以及天,皆同滔溺,[滔溺]就是水勢很大的樣子。雲何複有,水、陸、空行?全部被水淹沒了,哪裏有水、陸、空行?統統在水中啊!

  [此破水大從空生。若水從空而生者,虛空之性無邊,則水亦應當無際;際即邊也。如是下自人間,上及天宮,皆應同在滔滔大海之中,俱受沈溺之患,雲何更有水居、陸地、空行…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七大即如來藏 周遍法界 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