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但是,我們迷了,變成頑空,頑空就是斷滅,以爲什麼都沒有,不曉得它有妙有。[又雲:“性覺必明,妄爲明覺。]這句話要注意聽,整部《楞嚴經》講:無明的開始就是這八個字,性覺就是我們本性的覺性,必明就是說:我們強迫自己加上一層知見,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小聰明,去認識本性,“必”就是增加一層明的力量,變成妄爲明覺,也就是把世間的聰明,以爲是自己的本性。性覺,本性的覺性,本來是任運自如的,如如,心境一如;但是,我們用一點世間的小聰明,想要強迫自己去了解本性,反而肺腸攪愈亂。性覺必明,妄爲明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本性本來是清清淨淨的,不容許你加任何的東西,而我們不了解本性是任運自如,我們現在必明,加上一層不必要的知見,變成了錯誤的妄想,以這個爲明覺,妄爲明覺,虛妄以爲這個是本來清淨的覺性,這個就是無明的開始,這就是我們無明的開始。簡單講就是動,性覺必明,這個性覺本來是無念,必明,你動到空上念頭,想要去了解它,反而變成無明,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此二句亦無明初起之相。]初起之相,所以,我們的無明從哪裏來?就是性覺必明,妄爲明覺,無明就是從這個來的。本來人家本性好端端的,你卻世智辨聰,認爲:我加上一層的知見!那就是變成顛倒。[余解《楞嚴》]“余”就是指圓瑛法師。圓瑛法師解《楞嚴經》,[以必明二字,即是從真起妄。]這就是無明的根本,必明,就是強迫安立知見,叫做必明,強迫安立知見,叫做必明。本性任運,知見如如,不需要你安插任何的東西,不需要你增加什麼東西;但是,你一定要增加一個知,或者是增加一個見,反而變成無明,所以就是從真起妄。[謂性覺本具妙明,不假明而明之,]不假明,不必藉著外在的力量的明,而去開發它,不必加上一層明,而去開發這個本性。[若必加明于覺體之上,]就是說:你如果一定要虛妄的加一個“明”字在覺體上,[此必明,即無明初起之相也。]這就等于說:外道的人,外道的人自我贊歎,外道的人會自我贊歎:我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我是很有智慧的人!他起這一念歡喜心,就是在形容他本來就是有智慧的人,贊歎他自己,這個就是虛妄的增加一層自我的我慢,又變成無明。出家修行的聖人,他不會碰到人就一直稱贊自己:我是一個大智慧的人!他沒有以這個爲驕傲。所以,本來你是佛,我也是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他沒有加上一層力量,所以,他的智慧是盡虛空遍法界都平等性。所以,外道就是性覺必明,他怎麼修都不能成佛,外道怎麼修都不能成佛!就算你一天吃一餐;甚至一天吃一粒芝麻、一粒米、喝一罐油;嗯,不是喝油,喝一點水,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依然是外道。要記住!吃苦不代表佛道,要記住!吃苦是佛道的助緣,助緣而已,吃苦不代表是佛道;如果吃苦是佛道,那印度當時候九十六種外道,大家都是吃苦,把自己綁起來,用火燒、用水淹,照理說:應該大家都能夠成佛道,結果沒有啊!所以,吃苦不一定成就佛道,要用大智慧照破無明。所以說:從真起妄,我們現在不假明而明,如果你一定要加明在覺體之上,此必明就是無明之初。所以,在座諸位!凡是一個內心有貢高我慢的人,他就離佛道愈來愈遠。爲什麼呢?雖然他有少許的智慧,但是,夾雜著傲慢,這就是沒有智慧,這個就是無明,開大智慧的人,一定是謙沖自牧,容得下虛空,一定是這樣。你說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哪有整天都在稱贊自己的?爲什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我都是平等法,這樣他的智慧就自然流露,散發他本來的本性。所以,由我們去跟一切衆生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天到晚稱贊自己的話,你就知道這個人的無明是很重的。[以有必明,則是妄爲,]因爲你想要加一層力量的明,所以,變成虛妄之爲。[將妙明變爲無明,]意思是說:妙明本來就任運自如,你不必強迫他加一個什麼東西。我們今天不能成佛道,就是這樣:師父!本性是什麼東西?他要用這個知見強加進去,來就向師父頂禮:師父!請您爲我開示,我對本性實在不了解,師父!我現在這樣清清淨淨的心,是不是本性?我說:不是!師父,請問師父!什麼是本性?我說:你現在講話的就是。他說:我剛才講的清淨不是?我說:你現在講出來就不是!他說:師父!那我現在不講呢?我說:不講也不是!他說:師父!那到底是什麼?我說:你如果知道是什麼,就不會問了。統統聽不懂!講也不對,不講也不對,我說:不見性者,講也不對,不講也不對,因爲講也無明,因爲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不講也不對,不講是無記啊,講是無知,不講是無記,喔!很難!我說:念佛啦,念佛啦!這樣才會快,沒有悟,怎麼講他都繞不出來,沒辦法就是沒辦法,從今天摸索到明天,你照樣沒辦法,言下大悟的東西,你要如何去形容呢?吃苦,慢慢慢慢地體會。你認爲那水果……,你們聽過“瓜熟蒂落”嗎?瓜如果成熟,蒂就自然落下來;一個人如果一直吃苦……,薰習……,有一天他突然開悟,我告訴你:他的開悟不是今天突然成就的,而是已經灌溉、蘊釀了很久,營養已經足夠,時間、空間、善知識全部具足,瓜熟蒂落!所以,現在衆生跟凡夫不了解,他只了解那一刹那成熟的快樂,而不知道這個水果瓜熟蒂落,是經過酸、澀、苦的味道,一粒水果吃起來會甜,會甜,要經過那個酸、澀、苦的味道。所以,不假名而名,如果你加這個明于覺體上,就將這個妙明轉爲無明。所以,[將性覺轉成妄覺。必明二字,如知見立知,]注意聽,知見就是我們本性本來就有妙有之見;但是,立知,你不必再安排一個世智辨聰的知。[即無明本,]就是無明的根本,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個“立”字就是加的意思,就是必明,知見立知,它本來本性就有妙知妙見;但是,我們現在還強加一個知,強加一個知,就是無明,這個強加一個知,隨處看得到,就是傲慢,就是驕傲、狂妄。所以,世間的學者,包括哲學家、科學家,沒有一個可以離開難倒這個字,不可能!自以爲聰明,自以爲智慧嘛!即無明本。“立”就是加,[立字義同。爲萬妄之根源,是叁道(惑、業、苦)之托始。]的開始。
[《起信論》雲:“由不如實知,]什麼叫如實呢?本性無一法可得,如實,不能夠如實相的徹徹底底去知,不如實就是認錯,認虛妄爲知;那麼,如果說:你不認虛妄爲知,那變成放下虛妄就是如實;我們因爲不如實知,錯認虛妄的東西爲真實,所以,我們不如實知。我們不了解如實知,[真如法一故,]爲什麼講真如法一呢?平等嘛!畢竟空性裏面,是絕對平等的東西。[不覺心起,]不了解心念的起,[而有其念。”不覺,即無明也,故雲無明不覺生叁細]這個叁細是指八地、九地、十地菩薩才能夠知道。[(業相]就是我們所講的生相無明,最初一念,因爲我們有業,我們造業就有能所,業相。[、轉相]就是所講的見分,微細的見分。[、現相]就是我們所講的相分。[,第八識具此叁相)。]所以說:這個業相、轉相、現相,業相就是自體分加上了無明,我們本來的體性是清淨的,後來就轉動,轉相就是動念,動念,它就會現出現象出來,“轉”就是動的意思。就像你晚上做夢,爲什麼你晚上會做夢?因爲你的意識在動,意識還在轉動,所以,你的夢沒辦法斷,夢不能停止,是因爲你意識的狀態不能斷除。[但無明不覺之相,不離本覺之性;]無明不覺之相,它不離開我們本覺的本性。[如冰不離水,]冰如果融化,就變成水。[冰性全是水性故。若無慧日圓照之功,安]“安”就是怎麼能夠。[識]“識”就是了解。怎麼能夠了解[無明妄體本空,] 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沒有你太陽般的智慧,照破無明的圓照功力,如何能夠了解妄體本空呢?我們今天如果沒有學佛,怎麼會了解緣生緣滅,不必去執著世間的東西呢?[圓覺真心本有。現在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輪轉不休,皆無明之咎也。]所以,在座諸位!我們如果想脫離六道輪回,要從心地下手,今天,天地萬物種種的一切,事情過去就算了,馬上放下,從此刻開始,時時以空性照破無明;時時以圓照的功力照破煩惱,單提一句佛號,求生極樂世界。說:萬裏無雲萬裏天,我以前常常跟信徒講一句話,信徒老是會忘記,所以,我要常常提醒他們這句話,我說: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這個世間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這個世間最重要的叫做放下,講一百遍、一千遍,就是要叫你體悟。你想想看,放下的人,他坐在椅子上,佛號也跑出來,他的心定啊!我如果在坐車,我是一個放下的人,心在定;我吃飯,我是一個什麼都放下的人,吃飯,心也定。師父常常在開示,爲何都將師父的話當作耳邊風呢?勞駕我老人家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提醒諸位呢?你不必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不然我們會活得很痛苦!不是我們的事情,不要幹涉別人,不在其位,不謀其職,這是做人基本的原則,不然我們這一生活得非常痛苦,非常痛苦,因爲你這個叫做放不下。放得下的人,你說他還要怎麼用功?你不必用功就是用功,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爲什麼?坐著,他求生極樂世界的念頭就跑出來了,我樣樣都放得下啊!你想想看!所以,我才重複地告訴諸位:在這個世間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念佛,最重要的第一件工作,要放下,家裏的工作一定要做,就是放下的工作;你如果放不下,你看你有多厲害?不要幹涉別人,不要越權,安分守己,這是我們修行人應該要做的。師父以前就跟你們講過一句話:我這種人很不喜歡被別人管,什麼人想管我,他就慘了!但是,我這種人也很不喜歡管別人,這是我的生命的看法。我這種人很不喜歡被別人管,因爲我自己有覺性,我們會依法,我們有智慧觀照,你不要幹涉我;我這個人,你放心,一定不會去幹涉你。有一次我去信徒家,師父!您給…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