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P27

  ..续本文上一页现在你的念头是安住在哪里,从一数到十,或者生、住、异、灭里面,哪一个念头,你都很清楚;就是了解自己的念头,了得解很清楚。意思是说:随时都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要数息观,然后观照,不使妄想起来。

  [此示禅那]定慧均等的中道思想。[寂观方便。]“寂”就是静态;“观”就是动态,动静一如,叫做寂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禅那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于禅那,]就是修于中道,定慧均等的观照,空假圆融的观照。[最初从何下手?故先取数息观门,修禅之人欲摄妄心,先归一息,]看我们的呼吸,[依息出入数之。]数之就是算算。[数出不数入,]我们呼气时数,吸气就不数。[数入不数出,]如果吸气时数,吐气时就不能数。[不可出入并数。从一数至十,又从十数至一。]但是,呼吸不要拉太长,拉太长会生病,自己想说呼吸愈小愈好,吸得很慢很慢,结果吸得太饱,吐得太慢,后来喘,这样会得心脏病。不必如此,让呼吸自然,不快也不慢,很自然就好。[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不昧”就是不昏,很清楚,不迷。[由是息调心净,]藉我们的息,令心清净。[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异、灭之念不紊。]“不紊”就是不乱,[息起为生,起已为住,] “息”就是呼吸,呼吸一起来,这个叫做生;起已,呼吸起来以后,这个叫做生。呼吸没有,就是散掉,[将尽为异,]这个都是以呼吸的前后次第,叫做生住异灭。[尽已为灭。今不言异者,以灭摄故,所以经论中,]以灭来摄,不言异。“异”是一种变化的名词,所以,经论当中,[有言三相,]生、住、灭;[有言四相不定,]就是生、住、异、灭。[分齐头绪数量,]就是次第,“分齐”就是界限。到哪一个界限、哪一个数量,清清楚楚。大部分都是数息,数数字。但是,我不是这样,我都念佛,我是吸气时念:阿弥陀佛;呼气:阿弥陀佛。但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太长,我就吸进去念“阿弥”吐出来念“陀佛”观照,这样心反而比较定。你如果对清净的自性了解,根本就没有妄想,妄想自性本空。像晚上有时候休息,我都要打坐,坐着一观照,妄想,我就让它一直起来,它起不来,也不晓得从哪里来,没有;就是智慧心一直现前,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妙用,它就一直现前。譬如我们晚上打坐,其实也不用打坐,没有妄想;妄想本来就是假的东西,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执着它。它一起来,你也不要管它,你去管那个妄想,那个管也是妄想。妄想本来无根、无住、无所住,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清清楚楚。一句佛号如万里无云万里天,朗然,万里照空,照这个宇宙的世界。所以,晚上有时候休息以前,坐着时候,妄想,妄想起不来,没有妄想,不晓得什么叫妄想,没有这种东西。我要等它起来,它却起不来;你想等它起来,它本来就是无的东西,要从哪里起来?起来也不要管它,当它是疯子一样。你抓住一句佛号,就什么事都没有!但是,这要对心法上有相当的悟,相当长的时候才有办法。一般都是硬压,观想的时候都会扭曲、变形;我在念佛就不是这样,我念佛都是用实相念佛,妄想一起来,它要来干扰我,我根本就不理它,佛号很清楚!师父都是用十念法,然后很清楚的,你观想任何的佛像,那都是虚妄之相,要到临命终现前,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果报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八识田中,我们每天种下去的种子,清净的境界马上现前。因为我们用清净心修行,极乐世界当然有我们的份,一定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都没错!而我们众生不是,众生念佛一边念,一边想着钱、孙子,妄想起来时,他就很自责:我为什么胡思乱想?气自己打妄想;没多久佛号又跑掉,又打妄想了。自己就觉得很痛苦,来到佛前拼命拜、拼命求忏悔;我说:你要把蒲团拿走磕起来才响!妄想,你磕破头也没用,真是脑袋坏掉!她说:哎呀!师父!我也不愿意这样胡思乱想,可是,有时候,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半,就变成我的男朋友、我先生,我跟他不清净,都会这样胡思乱想,很奇怪!我明明不想这样想,这不是我自愿的!她就是控制不住。我说:那个没关系,那叫干扰,没关系,你任它起来没关系,妄想起来,你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就好!知道吗?它起来,你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她说:我不理它,它会理我啊!我说:这就是念佛的定力不够,这句佛号守得牢的人,妄想起来,你根本就不要管它。不相信,你回去思惟看看,妄想都是多余的,无根。它要来干扰你,会让你起罪恶感,让你觉得自己很不清净,不要管它。所以妄想来,我就说:喔!你来了。它如果走了,我就说:你走了!佛号照样相续不断,不会跑掉,要跑到哪里去?妄想当体就是空性,那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我告诉她:你可以观想南无阿弥陀佛,金色的六字名号来念佛,金色光在虚空放大光明,南无阿弥陀佛。我教你们一招,如果有小孩子受到惊吓,一直拉肚子,你拿一杯茶,内心这样想:唵嘛呢叭弥吽,你眼睛注视着那杯水,水中浮现六字大明咒,你把它看清楚。你就观想唵嘛呢叭弥吽,金光明色;然后再观想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你若能观想得出观世音菩萨的像,就观想他站在虚空上,洒甘露水灌顶,然后整个杯子都放光。我跟你说,保证有效,不相信的话,你念一杯给我喝喝看,一定有效!一切都是我们念头的问题,你不要常说你没有修行,佛说:化万亿劫的念都在一念,你要记住这句话。你现在这一念清净心,就具足一切法,你不用烦恼,知道吗?不要说:师父念的才够力,我念的不够力,并非如此,要对自己有信心。不相信的话,回去问问邻居有没有受惊吓的,晚上回去试试看:保证有效!你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如果你久病、业障病,配药、中药都吃不好,我教你,你每天都拿一杯水。念南无阿弥陀佛,眼睛注视着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清清楚楚在水中,金光明色,放大光明,你每天都拿着一杯水念,你试试看,无论是大人、小孩子受到惊吓,或是闹鬼、业障病,一切都会好起来,不用烦恼。中、西医都束手无策,喝大悲水也治不好,代表我们的业很重,我们的业是无量无边的重。[一一分明。所以摄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摄一切的散乱心,进入这个静的状态,化这个静的状态于不执着,连这个静都不可以执着。[无有过于此者。]初学的人,要叫他用实相,要叫他用无所着的心,很难!因为众生不是着东就是着西,师父也是体会了几十年,才体会出来。所以,我现在讲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我一直不说困难,那是勉励你们,其实很难,因为没办法,我如果说很难,你们就不来,没办法!所以,要悟道,说真的,这是凤毛麟角。末法要悟道,悟到清净的自性,真的如同凤毛麟角,太难了。我认为这是很不简单的!但是,在有相修行里面,你永远不能明心见性;在空里面下手,又怕落入顽空。所以,讲真的,见性这种东西,只能用体会的,没办法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这样子,没办法!我们讲数息观,以定慧均等的观照,入于中道,渐渐的非常清楚我们的念头现在是在哪个地方。以此修法修到最后。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就是行、住、坐、卧。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时间,[分别念数,]就是心在想什么,数到多少,生、住、异、灭都清清楚楚。[无不了知。]这种功夫,[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就是十方世界下的每一滴雨,都像显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清楚。所以,佛的能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下几滴雨,他都知道。所有无量无边众生的起心动念,佛也清楚。[所受用物。】]妙用都在眼前,清清楚楚,就像看到显现在眼前的东西一样,那就是因为他修定的功夫深。

  [如是定久功深,初则宴坐方知,]宴坐就是安坐;宴,这句话本身是静的意思,静坐才知道。说:一开始修行要打坐,坐着修数息观,慢慢的从静态变成动态。[今则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湛然就是非常清楚,心中有智慧光明,所以,具足般若智慧,住于无所住,清清楚楚他的念头,所以[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我们念佛也是如此,一开始用功会散乱,就打坐念佛;久而久之,行住坐卧都能用功。凡夫修行,总是有一个次第。[从此起用,摄散入寂,]从散心的念,到最后寂,这个“寂”就是悟了,悟到平等则寂;悟到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们都强迫自己去痛苦、去执着,所以,业障就现前。什么叫业障?烦恼不断叫业障。我举个例子,提婆达多想害佛,在山上放好了石头,等佛经过把石头推下来,落石把佛的脚砸流血,要是世间人,就会对他恨之入骨了。甚至要报仇,拿刀砍他了,这个叫做业障现前。佛不是这样,他透过大智慧,一念之间大慈大悲,佛会想:虽然你想害我,但是,更加坚定我弘法利生的愿力,你也有功德!佛告诉提婆达多:你这样也有功德。就是说你虽然想害我,但是,增益我坚定弘法利生的信心,我不会受你影响。你们常说:师父!我业障深重!业障是一种执着、放不下,叫做业障,烦恼叫做业障,莫名其妙在无明里被牵引,这叫做业障。我们都不懂得随时观照,事实上业障本身是无,业障本无,而我们凡夫就是明明知道,却控制不住。有一个小姐从美国来,她本来是外道,后来信佛,但还不是很深入。她说,她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住;吃东西她知道已经饱了,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吃都觉得不饱,其实肚子已经很撑了。有一种叫做业力控制不住,那就需要一点时间了,要一点时间。我们若能掌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掌握当下这一念的分别心,这样烦恼一定很少。直接接受逆境、痛苦、命运的安排,很欢喜心的接受。但是,有一种你无法控制,就是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这就是病苦。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散发出…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