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P20

  ..续本文上一页空;但是,我们迷了,变成顽空,顽空就是断灭,以为什么都没有,不晓得它有妙有。[又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句话要注意听,整部《楞严经》讲:无明的开始就是这八个字,性觉就是我们本性的觉性,必明就是说:我们强迫自己加上一层知见,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小聪明,去认识本性,“必”就是增加一层明的力量,变成妄为明觉,也就是把世间的聪明,以为是自己的本性。性觉,本性的觉性,本来是任运自如的,如如,心境一如;但是,我们用一点世间的小聪明,想要强迫自己去了解本性,反而肺肠搅愈乱。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性本来是清清净净的,不容许你加任何的东西,而我们不了解本性是任运自如,我们现在必明,加上一层不必要的知见,变成了错误的妄想,以这个为明觉,妄为明觉,虚妄以为这个是本来清净的觉性,这个就是无明的开始,这就是我们无明的开始。简单讲就是动,性觉必明,这个性觉本来是无念,必明,你动到空上念头,想要去了解它,反而变成无明,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此二句亦无明初起之相。]初起之相,所以,我们的无明从哪里来?就是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无明就是从这个来的。本来人家本性好端端的,你却世智辨聪,认为:我加上一层的知见!那就是变成颠倒。[余解《楞严》]“余”就是指圆瑛法师。圆瑛法师解《楞严经》,[以必明二字,即是从真起妄。]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必明,就是强迫安立知见,叫做必明,强迫安立知见,叫做必明。本性任运,知见如如,不需要你安插任何的东西,不需要你增加什么东西;但是,你一定要增加一个知,或者是增加一个见,反而变成无明,所以就是从真起妄。[谓性觉本具妙明,不假明而明之,]不假明,不必藉着外在的力量的明,而去开发它,不必加上一层明,而去开发这个本性。[若必加明于觉体之上,]就是说:你如果一定要虚妄的加一个“明”字在觉体上,[此必明,即无明初起之相也。]这就等于说:外道的人,外道的人自我赞叹,外道的人会自我赞叹:我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是很有智慧的人!他起这一念欢喜心,就是在形容他本来就是有智慧的人,赞叹他自己,这个就是虚妄的增加一层自我的我慢,又变成无明。出家修行的圣人,他不会碰到人就一直称赞自己:我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没有以这个为骄傲。所以,本来你是佛,我也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没有加上一层力量,所以,他的智慧是尽虚空遍法界都平等性。所以,外道就是性觉必明,他怎么修都不能成佛,外道怎么修都不能成佛!就算你一天吃一餐;甚至一天吃一粒芝麻、一粒米、喝一罐油;嗯,不是喝油,喝一点水,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依然是外道。要记住!吃苦不代表佛道,要记住!吃苦是佛道的助缘,助缘而已,吃苦不代表是佛道;如果吃苦是佛道,那印度当时候九十六种外道,大家都是吃苦,把自己绑起来,用火烧、用水淹,照理说:应该大家都能够成佛道,结果没有啊!所以,吃苦不一定成就佛道,要用大智慧照破无明。所以说:从真起妄,我们现在不假明而明,如果你一定要加明在觉体之上,此必明就是无明之初。所以,在座诸位!凡是一个内心有贡高我慢的人,他就离佛道愈来愈远。为什么呢?虽然他有少许的智慧,但是,夹杂着傲慢,这就是没有智慧,这个就是无明,开大智慧的人,一定是谦冲自牧,容得下虚空,一定是这样。你说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哪有整天都在称赞自己的?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我都是平等法,这样他的智慧就自然流露,散发他本来的本性。所以,由我们去跟一切众生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天到晚称赞自己的话,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无明是很重的。[以有必明,则是妄为,]因为你想要加一层力量的明,所以,变成虚妄之为。[将妙明变为无明,]意思是说:妙明本来就任运自如,你不必强迫他加一个什么东西。我们今天不能成佛道,就是这样:师父!本性是什么东西?他要用这个知见强加进去,来就向师父顶礼:师父!请您为我开示,我对本性实在不了解,师父!我现在这样清清净净的心,是不是本性?我说:不是!师父,请问师父!什么是本性?我说:你现在讲话的就是。他说:我刚才讲的清净不是?我说:你现在讲出来就不是!他说:师父!那我现在不讲呢?我说:不讲也不是!他说:师父!那到底是什么?我说:你如果知道是什么,就不会问了。统统听不懂!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我说:不见性者,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因为讲也无明,因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不讲也不对,不讲是无记啊,讲是无知,不讲是无记,喔!很难!我说:念佛啦,念佛啦!这样才会快,没有悟,怎么讲他都绕不出来,没办法就是没办法,从今天摸索到明天,你照样没办法,言下大悟的东西,你要如何去形容呢?吃苦,慢慢慢慢地体会。你认为那水果……,你们听过“瓜熟蒂落”吗?瓜如果成熟,蒂就自然落下来;一个人如果一直吃苦……,薰习……,有一天他突然开悟,我告诉你:他的开悟不是今天突然成就的,而是已经灌溉、蕴酿了很久,营养已经足够,时间、空间、善知识全部具足,瓜熟蒂落!所以,现在众生跟凡夫不了解,他只了解那一刹那成熟的快乐,而不知道这个水果瓜熟蒂落,是经过酸、涩、苦的味道,一粒水果吃起来会甜,会甜,要经过那个酸、涩、苦的味道。所以,不假名而名,如果你加这个明于觉体上,就将这个妙明转为无明。所以,[将性觉转成妄觉。必明二字,如知见立知,]注意听,知见就是我们本性本来就有妙有之见;但是,立知,你不必再安排一个世智辨聪的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立”字就是加的意思,就是必明,知见立知,它本来本性就有妙知妙见;但是,我们现在还强加一个知,强加一个知,就是无明,这个强加一个知,随处看得到,就是傲慢,就是骄傲、狂妄。所以,世间的学者,包括哲学家、科学家,没有一个可以离开难倒这个字,不可能!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智慧嘛!即无明本。“立”就是加,[立字义同。为万妄之根源,是三道(惑、业、苦)之托始。]的开始。

  [《起信论》云:“由不如实知,]什么叫如实呢?本性无一法可得,如实,不能够如实相的彻彻底底去知,不如实就是认错,认虚妄为知;那么,如果说:你不认虚妄为知,那变成放下虚妄就是如实;我们因为不如实知,错认虚妄的东西为真实,所以,我们不如实知。我们不了解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为什么讲真如法一呢?平等嘛!毕竟空性里面,是绝对平等的东西。[不觉心起,]不了解心念的起,[而有其念。”不觉,即无明也,故云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三细是指八地、九地、十地菩萨才能够知道。[(业相]就是我们所讲的生相无明,最初一念,因为我们有业,我们造业就有能所,业相。[、转相]就是所讲的见分,微细的见分。[、现相]就是我们所讲的相分。[,第八识具此三相)。]所以说:这个业相、转相、现相,业相就是自体分加上了无明,我们本来的体性是清净的,后来就转动,转相就是动念,动念,它就会现出现象出来,“转”就是动的意思。就像你晚上做梦,为什么你晚上会做梦?因为你的意识在动,意识还在转动,所以,你的梦没办法断,梦不能停止,是因为你意识的状态不能断除。[但无明不觉之相,不离本觉之性;]无明不觉之相,它不离开我们本觉的本性。[如冰不离水,]冰如果融化,就变成水。[冰性全是水性故。若无慧日圆照之功,安]“安”就是怎么能够。[识]“识”就是了解。怎么能够了解[无明妄体本空,] 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你太阳般的智慧,照破无明的圆照功力,如何能够了解妄体本空呢?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学佛,怎么会了解缘生缘灭,不必去执着世间的东西呢?[圆觉真心本有。现在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轮转不休,皆无明之咎也。]所以,在座诸位!我们如果想脱离六道轮回,要从心地下手,今天,天地万物种种的一切,事情过去就算了,马上放下,从此刻开始,时时以空性照破无明;时时以圆照的功力照破烦恼,单提一句佛号,求生极乐世界。说: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以前常常跟信徒讲一句话,信徒老是会忘记,所以,我要常常提醒他们这句话,我说: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这个世间最重要的叫做放下,讲一百遍、一千遍,就是要叫你体悟。你想想看,放下的人,他坐在椅子上,佛号也跑出来,他的心定啊!我如果在坐车,我是一个放下的人,心在定;我吃饭,我是一个什么都放下的人,吃饭,心也定。师父常常在开示,为何都将师父的话当作耳边风呢?劳驾我老人家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提醒诸位呢?你不必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不然我们会活得很痛苦!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要干涉别人,不在其位,不谋其职,这是做人基本的原则,不然我们这一生活得非常痛苦,非常痛苦,因为你这个叫做放不下。放得下的人,你说他还要怎么用功?你不必用功就是用功,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为什么?坐着,他求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就跑出来了,我样样都放得下啊!你想想看!所以,我才重复地告诉诸位:在这个世间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念佛,最重要的第一件工作,要放下,家里的工作一定要做,就是放下的工作;你如果放不下,你看你有多厉害?不要干涉别人,不要越权,安分守己,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要做的。师父以前就跟你们讲过一句话:我这种人很不喜欢被别人管,什么人想管我,他就惨了!但是,我这种人也很不喜欢管别人,这是我的生命的看法。我这种人很不喜欢被别人管,因为我自己有觉性,我们会依法,我们有智慧观照,你不要干涉我;我这个人,你放心,一定不会去干涉你。有一次我去信徒家,师父!您给…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